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麗娟(鄭州旅游職業學院 鄭州 450009)
我國中部地區零售業競爭力測度分析
■ 錢麗娟(鄭州旅游職業學院 鄭州 450009)
零售業競爭力是反映一個區域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本文從零售業規模競爭力和效益競爭力兩方面選取七個指標構建了測度零售業競爭力的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我國中部地區六省的零售業競爭力進行了測度。研究認為,我國中部地區省份的零售業綜合競爭力都比較高,尤其是其規模競爭力和效益競爭力相互匹配,對中部地區省份零售業整體競爭力產生了強有力的影響。筆者建議在零售業品牌培育、規模擴張、服務質量、配套體系建設等方面繼續加強,以促進中部地區零售業競爭力的提升。
零售業 中部地區 主成分分析 競爭力 測度
近年來,我國的零售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作為連接生產者與消費者橋梁的零售業,其競爭力不僅是反映現代流通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升。因而,提升零售業競爭力成為流通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然而,全國各地區的實際情況有所差異,在提升零售業競爭力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區域的實際,構建相應的評價體系,厘清區域內零售業發展的差距,針對性地提出提升零售業競爭力的對策建議。有鑒于此,作為當前國內熱點區域板塊的中部地區,經過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其流通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零售業總額和盈利方面都在全國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為了解中部地區六省零售業競爭力的實際水平,總結其發展的經驗,提出新階段促進其零售業競爭力提升的對策,本文試圖建立一套測度中部地區省份零售業競爭力的指標體系,并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就中部地區六省零售業競爭力展開測度。
(一)測度指標體系構建
現有文獻主要聚焦在零售業企業競爭力測度上,而關于零售業競爭力測度的相關研究還非常少。對此,筆者以零售業競爭力為題名和關鍵詞進行搜索,從檢索文獻看,主要有以下代表性的研究:岳中剛(2006)提出了我國零售業競爭力綜合測度的5大要素和18項指標的測度體系,從不同側面綜合反映零售業競爭力水平和態勢,并對我國30個省的零售業競爭力進行了定量測度。楊宜苗(2008)選擇了居民消費水平、城市化率、地區總產值、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工資水平等因素來衡量零售業競爭潛力,運用因子分析法對全國各省零售業競爭力進行了綜合測度和排序。徐健、汪旭暉(2009)運用DEATobit兩步法對我國區域零售業效率展開了測度并分析了其影響因素。朱濤(2010)從競爭安全、控制安全、結構安全、權益安全等四個層面構建零售業安全測度體系。魏穎、邱志軍(2 0 1 2)從零售業組織結構、零售業行業效益、零售業企業財務能力等三個層面選取了8個指標,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將廣州、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重慶等9大城市零售業競爭力進行了比較。雷蕾(2014)從物流發展程度、居民消費能力、外商投資情況和人力資本等方面構建零售業技術效率的測度指標體系,利用隨機前沿分析方法對2001-2012年我國30個省份的零售業技術效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熊曦(2015)從區域產業品牌培育的角度分析了打造零售業競爭力的意義??v觀現有研究,還存在如下不足:一是關于零售業競爭力的指標體系還不夠系統,沒有一套統一的測度指標,這也凸顯了建立一套專門評判零售業競爭力的指標體系并進行具體的實證分析的必要性。二是現有研究針對區域板塊開展零售業競爭力實證研究還比較缺乏,而對于中部地區的研究則更少。因此,綜合現有研究,本文從系統性、科學性的角度將零售業競爭力分為規模競爭力和效益競爭力兩個層面,并選取與其關聯的七個指標,建立了中部地區六省零售業競爭力測度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二)測度方法
本文針對中部地區六省零售業競爭力展開測度,中部地區六省主要是指河南、安徽、湖北、山西、江西、湖南六省,鑒于競爭力測度一般采用層次分析或者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而考慮到數據的客觀性和測度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來測度。

