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
摘 要 新聞報道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圖文并茂”,另外隨著現代社會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已經逐漸的進入到了讀圖時代,同時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新聞攝影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已經越來越重要了。當前已經進入到了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文章將以手機新聞攝影作為研究對象,重點側重于對其在新聞報道中所發揮的作用和價值方面。
關鍵詞 新聞攝影;報道;智能手機;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19-0140-02
智能手機當前已經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及發布信息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另外隨著手機攝影技術的不斷提高,當前手機成為了人們進行圖片拍攝、接收、發布的新媒介。一方面,手機新聞攝影帶來了傳統新聞攝影所沒有的格局和理念,另一方面,還實現了攝影的即時傳播和公開傳播。這些對于當前人們獲取信息的要求的契合度是非常高的,所以說手機新聞攝影可謂是意義重大的。
1 手機新聞攝影對于突發新聞事件的價值和作用
從近些年來國內外發生的突發事件來看手機新聞攝影成為了新聞攝影的重要表現形式,實際上簡單的來說手機新聞攝影能夠實現對突發新聞事件的圖像截取,然后通過互聯網等進行傳播,另外攝影的主體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記者,而是只要持有智能手機都能夠成為攝影主體。
1.1 使得新聞報道更具大眾化及個性化
智能手機新聞攝影就決定了新聞報道的大眾參與性,當前人們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已經遠遠的超過了其他媒介,另外手機攝影功能的使用是非常簡單的,這就打破了傳統攝影技術上的壁壘。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隨手拍隨手傳也增加了人們進行拍攝的熱情。例如:隨著當前在我國微信、微博等各種社交自媒體的普及,草根新聞媒體人也隨之出現,新聞報道已經不僅僅是傳統新聞的專利,每個民眾都可以成為新聞攝影人,也可以成為新聞報
道人。
傳統新聞攝影記者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攝影時間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們有時候很難在第一時間趕赴到第一現場,那么這時候民眾就成為了第一現場的攝影記者,由于這些民眾所拍攝的照片不受任何條條框框的限制,拍攝的時候不需要考慮構圖、新聞要素等,這樣其所拍攝的新聞照片就成為了一種個性表達的方式,那么承載著個性化的新聞報道也就具有了個性化。
1.2 手機新聞攝影使得新聞報道更具社交性
根據搜狐發布的《2015年中國社交媒體核心用戶數據分析》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社交網站的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3億人,社交網可以說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和各種手機App及各大網站相融合。當新聞報道和智能手機上本身所具有的社交功能銜接后,也就相應的具有了社交性。尤其是在突發事件的新聞攝影報道過程當中,例如:新浪微博中,人民日報就會利用自己的微博賬號進行新聞報道,新浪微博是集圖片發布和文字發布為一體的自媒體,網友在突發事件的第一現場利用智能手機通過微博發布出來新聞后,人民日報就會選取有代表性的草根新聞進行轉發,這樣就保證了信息的及時發布,另外我們知道新浪微博下人們還可以根據新聞通過新浪微博App進行互動和交流,這就提高了新聞報道的社交性。
1.3 手機新聞攝影能夠還原第一現場
每個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手持手機的攝影者可能在不同方位、不同角落、不同視角下進行攝影記錄,那么新聞報道就會在這些民眾的攝影作品傳播中變得碎片化,例如:在昆明發生的暴動事件當中,有的網友拍下了血跡,有的網友拍下了受傷人員接受治療的過程,有的網友拍下了暴動現場。這些碎片化的事件攝影圖片能夠讓受眾有一種強烈的在場感,使得受眾能夠通過碎片化的攝影圖片還原事件的第一現場。新聞攝影在拍攝后第一時間的傳播是最為重要的,手機新聞攝影搭載互聯網就實現了這個要求,受眾第一時間獲取了現場的信息,也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
1.4 手機新聞攝影彌補了傳統新聞報道的新聞
缺失
即時性的新聞攝影可以說能夠將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直播,通常來說只需要幾分鐘,網民們就可以通過智能手機收到鋪天蓋地的事件新聞攝影圖片,而傳統新聞攝影卻不具有這樣的優勢,所以說智能手機新聞攝影在彌補了傳統新聞報道上即時性不強的缺陷。另外,很多突發事件發生的時候會涉及到一些民眾情緒問題,那么在拍攝新聞攝影的時候使用單反相機就有可能會引起群眾的反感,而智能手機體積小,不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所以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是可以替代單反相機來使用的,從這點上來說手機新聞攝影能夠彌補傳統新聞攝影對于敏感性新聞內容上的缺失。
2 手機新聞攝影存在的弊端
實際上手機新聞攝影雖然對于新聞報道來說作用和價值巨大,但并不是說其就沒有任何的不足之處,手機就像無處不在的攝像頭,可以在攝影對象毫無察覺的情況下進行攝影,那么就有可能會侵犯到被攝影對象的隱私。另外還有手機攝影還使得很多人成為了事件的看客,而不去采取行動去制止一些惡性事件的發生。例如:在2014年長沙發生的砍人事件當中,在事件發生現場的記者看到現場的人都拿出了手機,基本上每個人都把自己當成了看客,表現的非常冷漠,大眾對于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似乎已經變得熟視無睹,手機攝影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心中原有的道德和倫理,在事件發生的時候人們想的更多的是通過自己的手機去記錄現場,而不是行動起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另外,手機新聞攝影還存在文字匹配失實的現象,手機新聞攝影圖片在發布的時候往往會進行文字的同步匹配,那么就會出現一些失真的現象。
3 提高手機新聞攝影在新聞報道中的價值的措施
當前新聞攝影已經不再是專業記者的特權,新聞事件的每個見證者可以成為新聞攝影者,草根新聞報道已經成為了我國民眾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那么在讀圖時代,更重要的應該是去提高手機新聞攝影在新聞報道中的價值和作用。
3.1 盡快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當前我國的新聞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尤其是公眾參與新聞攝影的法律法規的建設工作基本上是空白的,這就使得在新聞攝影過程當中出現的倫理道德、侵犯隱私等問題遲遲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筆者認為可以借鑒西方現今的法律體系,然后在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去完善我國相應的法律體系,從制度上去進行約束,使得新聞攝影從自律變為他律。
3.2 提高手機攝影人的素養
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公民手機攝影技巧,保證攝影作品的瞬間形象性即照片的真實性,當前我國民眾攝影人所拍攝的新聞攝影作品最大的不足就是形象性不強,例如:我們可以利用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去宣傳人們如何去更好的拍攝新聞攝影作品,如何在構圖技巧、美學等層次去提高拍攝作品的質量。另外,除了提高公民的攝影素養之外還需要提高其新聞素養,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方式進行基本新聞報道知識的宣傳和教育,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讓這種新聞素養深入民眾的心。
4 總結
新聞講究的是時效性,手機新聞攝影在搭載上移動互聯網之后實現了新聞攝影作品幾秒內傳遍世界各個角落的目的。手機新聞攝影對于新聞報道來說價值和作用重大,不僅能夠實現新聞報道的大眾化及個性化、社交性、還原第一現場,還能夠做到對傳統新聞報道的新聞缺失的彌補,但是其所存在的負面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而要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要盡快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另外一方面就是要盡快提高手機攝影人的素養。
參考文獻
[1]喻國明,歐亞,等.微博——一種新傳播形態的考察[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2]周怡,姜巖.試論手機媒體對新聞傳播活動的影響[J].新聞界,2009(1):76-78.
[3]周滸.基于社會化媒體的手機新聞攝影傳播分析——以Instagram為例[J].今傳媒,2013(3):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