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灼良
生命的魅力在于充滿無限可能,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應該成為教育的基本立場與取向。教育要著眼長遠,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生命的魅力在于充滿無限可能,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應該成為教育的基本立場與取向。數學課程標準明確強調小學數學教育要著眼長遠,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數學教學如何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個性,讓學生可持續發展有源
擁有多彩的個性,才能讓學生擁有持續發展之源。在以往的教學,特別是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要求都是“齊步走”,完成同樣的作業,用相同的解題方法,教師變成了雕塑家。老師要塑一批圓形,就絕對不能有一個方形出現,甚至不能出現一個橢圓。如果出現了,那就是“次品”,甚至是無人問津的“廢品”。“教育即生長”,教師不是雕塑家而是園丁。教師要讓學生盡心舒暢地發展,盡可能地展現出多彩的個性。學生的個性各有特色,老師要在教學中盡力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讓其特長盡可能發揮出來,為終身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源源不斷的動力。
二、動靜結合,讓學生掌握動態知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許多知識概念非常枯燥乏味,老師教得無趣,學生學得無聊。造成這種狀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處理好靜態理論與動態知識的關系,如倒數的定義是:乘積是1的兩個數叫作互為倒數。知道倒數的意義并無什么用。并不能直接指導學習。我們何不把定義進一步延伸,讓其動起來呢?即把它當作一種運算:求一個數的倒數,只要用1除以這個數就行了。這樣,既把倒數的定義變活起來,不用死記硬背,又讓學生把現在知識與以往知識(乘法和除法)聯系起來;明白求一個數的倒數,就要用1除以這個數,得到的結果就是這個數的倒數。讓學生在靜止的理論中發現動態知識,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是授之以“漁”,學生以后的學習就能以不變應萬變。
三、動手實踐,讓學生獲取直觀知識經驗
許多知識,教師是通過講授告訴學生的,學生很少通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知識。因此,學生很容易把這些知識遺忘。最好解決的辦法就是盡量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如在知道什么是面積后,可以讓學生親自實踐完成計算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先讓學生自己做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讓其觀察,并要求求表面積。首先,理解“表面積”的含義,然后把所做長方體或正方體打開,觀察有幾個面,面與面有什么特點。如此經過自己動手實踐,學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識,運用知識。
四、寓教于樂,為學生營造活學氛圍
寓教于樂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其中的尺度卻不易掌握。課堂氛圍過于輕松,學生容易養成放任自流的壞毛病;若強之以法,讓其在約束中生活,則未免管之過嚴,學生的積極性被嚴重壓抑。筆者在教學求一個數的倒數時對學生說:一個分數的分子好比人頭,分母好比人腳,求一個分數的倒數時,只要把這個分子分母(頭腳)顛倒就可以了,簡言“求倒數、顛頭腳”。當時學生聽了都笑起來,精神也為之一振。此案例說明,要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一個問題,并不是特別大的難事,只需把教學的方式方法做一些藝術處理,為學生營造活學的氛圍,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單位:重慶市江津區龍華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