表1 中部地區六省零售業競爭力測度指標體系

表2 相關系數矩陣

表3 解釋的總方差

表4 各因子得分系數矩陣

表5 中部地區六省零售業競爭力測度結果
零售業競爭力測度實證分析
(一)采集原始數據
根據指標體系中的具體指標選取,本文從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批發與零售業這一部分中獲取一些數據,還有一些數據通過這些省份的商務部門公布的數據進行選取,限于篇幅,不再羅列原始數據,而運用SPSS 17.0統計分析軟件對中部地區六個省零售業競爭力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并通過相關指標得到相關矩陣系數(見表2)。
從表2可知,連鎖零售企業商品銷售額等七個指標都存在著極其顯著的關系,可見選取的這些指標之間直接的相關性較強, 證明這些指標有可能存在信息上的重疊。因此,需進行主成分的選取,明確對于零售業競爭力形成的主要指標。
(二)主成分提取
通過SPSS17.0軟件進行因子分析以提取主成分,得到總體方差分析表如表3所示。
通過方差分解提取主成分可以得到兩個主成分,說明有兩個主成分零售業競爭力影響較大,恰恰與先前提出從規模和效益兩個角度測度中部地區六省零售業競爭力是基本吻合的,在進行因子分析的過程中,得到了各因子得分系數如表4所示。
從表4(各因子得分系數矩陣) 可知,連鎖零售企業商品銷售額等指標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較高載荷(數值大于0.9的指標),說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這些指標的信息,可以用零售業規模競爭力來表示;零售業總資產報酬率等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較高載荷(數值大于0.9的指標),說明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這些指標的信息,可以用零售業效益競爭力來表示。所以,決定用兩個新變量來代替原來的九個變量。
(三)競爭力綜合得分
通過特征向量運用SPSS描述性功能求出,并將原始指標用標準化后的數據相乘,可得出兩個主成分表達式如下:
F1=0.306ZX1+0.312ZX2+ 0.339ZX3+0.348ZX4+0.371ZX5+ 0.302ZX6+0.251ZX7
F2=-0.205ZX1-0.231ZX2-0.346ZX3-0.191ZX4-0.159ZX5+0.139ZX6+0.603ZX7
以每個主成分所對應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總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為權重計算主成分綜合模型,得到綜合模型如下:
F=0.278ZX1+0.269ZX2+0.233ZX3+ 0.250ZX4+0.269ZX5+0.309ZX6+0.201ZX7
根據兩個主成分表達式計算和主成分綜合模型計算,即可對中部地區六省零售業競爭力進行測度與分析, 結果如表5所示。
從零售業綜合競爭力測度結果(F)來看,總體上中部地區省份的批發零售綜合競爭優勢都非常明顯,從得分結果來看都超過了0,顯示出中部地區省份零售業較強的競爭力,尤其是河南和湖北,其競爭力都超過了3,顯示出強有力的競爭優勢。
從零售業規模競爭力測度結果(F1)和效益競爭力測度結果(F2)來看,規模競爭力與綜合競爭力的測度結果基本呈現高度吻合的狀態,即規模競爭力強的地區,其綜合競爭力也比較強,中部地區的六個省份基本上規模競爭力和效益競爭力都比較匹配,因而對綜合競爭力的提升產生了較強的影響。
一是高度重視零售企業品牌培育。中部地區六省應從企業形象設計、消費文化提煉、內在特質培育的角度,加強對零售業企業品牌的培育,以提高零售業的整體競爭水平,尤其是要對本土一些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著力進行打造。
二是著力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規模型零售企業。零售業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規模的支撐,在當前盈利整體水平下降的背景下,依靠規模化來贏得市場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三是致力于零售企業的服務質量提升。要進一步改善和優化零售業的消費環境,突出抓好零售網點建設,尤其是在旅游景區要加大零售網點布局,完善流通網絡,平衡城鄉零售業發展,同時在產品質量方面要嚴格把關,提高零售企業的質量和口碑。
四是要做好零售業的配套體系建設。要強化零售業發展的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零售市場功能,拓展業務領域,對于成熟的零售企業,要加快推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和電子商務等的現代流通方式創新。積極穩妥地推進電子商務發展,加快零售企業信息化建設,促進信息流與商流、物流、資金流的有機結合。
1.岳中剛.中國區域零售業競爭力測度與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06(1)
2.楊宜苗.零售企業競爭力的地域差異及宏觀影響因素—以31個省(市)限額以上零售企業為樣本[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8(12)
3.徐健,汪旭暉.中國區域零售業效率測度及其影響因素:基于DEA-Tobit兩步法的分析[J].社會科學輯刊,2009(5)
4.朱濤.我國零售業產業安全測度體系構建[J].中國流通經濟,2010(7)
5.熊曦.區域產業品牌形成機理及其培育策略研究[D].中南大學,2013
6.魏穎,邱志軍.國內主要城市零售業競爭力比較—基于廣州與其他9大城市對比視角[J].商業時代,2012(10)
7.雷蕾.我國零售業技術效率及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2001-2012年30個省份限額以上零售業的數據[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8.熊曦,柳思維,張聞,湯春玲.新型城鎮化與商貿流通業融合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35)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基于微信平臺的鄭州酒店業網絡營銷創新策略研究”(編號2015-GH-066)
F7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