梁瑩
摘 要 隨著在線教育的不斷發展,MOOC近年來在國內發展勢頭勁猛,但是我國MOOC的建設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對于MOOC的研究也是越來越多,包含有對MOOC平臺的研究、對MOOC經營模式的研究,也有對MOOC教學模式、版權的研究等,通過分析目前的研究現狀,查找出問題,期望能為出版機構參與MOOC建設有所幫助。
關鍵詞 MOOC;出版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19-0091-02
近幾年MOOC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提及,各國政府和教育機構也摩拳擦掌,陸續推出自建的平臺和課程,目前國際上三大主流MOOC平臺Coursera、edX和Udacity已經受到了廣泛認可。我國當然也不例外,中文MOOC平臺“學堂在線”“好大學在線”也先后實現運營;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則加入國際上已經成熟的MOOC平臺積極開設MOOC課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愛課程”網與網易合作,推出了“中國大學MOOC”平臺。教育部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中表明態度要繼續建設800門左右優質在線開放課程,鼓勵高校廣泛共享;指導高校利用在線開放課程探索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方式改革;推動中國優質在線開放課程走向世界,可見國家對MOOC發展的重視。
有人認為,廣義上來說MOOC也是出版的一種形式。可見MOOC與出版的緊密聯系。在MOOC的背景下,傳統出版機構作為主要的教材出版商、內容提供者應該如何應對才不至于“掉隊”正是需要我們思考和研究的。在數字化背景下,出版社也在謀求新的發展,比如建立題庫、微視頻庫,開發在線精品課程等。出版機構作為傳統的教育內容的擁有者,在新時代亟需拓展自己的內容產品線,而且出版社的最大優勢就在于它的內容質量,因此研究MOOC對出版機構在數字化時代的發展也有很大借鑒意義。
1 MOOC的定義
MOOC (英文全稱是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 ,很多文獻中也使用其復數形式MOOCs,中文翻譯為慕課,意即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
目前國內對于MOOC的定義有很多種。個人認為MOOC是包含視頻、作業、測試、互動、學習評價等網上課程的實際運行,是一種完整的教學體系循環,是面向所有學習者且脫胎于現實教學的一種在線教育形式。所謂的“大規模”并不意味著學習者數量必須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而是打破了傳統課堂學習者人數限制的一種學習模式。
2 關于MOOC研究的文獻分析
目前國內對MOOC的研究還是比較多的,從研究內容來看,有MOOC的經營模式,有MOOC的教學模式,有MOOC的平臺建設,還有MOOC的版權研究等。
2.1 對MOOC平臺的研究
目前查看關于MOOC平臺研究的文獻主要集中于國外MOOC平臺的對比研究以及國內MOOC平臺的對比研究。MOOC課程學習需要一個平臺,這個平臺能將教師和學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所以這個平臺要能提供課程內容、學習資源、給學生合作探討搭建橋梁,具備社交媒體的功能,像論壇、博客等以支持參與者的討論合作學習。袁松鶴等在對國外Coursera、edX、Udacity和Futurelearn平臺的10門課程從六大方面進行了比較研究,具體研究了學習平臺、教學團隊、學習資源、學習活動、學習評價和學習支持服務等方面的異同,得出結論:MOOCs在平臺整體建設上尚處于探索階段,教師的引導和協作學習較少,課程空間的學習支持服務還不夠強;但也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教師團隊比較優秀,自主學習模式上的創新,教學資源與學習活動的有機結合等。目前我國也建成了自己的MOOC平臺,比如學堂在線、好大學在線、中國大學MOOC、超星慕課等,吳錦輝通過研究比較“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好大學在線”三個平臺,得出國內MOOC平臺普遍存在的課程介紹不全面、學習資源基本均為視頻資源、互動形式單一、作業互評功能不完善等問題。劉和海通過研究對比學堂在線、超星慕課等六大國內MOOC平臺,分析了這六個平臺在網絡環境、網絡課程、教學平臺和教學支持方面的現狀和問題,并從教師支持、內容設計和技術支持方面探討,給出了自己的對策。
2.2 對MOOC運營的研究
對MOOC運營的文獻研究主要是分析MOOC目前的盈利方式和發展前景。目前MOOC的盈利模式還不是很清晰,主要是部分課程取得學分面向學生收費,或是向雇傭單位推薦學生,收取類似中介費的性質等。比如Udacity平臺上在學習者的個人空間中,學習者需輸入詳盡、真實的個人信息,而且可以選擇“是否公開給潛在雇主”,這樣就為以后求職提供機會。如何實現MOOC的可持續發展呢?董曉霞認為MOOC目前的盈利主要是認證收費、付費考試、學費以及招聘推薦費、合作企業的利潤分成以及各種贊助,并從產業價值鏈運營角度對MOOC的各類參與者進行了分析,提出優化產業鏈、基于課程服務開發更深層次的多元化服務等發展建議。張曉蒙通過分析MOOC的運營模式,說明MOOC對高等教育出版機構帶來的利潤方面的沖擊,指出出版機構應積極向數字出版轉型,從提供教材到提供服務轉變,并與MOOC合作實現雙贏。姚媛等認為目前MOOC并不以收取學費來盈利,而是通過其他多樣化渠道來實現盈利。如Coursera開展的商業模式:認證、有把握的評估、大學或者雇主篩選、作業批改、企業培訓、員工招聘、公司贊助課程等,主要都是增值服務收費。由此可見,MOOC平臺通過收取增值服務費或在點擊流量基礎上收取廣告費或許是MOOC未來的盈利方向。
2.3 對MOOC教學模式的研究
