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丁波瀾
“多肉”玩出新花樣——小夫妻的創意創業之旅
◇撰文//丁波瀾
在園藝上,多肉植物又稱多漿植物或多肉花卉。多肉植物因其萌化人心的外在形態,風靡全國各地。它既能裝扮街頭,又能美麗家園,也為現代花卉產業發展指出了一條綠色生態的致富路。
在麗水,就有這樣一對小夫妻,他們是志同道合的大學生創業者,因為單純的喜歡,將“小肉肉”做成了“大經濟”,成為麗水市多肉綠色經濟的先行者。小夫妻的農場位于碧湖鎮白橋村村口,被問及當初“賣肉肉”的起因時,他們說,只是因為喜愛。
兩人都是蓮都本地人,男的叫葉子揚,女的叫蘇瑩,大學的專業都是平面設計。蘇瑩說:“選擇育肉肉、賣肉肉,僅僅只是因為當初的那一份喜歡。”4年前,多肉植物還沒有像現在這般風靡,他們也還只是單純的多肉植物愛好者,在自己家的陽臺上小面積種植,搜羅各種品種,與周邊朋友分享,因為種得好,偶爾也賣著玩。結果卻一發而不可收,培育的品種越來越多,客戶群也越來越大,從周邊朋友買,到微信圈賣,再到后來干脆在網上開起了淘寶店。自家陽臺放不下了,就放樓頂,樓頂也容不下了,干脆租起了大棚,專業“賣肉”,月營業額也從幾百元、幾千元到每月上萬元,再到每月十多萬元,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多肉經濟之路。
他們的農場有一個別致的名字——俺樣的肉肉家庭農場。農場沒有請人,從肉肉的母本引進,到新品培育,再到搭配出售,全是夫妻倆親力親為,從陽臺小試到大棚規模培育,憑借對肉肉的喜歡與用心的堅持,他們做成了麗水最賺錢的肉肉培育中心。
從菜鳥到高手的養成,問及如何打理好這么多肉肉。蘇瑩直言:“我是一路踩著肉肉的尸體走過來的。”從最早在陽臺上種植開始,他們一批批地買進肉肉,雖然用心養護,但一批又一批的肉肉因各種原因枯萎死亡,他們的“愛肉之心”被徹底激發,上微博、百度貼吧、QQ群等,尋找“肉友”,悉心請教栽培技術。終于,“肉肉陽臺”達到鼎盛時期。因為養得好,許多肉肉愛好者求購,他們的肉肉便開始在朋友中小范圍售賣。很快,陽臺已容不下更多的肉肉了。為了讓肉肉有更大的生長空間,他們把肉肉的家從小陽臺搬往樓頂平臺,生存環境的變化需要用不同的培育方法,因缺少經驗,肉肉大批死亡,品種銳減。輕言放棄當然不是他們的風格,用耐心、愛心再次從頭摸索,重新起步,總結陽臺育肉的經驗,結合樓頂的不同環境,討教各路“大神”,摸著石頭過河,終于,肉肉在樓頂安家落戶,繁衍生息,他們把樓頂改裝成了迷你多肉培育中心,售賣范圍漸漸擴大。
2014年10月,他們舉辦了麗水第一場以多肉為主題的婚禮;2014年12月,他們的業務從朋友圈擴展到了淘寶網店;2015年6月,他們雙雙離職,走上專職“賣肉”之旅。他們創建了3畝的專業育苗大棚,大棚內有風機水簾、自動噴灌、育苗架等專業設施。當然,新環境就有新問題,蘇瑩說:“肉肉每一次搬家,我都要從零開始。”溫度、濕度、通風度的控制,用藥、噴水的比例與時間,都各有不同。然而,他們將困難當作成功的磨刀石,以十分的用心、不變的堅持,不但養好原有的,還從世界各地引進新的母本,成功打理1000多個品種,技術日益精進。當然,他們沒有就此止步,還著手培育多肉植物新品種,已成功培育幾十種。
通過不斷實驗摸索,調配最合適的藥水比例,為肉肉殺蟲保健康;經過上百種測試,配制出了最適合多肉生長的獨家秘制土;利用平面設計的專長,自創獨一無二的多肉組合盆栽、多肉捧花、多肉花環等一系列產品。蘇瑩說:“我家售出的每一盆肉肉,絕不雷同。”每一次,他們都用心尋找更美麗的組合。通過不懈的努力與追求,披荊斬棘走出了自己的創業之路,也終于完成從菜鳥到高手的蛻變,成為“養肉達人”。
目前,“俺樣的肉肉家庭農場”營業額呈三足鼎立狀態,微信朋友圈、淘寶、實地購買的各占三分之一。另外,因為特制土種植多肉更茁壯,買土的顧客也越來越多了,每個月都要賣出去兩三噸。顧客群最遠的到達海南、黑龍江、遼寧等地。短短1年時間,“俺樣的肉肉家庭農場”營業額已增長數倍,日營業額穩定在3000元以上,最高日營業額達7000多元,月銷售額穩定在10萬以上。小肉肉的綠色經濟已初顯崢嶸。

多肉盆栽
說到肉肉經濟的發展,他們有很多的憧憬和希望,建智能溫控大棚、專業組培室……但他們最大的愿望還是:“別人看到那盆多肉,就知道是不是我家的”。
創業之路,他們堅持而又任性。蘇瑩說:“我希望我家的肉肉與眾不同。”她的經營理念很特別,她說:“我不搞批發經營,我不想把我家的肉肉做很大,我要把我家的肉肉都做成精品。”多肉植物也有很多加速成長的方法,他們從不使用,寧愿花幾個月時間培育它,讓它自然成長。有時候一株多肉養了好幾個月,從一點點看它長大,長成可以出售了,卻對它有感情了,反而舍不得賣了。她家的肉肉從幾十元到上萬元,品種應有盡有,每一株都是她的寶貝,最貴的一盆,保守估計市價為2萬元。他們經營的不是買賣,而是內在的堅持與品牌的信仰。
他們堅持“以肉養肉”的原則,不過度投資。問及資金周轉時,蘇瑩回答:“到現在已經投入了七八十萬元了,另外,為了新建大棚,還向銀行貸款10多萬元。”同時,她還特別真誠地表示:“我現在能承受的貸款就只能是10多萬元。”言下之意,她并不想無計劃投入資金,而更愿意用謹慎的投資來獲取可預期的回報。
最近,他們又新建了大棚,要給肉肉們安個更好的家,要給肉肉家庭增添更多的新成員,進一步做好“小肉肉的綠色經濟”。接下來,他們新建的大棚內將搭建肉肉展示區,開起肉肉超市,集培育、銷售、觀光為一體。
年輕的大學生創業者,因為與多肉植物命中注定的相逢,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創業之路,小肉肉在他們手里種出了新花樣,玩出了大視野,走出了一條別樣的綠色經濟之路,“肉肉經濟”正在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