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媛
摘 要:英美文學作為文學中的一大主流文學,其形式和風格變化多端,其中更是以哥特風格為主。英美文學中的哥特文學在18世紀90年代得到迅猛發展,哥特文學多以恐怖、頹廢、黑暗、詛咒等為標志元素,往往以古堡、深淵、荒野作為背景,以孤獨、絕望作為藝術主題,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極為夸張、怪誕,驚心動魄。
關鍵詞:英美文學;哥特傳統;分析
中圖分類號: I106.4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3-89-2
0 ?引言
英美文學中的哥特文學不同于西方文學中的現實主義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在浪漫主義文學在西方占據統治地位時,西方的哥特文學達到了繁榮。哥特文學、現實主義文學和浪漫文學是英美文學中的三大文學思潮。現實主義文學以現實作為文學創作的基礎,客觀地反映現實生活,力求通過細致的描寫再現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場景。浪漫主義文學同樣以現實作為創作的土壤,與現實主義不同的是,浪漫主義文學的語言較為奔放,用詞考究,辭藻華麗,通常通過直白夸張的手法抒發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哥特文學不同于這兩者,但是結合了這兩者的特點,哥特文學描寫社會現實,但是是從社會的陰暗和人性的邪惡面來入手,哥特文學也常采用夸張的寫法,情感夸張,故事情節聳人聽聞。哥特文學以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在文學領域開創了一種新的文學風格,對于英美文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 ?哥特傳統在英美文學中的發展歷程
在15世紀時,由于意大利人對哥特族摧毀羅馬帝國的仇恨難以釋懷,于是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的浪潮以振興古羅馬文化,他們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格稱為“哥特”風格[1]。哥特風格的文學作品充滿黑暗、恐怖的色彩,但是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卻是積極向上的,它呈現出歷經思想禁錮的人們開始沖破思想的束縛,追求真理,重新對世界思考的精神。英國作家賀瑞斯·華爾波爾被認為是哥特小說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奧特朗圖堡》被公認為是西方第一部哥特式小說。哥特風格作品中的“古堡”象征著英國哥特式建筑的復興風潮,也體現了當時的文化價值和思想潮流。布蘭姆·斯多克的經典作品《德拉庫拉》也是這一時期典型的代表作品。
2 ?哥特傳統對英美文學的影響
哥特傳統對于英美文學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哥特文學以現實作為創作的土壤,用極為夸張的手法描寫和揭露社會的黑暗,感情充沛而張揚,對黑暗的社會現實進行深度的挖掘和強烈的抨擊,情節夸張怪誕,但是作者想要表現的主題卻不失理性[2]。作者往往以現實為基礎展開想象,進行創作,以夸張的戲劇性情節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反映作品的主題。哥特文學作品多充滿黑暗的暴力性元素,這是哥特文學的一大特色,對當時英美文學作品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哥特文學在描寫人物心理方面極其細致,對于英美文學作品的創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英美文學的顯著發展亦得益于文學界人士對于哥特風格作品的高度關注。人們可以通過哥特小說看到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能領略到哥特作品的獨特魅力。哥特風格作品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時代的縮影,它既推動了英美文學的發展,也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
3 ?英美文學中哥特傳統的特征
3.1 文學作品中充滿黑暗的暴力性元素
哥特小說通常被認為是恐怖電影的鼻祖,提到英美文學中的哥特作品,我們往往會把它與黑暗、暴力、恐怖等詞語聯系在一起。哥特作品中的元素多以恐怖、黑暗、神秘、死亡、頹廢、深淵、古堡、幽靈、詛咒為主。
