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忠(山東濟南)
第二套流通硬幣“長城麥穗硬幣”的版別分析
王美忠(山東濟南)
在流通人民幣中有一個硬幣版塊,其發行量很少,流通時間也很短,是迄今為止唯一正式退出流通的一套硬幣,即1980年起發行的銅鋅、銅鎳合金幣。該套硬幣有主幣一元和輔幣伍角、貳角、壹角四種面額。一元主幣背面主圖是雄偉的萬里長城圖案,角幣是麥穗圖案,收藏界習慣上稱“第二套流通硬幣”或“長城麥穗幣”。
從1980年至1986年,該套流通幣一共發行了7個年份。由于其鑄造、流通時間短,加之材質等因素鑄造量少,使得這套幣的收藏價值較高。而由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發行和裝幀的“中國硬幣”套裝,數量更加稀少,成為現代流通硬幣藏家競相追逐的珍品。除限量裝幀發行未進入流通的品種之外,即使是進入流通的長城麥穗幣品種,其發行量也不多。在八十年代,實際生活中很多人沒用過甚至沒見過普通的長城幣。這在中國人民銀行一份文件里得以證實:長城麥穗幣是為了豐富中國硬幣品種而鑄造,發行量很少。第二套流通硬幣中很多品種都很珍稀,其中不僅包括中國現代硬幣王“四大珍”86年長城幣,還包括如81年上海版、82、84年全套長城幣,85年2角等中國當代最稀少、最珍貴的流通硬幣珍品,而即使是普通的長城幣,現在百姓手中或一般錢幣市場也已經少見。
目前,伴隨著長城幣收藏和研究熱的興起,其研究成果越來越多,甚為可喜。但另一方面,流通硬幣的商業炒作之風也越來越濃,導致長城幣所謂“新版別”層出不窮。有的人把因造幣工藝、生產質量不同所致的初鑄幣、類鏡面幣,滾邊工藝差異所致的邊齒長短,模具壓印力度不均以及工作模工差所致的字體、圖文細微的“粗、細”“平、圓”“大、小”等區別獨立成版,這在學術上是否嚴謹值得商酌,其結果會導致長城麥穗幣版別確立標準和邏輯的模糊。“新版別”層出不窮,是否會引發類似四、五版紙幣“熒光油墨品種大混亂”的炒作亂局讓人擔憂,長期看將不利于長城幣收藏研究的發展和市場的良好秩序。
從本質上說,以上現象每種硬幣都會存在,而且千差萬別,無窮無盡,沒有標準。初鑄幣(有部分有鏡面)、普鑄幣、末打幣,在一個模具下從開始使用到報廢基本上均會形成,三者只有品相好差區分,怎么會有版別不同呢,這是很簡單的道理。由于普通硬幣滾邊工藝的差異,原卷硬幣中經常發現有長齒、短齒之分,甚至一枚硬幣的邊齒也會相差很多,單獨以邊齒長短成版豈不出現同一卷硬幣好多版別的現象。另外,究竟多長、多短才可以成版,在標準上無法界定。以模具壓印力度以及工作模工差所致細微的圖紋“粗、細”“平、圓”成版也不足以成立。以上幣面差別都不是錢幣學上嚴格意義的版別,廣大泉友在收藏時應該注意。
所謂版別主要是指模版設計的不同,對紙鈔系指印版的不同,對硬幣系指模具的不同。從錢幣學上界定流通硬幣的版別概念:因原模設計、雕刻的明顯區別導致壓印的硬幣具有圖文、重量、大小、厚薄等的根本區別,或者因胚餅材質的顯著不同而鑄造的硬幣,稱之為不同版別,這也是愛好者收藏流通硬幣的基本框架和脈絡。而因鑄造工藝(如背逆幣,深、淺打,圓、直齒)、生產質量(精鑄、初鑄、普鑄、殘次幣等)、工作模的工差(差別細微的粗細字、大小字)等因素導致壓印的硬幣出現的非根本的或不明顯的差異稱之“趣味幣”,其中部分品種一些愛好者在收藏實踐中已作為單獨的幣種進行集藏。版別的區別是根本的、固定的和批量重復的,而且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趣味幣或幣種的區別是非根本的,或者其產生是隨機的、偶然的,而且要么是區別不明顯不適宜作為不同版別品種對待,要么會隨包漿的產生、氧化進程而逐漸消退于歷史長河之中。
基于上述錢幣學的版別概念,結合人民銀行一些文件和公告,筆者認為第二套流通硬幣長城麥穗幣的基本版別或大版別的定版原則是:1.相同面額相同設計圖案的硬幣根據年版號的不同定為不同的基本版別;2.因原模設計與雕刻的不同所致的硬幣基本圖案、文字字體、年號字體等有明顯差異的定為不同版別,無明顯差異、差別細微的不定為不同基本版別;3.非因原模設計與雕刻的不同所致而是因造幣質量和工藝不同所致的精鑄幣、半精鑄幣、初鑄幣、普鑄幣不作為基本版別劃分;4.原模設計與雕刻相同而因工差或修模所致的原模或者工作模有細微差別所致壓印的硬幣圖案、年號、字體有不明顯的細微差異不作為不同版別;5.鑄造質量變化或工藝差異所致的趣味品或殘次品不作為不同版別,如背逆幣、偏打幣不屬于不同版別,本文作為趣味幣。
基本版別亦稱大版別,是第一層級的版別概念,是錢幣收藏和研究的基礎和出發點。泉友把大版別收藏全了,諸如第一套人民幣紙幣的62種基本版別、第四套人民幣紙幣14種基本版別、流通硬分幣的117種基本版別等,就集全了各套錢幣的版別大全套。根據上述定版原則,第二套流通硬幣的基本版別界定標準是年版號的不同與圖文的明顯差異。承擔流通職能的長城麥穗幣基本版別有37種,其中公開進入流通的普制長城麥穗幣有16種基本版別,未公開發行的1980-1986年早期“中國硬幣”套裝里的精制工藝長城麥穗幣額外涵蓋有21種版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裝幀成套的1980年四枚裝“小黑本”系第二套流通硬幣的樣幣,屬于獨立版別。筆者因此總結歸納出截止目前發現的第二套流通硬幣41種基本版別大系收藏表(附表1),供大家集藏硬幣時作為工具表參考。
1.年版號不同是區分基本版別的第一個標準
根據年版號的不同,如1元長城幣分1980版、1981版一直到1986版(圖1);長城麥穗幣從1980年開始到1986年截止,包括公開進入流通和裝幀發行的1980-1986套裝“中國硬幣”,每年都鑄行了四種面額的長城麥穗幣,總計有不同年版號的28種版別。加上1980年首發年版中額外鑄造了約2萬套樣幣,總計有32種版別。
2.原模設計與雕刻的不同所致硬幣圖文的明顯差異是區分基本版別的第二個標準
所有長城麥穗幣品種中,除了年版號的不同之外,部分年號硬幣還因原模設計雕刻的不同導致壓印的硬幣出現了基本圖案、文字年號字體的明顯差異,基于此種定版標準,元幣和角幣均劃分為上海版和沈陽版兩種基本版別(圖2-7)。

