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行法
護綠水青山創“金山銀山”的“衢江樣板”
◇撰文//張行法
衢江區地處錢塘江上游,地域面積262.2萬畝,是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林區縣,也是浙西南重要的生態屏障。“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衢江區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首位,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堅持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之路,堅定不移地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全區呈現出一幅水凈、天藍、地綠、景美的新藍圖,創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衢江樣板”。2015年,全區森林面積192.16萬畝,立木蓄積量34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高達73.39%。全區實現林業生產總值31.69億元,比上年增長10.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54元,比上年增長9.9%。
衢江區圍繞建設現代田園城市,打造幸福生態家園,堅持從跡地更新、平原綠化、四邊綠化、林相改造入手,組織實施“珍貴樹種進萬村行動”、闊葉林發展工程和森林撫育提質工程,提高彩色珍貴樹種的應用比例,全面推進山體、平原、村鎮、道路及河流綠化的拓展延伸項目,不斷提升城鄉綠化整體水平。全區累計發放紅豆杉、浙江楠、紫楠等珍貴樹種苗木21萬余株,完成造林更新3.5萬畝,平原綠化2.5萬畝;實施林相改造1.5萬畝,森林撫育3.8萬畝;新建改建森林通道91.5公里,森林水岸30公里,農田林網157公里;建成省級以上重點公益林97.99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50.2%。衢州市、衢江區聯創國家森林城市成功,省級生態區順利通過考核驗收,并相繼成功創建7個國家級生態鄉鎮。
同時,牢固樹立“保護也是發展”的理念,衢江區先后編制生態區建設規劃、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綠地生態系統規劃等,分別與鄉鎮簽訂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書、森林消防工作責任書、松材線蟲病防控工作責任書,旨在將依法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目標落到實處。同時,衢江區全面推進“平安林區”建設,依托區、鄉、村三級綜治維穩工作平臺“三民工程”網絡,積極開展“矛盾聯調、治安聯防、問題聯治、工作聯勤、平安聯創”,形成強大的林區治安維穩網絡。大力推行網格化管理,聘請專職護林員187名,公益林監管員45名,建成公益林地籍管理信息系統、護林員GPS數字化考勤系統,運用高科技手段,對公益林資源實行動態管理。2015年,千里崗省級自然保護區獲省政府批準,烏溪江國家濕地公園通過國家林業局驗收。
衢江區每年組織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關注森林”、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暨“愛鳥周”、“世界濕地日”等活動,大力弘揚生態文化、傳播生態知識,引導適齡公民參與義務植樹造林和應對氣候變化,增強群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衢江區先后組織“綠色中國行”、全區性大型主題義務植樹活動等大型活動,共營造“建區十周年紀念林”、“雷鋒林”、“先鋒林”、“共青林”、“巾幗林”、“創業林”、“和諧林”等紀念林基地1280畝;創建1個全國生態文化村、1個浙江省生態文化基地、46個森林村莊。
衢江區把加快推進現代林業示范園區建設作為推進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的主載體和大平臺,以筍竹、油茶等主導產業為重點,相繼建成9個省級現代林業園區,其中1個綜合區,2個示范區,6個精品園,園區面積6.9萬畝。組織實施林業特色產業提升專項,創新推廣毛竹覆蓋、香榧高效生態栽培、三葉青高效生態栽培和鐵皮石斛仿生栽培等“一畝山萬元錢”高效生產模式,連片推進筍竹(覆蓋)、油茶、油用牡丹、香榧、林下經濟基地建設。建成筍竹覆蓋基地821畝,“一竹三筍”高效基地3.35萬畝,輻射推廣10.25萬畝;完成油茶良種推廣1.29萬畝,推廣1500畝香榧良種,引種3000畝油用牡丹;建立鐵皮石斛、三葉青、梔子花等林下中藥材基地4850畝。
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骨干企業為龍頭,始終堅持做到兩手抓。一手抓全民創業,培育本土龍頭企業。大力實施龍頭企業壯大、中小企業培育、低效企業提質“三大工程”,加大林業龍頭企業的培育,重點扶持一批產業規模大、資源利用率高、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林業企業,發揮其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一手抓招商引資,引進龍頭企業。加快引進新的技術含量高、產業鏈長、附加值高、帶動能力強的林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全區林產品加工企業236家,其中產值億元以上2家。擁有7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17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
把現代林業與旅游業結合起來,抓生態休閑林業發展,依托華東地區最好的一級地表水和高達70%的森林覆蓋率等生態優勢,以水養、氣養、食養、藥養、心養等“五養”為特色,加快推進衢南鄉村再造,大力發展森林休閑人家,引導山區群眾從“賣木頭”轉向“賣空氣、賣生態、賣景觀”。結合民宿經濟、放心農產品、汝窯文化、針灸文化等產業資源和文化資源,挖掘整理最美古樹(群)、最美森林、珍稀植物、森林古道,以及這些“有形”遺產所承載的鄉土習俗,精心繪制鄉愁地圖,串點連線,打造“遠可望、近可游、居可養”的“五養衢江、九龍歸谷”。大路畬族文化旅游村、板固蘭花村、仙人谷(茶坪)農家樂、湘思親水園、杜家田農家樂和東坪農家樂等特色旅游村脫穎而出,被確定為“中國特色生態宜居旅游名區”和“中國健康養生休閑旅游名區”。2015年,全區共接待游客535.9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4%,實現旅游總收入28.64億元,增長15%。
衢江區在全省率先開展以均股均利、聯產承包、家庭承包等方式,將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戶。衢江區制定《衢州市衢江區林地經營權流轉登記管理辦法》,啟動發放《林地經營權流轉證》,實現林地所有權、林地承包權和林地經營權三權分置。全區21個鄉鎮(辦事處)272個行政村確權集體林地面積187.14萬畝,林地確權率95.5%;發放自留山林權證4.53萬戶、責任山林權證4.55萬戶,林權證到戶率98.5%,實現了“清冊、合同、權證”三到戶,使農民真正成為集體山林的主人,極大調動農民耕山育林的積極性。
衢江區先后出臺《關于深化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林權流轉管理暫行辦法》,相繼組建區林權管理中心、區級林權交易中心和12個重點林區鄉鎮林權服務中心,實現信息發布、市場交易、林權登記、流轉管理、抵押貸款、中介服務、法律咨詢等一站式服務。引導林農以林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積極參股林業種植大戶、家庭林場、專業合作社、林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探索形成華家村林木管護合作社的“統一管護”、萬果現代農業公司的“按股分果”、康美中藥材合作社的“借巢經營”等合作模式。全區累計林地流轉面積26萬余畝,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等新型經營主體185家,3000余農民在家門口就業,農民既拿租金又領薪金,年收入超3萬元。
另外,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農產品,衢江區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服務、規范管理等方式,大力培育林業種植大戶、家庭林場、專業合作社、林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修改完善《衢江區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實施細則》,賦予《林地經營權流轉證》抵押、擔保功能,允許林地流轉受讓方以《林地經營權流轉證》申請抵押貸款,推動林權融資的規范化、常態化,累計實現林權抵押貸款余額1.8億元。衢江區建立財政“直補”制度,每年安排200萬元林業特色產業專項扶持資金,對符合要求的經營主體給予獎勵和補助,對林農小額林權抵押貸款和涉林企業給予財政貼息。2015年,全區培育和引進毛竹、油茶、油用牡丹、香榧和林下經濟龍頭企業9家,合作社12家,家庭農場12家,帶動農戶1.2萬戶,吸引社會資本1600余萬元,投資發展林業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