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曉燕 副教授(江蘇商貿職業學院 江蘇南通 226011)
基于一體化理論的零售商貿物流發展模式探討
■ 張曉燕 副教授(江蘇商貿職業學院 江蘇南通 22601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商貿流通業蓬勃發展,尤其是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極大推動了商貿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商貿物流業無論在促進經濟增長、服務民生方面,還是在優化國民經濟結構方面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本文基于一體化理論對零售商貿物流發展模式進行分析。首先,文章簡要分析我國零售商貿物流發展現狀,進而找出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即物流基礎設施落后、配送體系不完善、配送效率低、配送成本高等。其次,探討零售商貿一體化的形成機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體化物流的三個發展階段、一體化物流的形成動因、連鎖零售企業的四種配送模式。最后,在此基礎上,構建商貿物流一體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對零售商貿物流一體化的組建及進一步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一體化理論 零售商貿物流 發展模式 發展對策
作為現代商貿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化商貿物流體系能夠有效促進我國商貿現代化的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以及資源成本的控制等。此外,在現代商貿物流體系構建過程中,選擇何種發展模式十分關鍵。就目前物流業發展來看,企業間的物流合作、協同模式已逐漸成為行業發展的主導。因而,本文主要對零售商貿物流的發展模式進行簡要探討,以期為其發展提供參考。
(一)我國零售商貿物流發展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貿流通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首先,從社會物流總額來看。截至201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達213.5萬億元,同比增長7.9%。較之2009年的96.65萬億元,增長了2.2倍以上,如圖1所示。
其次,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1萬億元,同比增長10.7%。此外,2010-2015年間,其年均增長速度約為10%,如圖2所示。而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進一步刺激了零售消費額與零售商貿物流的增長。截至2015年6月底,全國網上零售額達1.6萬億元,同比增長39.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3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7%。在此帶動下,電子商務物流需求也在快速增長,2015年上半年快遞業務量完成84.6億件,同比增長43.3%。
再次,從連鎖零售企業配送情況來看,傳統零售企業主動轉型升級,積極尋求合作,以實現物流共享。如百聯股份、聯華超市、永輝超市與武漢中百的聯采、供應鏈協同等;步步高與區域零售商共同打造的中國0+0聯合艦隊,都極大提升了零售企業的物流配送能力。數據顯示,2014年在75家百強網絡零售企業中,半數以上企業已采用自建配送平臺的方式,其中23%的門店開通了自提服務。以京東為例,截至2014年,其建立倉庫118個,總面積230萬平方米,全國范圍內擁有2045個配送站及1045個自提點、自提柜。
最后,從冷鏈物流市場來看,2014年冷鏈物流需求市場規模達11200萬噸;冷庫總量3320萬噸,同比增長36.9%;冷藏車總量約8萬輛,其中新增2.07萬輛,百強企業冷鏈業務收入150億元,同比增長36.4%。
(二)我國零售商貿物流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零售商貿物流發展迅速,然而就我國目前零售商貿物流整體發展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物流基礎設施落后,配送體系不完善。雖然現階段我國物流企業得到了較大發展,但是物流設施陳舊、技術裝備落后、配送體系不完善、現代化程度低、信息化水平較低等問題依然是阻礙零售商貿物流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