MOOC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著明顯的不同,它包括教師隊伍、學習資源、教學理念、課程設計、學習評價等多個方面。金貴朝通過分析混合式學習的定義,論述如何構建MO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并探討了MOOC支撐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先利用MOOC實現在線基礎知識的學習,然后對MOOC 學習效果進行測評、并布置新任務,實施面對面教學。楊竹筠認為MOOC是遠程教育領域的新發展,是從開放教育資源到開放教育課程的新發展,但是問題在于MOOC的課程完成率較小,學習質量整體不高,倡導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
2.4 對MOOC版權的研究
MOOC大規模的免費開放資源也必然會帶來版權方面的問題。葉文芳對MOOC課程及學習活動中涉及的版權問題、“合理使用”的適用性等問題做了梳理,以期將MOOC的版權保護落到實處。王莉芳指出MOOC以課程內容為核心,版權歸屬復雜,缺少相應的保護模式,期待政府能夠制定與之對應的版權法律及政策以規范其發展。陳勇認為平衡版權利益關系是MOOC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策略:調整版權立法、完善版權的中介授權機制、充分采用合同模式、重視開展自律管理以及利用版權替代資源等。
2.5 對MOOC學習者的研究
對MOOC的研究除了MOOC自身和相關理論研究,也有對MOOC的參與對象的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學習者的群體類型、學習行為、學習動機等。姜藺等根據學習者參與課程的程度,將學習者分成了爽約者、旁觀者等五種類型。梁林梅探討了影響學習者堅持性的主要因素有學習者持續的時間投入、學習者前期掌握的知識及技能基礎、學習者的注冊動機、與他人協作及參與論壇互動的積極程度、課程(教師)因素。劉楊等在《中國MOOCs學習者參與情況調查報告》中指出具有完整學習體驗的MOOCs學習者數量還非常有限,普通本科院校學生參與程度高于“985”與“211”高校,高中生群體規模不斷壯大、MOOC已經滲透到基礎教育階段。
3 從出版角度看當前MOOC研究存在的問題
MOOC作為新興事物,值得研究的東西很多,目前的這些研究更多地傾向于對某些特定的點進行研究,相對比較零散,而且基于出版領域研究MOOC的文章也比較少。就出版本身而言,MOOC的流行使得傳統的紙質教材教輔等產品主體作用被逐漸弱化,部分甚至可能會被逐步取代。因為之前學習者獲得知識的途徑主要是閱讀教材,而MOOC的出現使得教材在教育中一直穩固的位置被打破了,因為MOOC同樣能傳遞知識,而且傳遞的方式更加多樣化、更為學習者所接受,學習者學習的方式也更加生動有趣。
出版內容一直是出版單位的核心競爭力,出版社擁有最專業的編輯隊伍,最優質的專家團隊,最豐富的教材培訓經驗,并有著長期成長起來的客戶群。同樣,課程內容也是MOOC的核心,是吸引學習者的主要要素;資源庫是課程內容的補充和支撐,交互與評價也是MOOC課程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出版社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從MOOC內容的建設入手,揚長避短,建設多形態的出版資源。
所以研究當前MOOC的內容是如何生成的,MOOC的內容還存在哪些問題,怎樣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等,對出版機構參與內容建設就顯得尤為迫切,也亟待我們去分析和發現。
4 結束語
正如大多數人所說,MOOC對促進教育公平、共享優秀的教育教學資源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MOOC尚屬新興事物,也在不斷地發展完善,從長遠來看,出版機構對MOOC的研究與參與程度關乎出版機構以后的發展,只有及時做出調整、守住內容質量的優勢,以原有的以出版紙質教材教輔轉型升級為課程建設為核心、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現代出版模式,才能順應潮流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袁松鶴,王海榮,張偉,等.四個MOOCs平臺10門課程的比較研究——MOOCs教學的創新方向與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4(10):42-52.
[2]吳錦輝.我國主要慕課(MOOC)平臺對比分析[J].高校圖書館,2015(1):11-14.
[3]劉和海,李起斌.“中國式 MOOC”概念探討及平臺優化策略研究——基于中文MOOC平臺的調查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4(5):81-87.
[4]董曉霞,李建偉.MOOC的運營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7):34-39.
[5]姚媛,韓錫斌,劉英群,等.MOOCs與遠程教育運行機制的比較研究[J].遠程教育,2013(6):3-8.
[6]金貴朝.MOOC支撐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8-10.
[7]楊竹筠,鄭奇.MOOC等在線教育模式初探[J].科技與出版,2014(2):9-12.
[8]葉文芳,丁一.MOOC發展中的版權制度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4(2):13-17.
[9]王莉方.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版權特征探析[J].科技與出版,2014(7):86-89.
[10]陳勇.基于MOOC的版權管理和版權保護問題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5(2):102-106.
[11]姜藺,等.MOOCs學習者特征及學習效果分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11):54-59.
[12]梁林梅.MOOCs學習者:分類、特征與堅持性[J].比較教育研究,2015(1):28-34.
[13]劉楊,等.中國MOOCs學習者參與情況調查報告[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8):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