圖1 851、861年號
第一種基本版別是“上海版”(H版),主要是由上海造幣廠刻模和鑄造的,是長城麥穗幣最常見的版別類型;其主要的版別特征是:(1)長城幣1元的正面年號“1”字頭是稍傾斜的平頭;(2)長城幣正面國徽稍小,年號字體較為瘦小且寬度較窄;(3)長城幣背面長城城墻上的下面一個臺階是與上面幾個臺階呈現約20度夾角的斜臺階;(4)長城幣背面烽火臺中央門洞下面有貫穿左右的明顯臺階;(5)麥穗幣角幣背面年號的“1”字頭是尖銳的立刀頭;(6)麥穗幣角幣正面國徽稍小,年號較瘦小,且間距較窄。除了1985年的角幣和1986年號之外,其他每個年號每個面額都有上海版版別硬幣。上海版長城麥穗幣共有21種基本版別,再加上也屬于上海版的4種樣幣,上海版基本版別硬幣總計25種。
第二種基本版別是“沈陽版”(Y版),主要是由沈陽造幣廠刻模和鑄造的,其主要的版別特征是:(1)長城幣1元正面年號“1”字頭是尖銳的立刀頭;(2)長城幣正面國徽稍大,年號字體圓潤飽滿且寬度較寬;(3)長城幣背面長城城墻上的下面一個臺階與上面幾個臺階是平行的平臺階;(4)長城幣背面烽火臺中央門洞下面沒有臺階;(5)麥穗角幣背面年號的“1”字頭是圓弧頭;(6)麥穗角幣背面年號字體較大,圓潤飽滿,間距較寬。沈陽版長城麥穗幣一共有16種基本版別。