當代西方恐怖電影的來源主要是“哥特式”小說,在西方文學中“哥特”是野蠻、恐怖、神秘和黑暗的代名詞。哥特文學作品中常以古老的城堡、荒涼的廢墟等環境為背景,情節恐怖、氣氛陰森,故事情節往往以暴力、復仇和死亡為主。哥特風格作品中的人物設置也非常典型,主人公的心理往往是黑暗、扭曲的,他們大多焦慮而絕望,人物的內心受到鬼魂、幽靈的侵擾[3]。作者往往以極其細膩的筆法渲染這種黑暗、暴力的色彩,使讀者能夠置身其中感受人物內心的驚慌與恐懼。同《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組成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的《哈姆雷特》是英美文學哥特風格作品典型的代表作,《哈姆雷特》是由莎士比亞創作的一部悲劇作品,戲劇講述了哈姆雷特王子向叔叔復仇的故事,劇中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勞迪斯謀害了他的父親,并篡取了王位,娶了哈姆雷特的母親。在哈姆雷特聽聞父親死訊回國奔喪的過程中,種種不可思議的事件令哈姆雷特產生了困惑。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崗時,哈姆雷特看到了父親老哈姆雷特的鬼魂,鬼魂要求哈姆雷特毒殺克勞迪斯為自己復仇。戲劇講述了哈姆雷特為父復仇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悲慘故事,悲劇色彩濃厚,悲劇意義深刻。戲劇中的死亡、謀殺、鬼魂的暴力性元素對于讀者的感官系統極具沖擊力。
3.2 對人物復雜心理活動的描寫極其細膩
英美文學中哥特式文學作品的另外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人物心理復雜,心理活動豐富。劇中人物往往因為受到鬼靈的困擾而表現的痛苦不堪,哥特式文學作品對于人物復雜情感的細膩描寫,具有明顯的現代文學流派特征,這種寫法也為文學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為廣闊的道路。莎士比亞的另一巨作《麥克白》被認為是戲劇中心理描寫的佳作,莎士比亞為了使麥克白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性格更加鮮明,不惜筆墨,在劇中大量使用旁白、夢幻的藝術手法來表現麥克白夫婦的內心風暴,劇中對麥克白及其夫人內心風暴的精當刻畫被認為是文章最出彩的地方。主人公麥克白的內心善與惡、欲望與理性的沖突成為整部劇作的主要沖突。莎士比亞用自己精湛的藝術手法將麥克白弒王篡位,屠殺人民所經歷的復雜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相當細膩,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因個人權欲的膨脹和心理的畸形而導致自我毀滅的人物形象。麥克白夫婦弒君謀權經歷的復雜的心理變化歷程更加增大了劇作的悲劇意味。
3.3 故事結構嚴謹,情節跌宕起伏
英美文學中哥特風格作品的另外一大特征就是故事緊湊,結構嚴謹,情節跌宕起伏,充滿緊張氣氛。這與哥特作品中慣用的寫作元素是分不開的,深淵、古堡、幽靈、黑暗、死亡等,這些元素的運用已經為文學作品增添了一種神秘色彩,再加上作品中謀殺、復仇的故事情節,這些綜合起來成為了哥特文學作品的一大特色[4]。在著名文學作品《奧賽羅》中,作者講述了勇將奧賽羅與元老的女兒苔絲狄夢娜相愛,因為婚事受阻,只好私下成婚,最后奧賽羅因為聽信他人讒言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在得知真相后拔劍自刎的故事。故事看似簡單,但是情節跌宕起伏,首先是相愛被阻止,因為手下旗官的告密,婚事又被促成,然后遭到挑撥,感情破裂,得知真相,悔恨自刎,這一系列故事情節被作者安排得相當緊湊,故事結構嚴謹,情節曲折,充滿了緊張的氛圍,讓讀者如置身故事之中,為主人公的悲慘命運而悲嘆。
4 ?總結
哥特傳統與以往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文學藝術表現手法大相徑庭,它通過對故事情景、人物形象、藝術主題等方面的整體創新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魅力。哥特文學通常使用夸張怪誕的手法來描寫極端恐怖的場景,營造神秘恐怖的氣氛,用細膩的筆法揭露社會的真實現象,表現人物內心的隱秘、復雜、扭曲的心理活動,讓讀者認識到的社會的黑暗與腐朽。文學作品中恐怖緊張的故事情節極易刺激讀者的感官系統,把讀者帶入到情節之中,彷如身臨其境。英美哥特文學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非理性色彩也引發了人們對于道德的探索,哥特文學獨特的文學魅力和影響力不僅滿足了讀者的閱讀需求,也對英美文學作品以及世界文學作品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參 考 文 獻
[1] 王美敬.英美文學中的哥特傳統與經典作品賞析[J].語文建設,2014(09):31-32.
[2] 高維婷.哥特文學在英美文學中的價值研究[J].作家,2013(10):115-116.
[3] 黎明.淺析哥特傳統在英美文學中的體現[J].牡丹,2015(20):167-168.
[4] 劉果.英美文學中哥特傳統的道德探索[J].文學教育(中),2014(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