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國外大學生就業政策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
◎劉歡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以來都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本文通過對當前各國大學生就業現狀的分析,探索了各國就業政策對我國就業政策的啟示,希望能夠促使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政策優化調整。
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統計,2016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756萬,創歷史新高,就業形勢比較復雜、非常艱巨;中職畢業生和初高中畢業以后不再繼續升學的學生大約也是這個數字,因此青年就業群體約有1500萬人。同時,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有一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造成了企業用工不足;全球范圍內的經濟不景氣與國內產業結構調整也給就業市場造成了巨大壓力。著眼全球,世界各國普遍面臨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其中有許多國家結合本國實際情況對就業政策的制定進行了不斷的優化調整,實質性改善了本國大學生就業現狀,緩解了社會矛盾。解讀這些國家的就業政策,可以對解決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有所啟示。
本文從大學生就業現狀較好的國家入手,分別探索了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和德國這幾個國家的大學生就業政策。
美國高度重視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各高校就業指導辦公室也往往與社會相關企業和政府部門之間存在著良好的關系,在對學生實施就業指導工作的過程中善于將本校學生推薦到一些潛在的用人單位,促使學生在這些用人單位中得到良好的職業發展。同時,在保證專業教學和就業教學質量的基礎上,美國各大高校往往傾向于開展校友俱樂部,通過對校友資源的充分利用為大學生提供便捷的就業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學生就業難的情況。
英國高校學生就業部門也重視加強同社會用人單位的聯教育與就業市場脫節的結構性因素系,注意按照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對自身就業指導工作加以調整,并及時向學生提供相應的社會就業信息,引導和幫助學生分析不同職業的就業狀況以及在就業選擇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等,對學生實施全面的就業教育和指導。同時,英國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還較為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工作崗位讓學生對擇業過程和崗位工作加以體驗,為學生順利就業創造條件。
日本在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方面的措施也極具參考價值。日本政府基于日本高校大學生就業困境,實施了創造工作崗位的措施——“全面就業支持計劃”,通過制度改革在社會上為學生創造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對不同就業群體分類指導,在引導高校學生順利就業的同時,也鼓勵曾經失業的高校畢業生重新就業,極大改善了該國高校畢業生的實際就業情況。
加拿大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卻相對較少,因此學生就業矛盾相對較為和緩。但是為了通過進一步促進本國大學生就業,進而借助大學生力量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加拿大政府也高度重視學生就業問題,出臺了相應的就業引導政策,如由政府出資承擔學生的實習費用、鼓勵社會相關企業廣泛接納高校學生進行實習等。在這些政策的支持下,加拿大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一直相對較高,對社會發展產生著積極影響[2]。
德國在促進大學生就業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相對較多,并且在改善該國社會就業形勢方面確實發揮了作用。如借助立法等宏觀手段對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加以規范,在學生職業發展的全過程貫穿就業指導工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職業培訓機會,制定相應的措施激勵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加強對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視以擴大學生的就業機會等。以上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該國的就業矛盾,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我國政府及高校在就業政策及方法上雖進行了不斷改進,但國外在促進大學生就業方面的最新經驗依然可以對我們有如下啟示。國家層面來講,我國政府正在大力促進創新創業,加之2015年新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為大學生就業營造了良好的大環境。與此同時,也應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政策,逐步提升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為學生未來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各級地方政府也應該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和人才市場實際發展情況對高校就業指導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支持,為學校提供相應的資金保障和信息保障等,保證高校人才的培養能夠符合當地的用人需求。高校自身也應該結合社會發展需求適當的對自身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優化調整,在保證學生專業學習質量的基礎上,適當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畢業競爭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等,盡可能減小教育與就業市場脫節的結構性因素。唯有如此,才能夠在社會上形成多方聯動,為我國高校學生就業困境的緩解提供堅實的保障。
(作者單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