圖2 851上海版、沈陽版正面

圖3 851上海版、沈陽版背

圖4 851年號對比

圖6 8105上海版、沈陽版

圖5 851圖案對比

圖7 8105年號對比
細分版別亦稱小版別,是在基本版別之下進行細分的第二層級版別劃分,是錢幣版別研究的延伸和細化。愛好者把基本版別大全套集藏全之后,可以進行細分版別的集藏。細分版別形成原理是每一種基本版別之內因原模修模或生產的不同批次導致其雕刻的局部圖案、文字產生較小差異,在所壓印硬幣上的體現,本質上也屬于錢幣學上的版別區分,這是區分細分版別與幣種或趣味幣的關鍵點。
目前看,第二套流通硬幣在上海版和沈陽版兩種基本版別之下,發現了兩種細分版別:第一種是上海版基本版別長城幣中,1980年1元長城幣除了與其它所有年號一樣烽火臺上側有城墻磚圖案的普通版式之外,尚有早期鑄造的烽火臺上側沒有城墻磚圖案的“無磚版”(Hw,圖8、圖9);第二種是沈陽版基本版別長城幣中,1984年1元長城幣除了與其它所有年號沈陽版長城幣圖文基本相同之外,尚有一種國號文字、年號字體和國徽都較小的特殊細分版別“小字版”(Yx,圖10)。第二種細分版別是由一位細心的泉友在一種特殊包裝的1984沈陽版“中國硬幣”套裝幣里發現的。經仔細研究,這種1984沈陽版里的特殊細分版別“小字版”長城幣,應當出自于經過修模的不同批次的原模,因此可以單獨立版,當然因其圖文特征屬于沈陽版其仍然隸屬于沈陽版基本版別之內,不屬于大版別。至于此種包裝里的角幣,圖文與1984普通版式的麥穗角幣區別細微,不使用放大鏡肉眼較難區分,因此本文不列入細分版別,而是列為一種幣種或趣味幣。

