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樊慶紅
從2016年秋季學期開始,基于《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以下簡稱《法治大綱》)編寫的道德與法治教材開始進入教學實踐。而自2014年以來,核心素養迅速成為學界熱詞。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面向核心素養培育的德育課程改革是大勢所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勢必因應時代要求,充分體現核心素養的要求。筆者參加編寫的北師大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就在教材編寫理念、呈現方式和實施設計上充分體現了這一要求。
教材編寫理念:
充分尊重學生,注重能力培養
“學生為本”歷來被視為基礎教育實踐的重要原則,“教為主導,學為主體”也成為很多老師掛在嘴邊的“教學真經”。但在當前的德育學科教育實踐中,很多時候這一原則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實。從教材編寫的表現上來說,就是以訓導的口吻給學生樹立標桿,以所謂“正確的道理”作為結論直接拋給學生,要求學生無條件地成為定論的接受者。盡管這種做法一再宣稱“是為學生考慮”,但實際的效果卻不敢恭維。很多學生因為教材刻板和生硬的表達,對于德育學科望而卻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為今后學生培養方式的更新提供了根據。“學生為本”的問題,被進一步轉化為“以學生的什么為本”和“如何以學生為本”的問題。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所要面對的“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正是與前述問題密切關聯的。以此為背景的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必然要面對和回答這兩個問題。
北師大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對這兩個問題做出了明確的回答,并以此為出發點形成自己的教材特色。對于“以學生的什么為本”的問題,教材突出《課程標準》對于“負責任公民”的界定和要求,明確底線思維、責任意識,從基礎理念的層面突出學科教學的根本性質。同時,對于《法治大綱》所要求的法治意識培育,也在教材編寫過程中予以科學、充分地落實,在現代社會發展的背景下,基于公民能力提升的現實需要,將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等方面的學科要求有機融入德育課程體系,以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和學生成長需要。和修訂前的版本相比,這一版次的教材,需要落實的教學內容更多,這些內容的指向也更明確。對于“如何以學生為本”的問題,教材突出學生視角、關注學生問題、幫助學生成長,以學生學科能力提升為抓手,切實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基本方向。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教材面對的就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學習者。在這個理念下,學生不是學科內容的被動學習者,而是具有生命整體性的未知世界探索者。教材面向的是發展中的人和變化著的社會,因此要具備充分的開放性和發展性,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留白,讓學生在變化著的現實中體會成長的美好、感受發現的樂趣。這是北師大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的首要法則,也得到了充分落實。從目前呈現的情況來說,還是令人滿意的。
教材呈現方式:
體現學生視角,教育寓于生活
有學者曾經提出,一本好的教材應該達到八個字的要求:老師好教,學生愛讀。一本好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除了要遵循《課程標準》和《法治大綱》的要求之外,還必須選擇恰當的呈現方式。從核心素養培育的角度來說,“老師好教”要求教材在相關教學點的落實上要明確到位,這樣才能在展開教學的過程中落實德育課程的任務要求;“學生愛讀”要求教材具有生動性和可讀性,只有這樣才能便于學生接受,使得德育課程的教材文本變成學生德育學習的生動讀本。
北師大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編訂過程中致力于在這兩個方面有所突破。從“老師好教”的維度來說,我們突出教材內容的思想性與教材呈現的邏輯性的統一,按照思維導圖的呈現方式,明確了主要教學內容的布局方案。每一個核心教學內容,在教材中都以黑體字突出顯示。將這些核心內容提取出來,就構成了課程教學的內容框架。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準確找到核心教學點,迅速掌握教學需要“落地”哪些教學內容。
從“學生愛讀”的維度來說,我們突出德育與中學生擴展社會生活半徑所需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統一性,將德育寓于學生了解和熟悉的生活場景中,讓學生從可感可見的生活場景中,通過有思維張力的問題,進入學習的情境,通過自主思考、實踐探究,發展我們要“教給”他們的品格和能力。教材設計了主輔文結合的呈現形式,主文內容準確、精練,輔文內容形象生動、貼近學生生活,是對主文內容的貼切闡釋與補充。除了主文和輔文,教材設置的“各抒己見”“知識鏈接”“社會觀察”“活動平臺”和“擴展閱讀”等欄目,各有側重,相互補充,對于教學內容的實現,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教材案例等教學素材的遴選堅持經典性、思辨性、適切性,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文明優秀成果中吸收給養,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及與學生生活的關聯度,注重挖掘教學素材的德育價值,真正做到將“正確價值觀的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服務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主文內容不斷線,輔文欄目相補充”的體例設計、定位準確的欄目設計和恰到好處的圖文結合方式,都是致力于提高教材可讀性和吸引力的努力和嘗試。
教材實施設計:
利用多樣方式,實現德育滲透
再好的教材,如果不能在教學實踐中得到有效落實,也會變成沒有實際意義的空談。所以,教材的修訂離不開對于教材實施的科學設計,離不開對于教學活動的關切。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新要求,需要我們充分利用時代發展提供的最新條件,充分關注學生成長的現實狀況和實際可能,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學生道德意識和法治意識發育成長的舞臺。從我們目前的時代發展來說,中學生是信息社會的原住民,“互聯網+”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背景。從學生成長的現實狀況和實際可能來說,已有教育教學方式的經驗積累為我們發現學生的基本特點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北師大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在修訂中對教材實施做了專門的設計和安排。一方面,在教材編寫時,堅持多樣化和開放性的原則,把主題班會、社會調查、參觀走訪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融入其中,使得德育課程的學習向其他學科的學習內容開放,向德育實踐的其他環節開放,向社會范圍內的德育資源開放,充分體現社會學習的屬性,讓學生可以利用身邊的各種資源,以及互聯網可以提供的拓展性資源,實現學科能力的提升。這正是實現核心素養培育的“協同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面,我們又通過微課教學示范、教案樣例等形式,指導教師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物質條件,將微課等新型教學方式引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以豐富多樣的教育教學方式,實現德育目標,切實提升學生素養,幫助學生成長為負責任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