圖8 801有磚、無磚

圖9 801無磚、有磚對比

圖10 841大字版、小字版

表1第二套流通硬幣(長城麥穗幣)版別體系收藏表

年號面額基本版別細分幣種80年1元H Hw細分版別80年5角HJ、C、P CH J、C、P80年2角HJ、C、P80年1角HJ、C、P81年1元H★Y H(J)、Y(C、P)H(JZ JQ)81年5角H★YH(J)、Y(C、P)81年2角H(J)、Y(C、P)H★Y81年1角H★YH(J)、Y(C、P)82年1元H★H(J)H★H(J)82年2角H★82年1角H★H(J)H(J)HJZ、JQ 83年1元H(J C P)82年5角典型趣味品CH、JZ、JQ83年5角H83年2角H83年1角H(J C P)H★Y★HH(J C P)Yx 84年1元H(J)、Y(J)JZJQ84年5角H★Y★H★Y★H(J C P)84年2角H(J)、Y(J)84年1角H(J)、Y(J)H★Y★HY 85年1元H(J)、Y(J)H(C P)Y(J C P)H(CH、SZ)Y(JZ JQ)85年5角YY(J C P)85年2角Y★85年1角Y86年1元Y★Y(J)Y(J C P)JZJQY★86年5角Y(J)86年2角Y★Y(J)Y★Y(J)86年1角41種總結2種Y(J)
【備注】:本表縮寫均采用中文術語中的漢語拼音首拼字母。“H”為上海版,其中“Hw”為上海版里的細分子版別“無磚版”;“Y”為沈陽版,“Yx”為沈陽版里細分子版別“小字版”。“J”為精制幣,“P”為普制幣,“BJ”為半精制幣或類精制幣,“C”為初鑄幣:“JZ”為精制幣的重噴砂幣,“JQ”為輕噴砂幣;“CH”為泉友習慣稱謂“彩虹幣”,“SZ”為“少磚幣”;標注的★代表該版別硬幣未公開發行較為珍罕,最具有收藏價值的25種長城麥穗幣珍品,均裝幀在1980小黑本樣幣或1981-1986年早期“中國硬幣”套裝中,在此特別提示給大家,收藏時要多加注意。
第三個層級,屬于幣品的非本質區別,即非原模設計與雕刻的不同所致而是因造幣質量和工藝不同所致的精鑄幣、半精鑄、初鑄幣、普鑄幣,不作為基本版別劃分。如8505麥穗幣的沈陽版精制幣和普制幣,又如801長城幣的半精制幣、初鑄幣、普鑄幣。由于相同基本版別的精制幣和普制幣的原模設計與雕刻相同,嚴格講精制幣只是做工精良精工鑄造的硬幣,與普制幣相比較只具有生產質量高低、品相優劣的量的區別,不具有圖文等的質的根本區別,加之部分工作模使用到后期壓印的精制幣與半精制幣、初鑄幣等有時很難界定,不僅泉友難以區分,即使評級公司也經常錯評,故精制幣不列入基本版別。但由于精制幣較之普制幣更加精美品相更好,目前收藏實踐中泉友們已經把精制幣作為優秀的單獨幣種進行特別集藏。有些愛好者把精制幣、半精制幣、初鑄幣作為系列的單獨幣種集藏,本文作為細分幣種列入收藏表,但這已經不再屬于嚴格錢幣學意義上的版別范疇了。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從錢幣學上講1980年長城樣幣小黑本屬于流通硬幣樣幣范疇,屬于硬幣集藏的特殊版別。從其鑄造工藝上看,有拋光鏡面,噴砂有或不明顯,屬于長城麥穗幣(半)精制幣,發行量僅2萬左右,流入藏界更加稀少,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關于1980年長城幣是否存在嚴格意義上的精制幣問題,筆者親自過手了一位泉友的1980精制套幣,為塑料小黑本裝幀,內塑封敞開式設計不密封,該套幣做工精細,有很強的鏡面效果和噴砂效果,確為精制工藝鑄造的幣品無疑,目前因缺乏官方相關資料其來源待考,但因有實物本文中亦予以列入。
第四個層級就是因生產工藝、生產質量等因素導致區別更微小的趣味品了。原模設計與雕刻相同而因工差或修模所致的原模或者工作模有細微差別所致壓印的硬幣圖案、年號、字體有不明顯的細微差異的硬幣不屬于不同版別;另外鑄造質量變化或工藝差異所致的趣味品或殘次品亦不屬于不同版別,如背逆幣(圖11)、偏打幣、弱打幣、復打幣等均為趣味幣。
在精制幣里,有的國徽、文字、年號的噴砂厚重,有的比較膚淺。這是因為噴砂是噴在工作模上,隨著模具壓印硬幣的數量增多,噴砂顆粒迅速磨損,所以先壓印的噴砂重,后壓印的噴砂輕,甚至看不出噴砂效果。因此這屬于生產質量問題,與版別無關。但噴砂重的精制幣和噴砂輕的精制幣視覺上有差異,噴砂明顯的精制幣精美度更高,所以泉友們又把精制幣劃分為“重噴砂”與“輕噴砂”兩類(圖12)。輕、重噴砂在收藏實踐中,精制幣愛好者一般作為趣味幣集藏。
關于1985年1元上海版長城幣,市場上出現一種兩端封口的黃色油光牛皮紙包裝的851,泉友們稱之為“彩虹版”。但這里的所謂“彩虹版”之說不屬于特殊版別,其背面所形成的一定角度下的光學彩虹圖案,是由于正面國徽壓印過度導致透打所致的背面底板略有細微變化的光學折射效果,與原模設計雕刻的差異無關;另外由于硬幣邊齒的長短、圓直系由胚餅滾邊工藝造成的,即使同一卷硬幣中不同硬幣之間也經常出現邊齒長短、圓直不同的現象,甚至一枚硬幣上的邊齒長短也有不同的亦與版別無關,而是一種趣味收藏品。收藏實踐中,愛好者可把851“彩虹幣”作為一種趣味幣品種集藏,甚至有的泉友已把精美的851“彩虹幣”作為一種幣種集藏。除此之外,整卷拆除的很多1980年、1983年等年號的上海版長城幣也有“彩虹”現象。
近來有泉友認為,1985上海版1元長城幣尚存在“滿磚版”和“少磚版”的細分版別,據筆者觀察因長城墻面的城磚局部圖案區別較小,應不是原模設計雕刻的差異所致,推測應為局部弱打或者修模所致,所以本文暫不列為細分版別,而是把“少磚版”(SZ)作為一種趣味幣品種。
綜上,截止目前為止,從錢幣學上講第三套人民幣硬幣(第二套流通硬幣、長城麥穗幣),包括1980版四種樣幣在內共有41種基本版別,2種細分版別。在收藏實踐中,方興未艾的第二套流通硬幣的收藏研究,形成了以41種基本版別為主體,2種細分版別為補充,多種細分幣種和趣味品為擴展延伸的豐富多彩的收藏體系。

圖11 8101背逆

圖12 841背重噴砂、輕噴砂
(責任編輯劉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