第二,物流配送效率低。實際上,物流設施設備的落后、功能的單一性等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導致物流配送的低效性。目前,零售企業中對于各類商品的分揀,依然以人工方式完成;大部分零售企業物流信息化和網絡化程度較低,使配送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偏低,出現低效運作的情況。數據顯示,我國零售連鎖經營企業中,配送中心與連鎖店鋪的數量配送比僅為1∶20,即一個配送中心只能滿足20個店鋪的配送需求,而國外這一比例則達到了1∶70。
第三,物流配送成本高。據2014年物流行業數據分析,2014年社會物流總成本達到10.6萬億元,同比增長6.9%。同時占GDP比重為16.6%,而發達國家則已降至10%左右甚至更低。以農產品流通為例,據統計,我國每年農產品在流通配送過程中約有1億多噸果蔬腐爛,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000億元。
(一)一體化物流的發展
企業內部的物流一體化階段。對于企業而言,尤其是連鎖零售企業,根據自身實際生產情況對物資需求量進行準確預測,能夠有效提高配送效率。具體來看,企業在物資預測需求量與實際需求量偏差較小的前提下,其規劃出的物流路線及配送計劃不僅更為合理可行,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減少單獨配送的次數及成本,極大提升物流車輛的配送效率。然而,在生產過程中,由于所需物資種類多、數量大等增加了物資預測和管理難度。因而,物流管理者在對企業生產所需物資進行預測前,應當全面掌握各生產單位及部門的物資需求計劃,綜合分析計劃的急緩程度、計劃單位的距離等因素,做到統籌安排,以規劃出最優的配送路線,減少企業內部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
同質企業之間的物流一體化階段。隨著企業業務范圍的不斷擴展及經營方向的多樣化,多數企業整體物流業務總成本少于單個物流業務形成的成本之和。簡言之,其實就是 “1+1>2”的規模經濟效應。在原材料存儲、流通、零配件制作及配送等方面尤為明顯。因此,各企業為了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主要通過組織資源優化配置的方式,實現物流資源共享,從而形成更大的競爭優勢,這便是同質企業之間在物流業務上的一體化運作機制。
關聯企業的物流一體化階段。關聯企業的物流一體化指的是不同產業的企業在開展物流業務過程中所形成的一體化運作機制。與同質企業間的物流一體化相比,主要區別在于參與主體的多樣性,即關聯企業的物流一體化包括了生產商、零售商、批發商等不同類型的企業,這不僅使其物流資源得到進一步融合,同時也更有利于企業整體物流配送效益最大化的發揮。
(二)零售商貿物流一體化的形成動因
就零售業來看,零售商貿物流一體化的形成實際上是物流聯盟演變發展的結果。在物流聯盟中,零售商往往充當發起者的角色。例如,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連鎖企業獲得物流需求信息并將其發給一個物流企業或配送中心,然而卻常常出現一種情況——由于區域內的個體資源有限或自身能力不足等,以致其自身無法單獨完成物流需求的運作,這就促成個體之間的聯盟。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并獲得物流需求信息的企業其實就充當了聯盟的發起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發起者并非領導者,其不具有絕對優勢。即使其中部分企業成為盟主,其同樣不具有絕對的排他性優勢,以及單獨實施物流方案的能力。而當發起者得到其他企業的響應之后,就可以建立一種同盟關系,即物流同盟的形成。在這個同盟當中,既有同質企業之間的協同關系,也有關聯企業之間的合作,且這種關系并非僅局限于兩個企業之間。
而較之一般性物流合作,物流同盟強調的是個體參與的主動性、有序性以及成員彼此之間的約束力。因為在同盟開始形成的時候,同盟內成員往往會出現相對激烈的動態博弈局面,在這之后,同盟關系才會趨于穩定。在這一階段,同盟成員就會對組織內人才、物流資源、技術等進行更為專業化的分工,以最大程度實現資源共享,形成互補優勢,并提高物流資源利用率和降低物流成本。在這種情況下,隨著聯盟關系的不斷發展,各企業之間的物流一體化也會越來越明顯。
(三)連鎖零售企業的主要配送模式
當前,連鎖零售企業的配送模式主要有自營配送、供應商直接配送、第三方物流和共同配送四種,以下分別對其進行分析:
自營配送模式。這種配送模式由連鎖零售企業出資自建配送中心并對其進行經營管理,以完成各門店的配送任務。較之其它配送模式,自營配送在時空上具有明顯的靈活性、針對性和較強的掌控權。通過這種方式,商貿流通企業不僅可以適時、靈活的為連鎖店鋪進行商品配送,同時還能對物流各環節進行實時監控和有效管理。然而,一次性投資大、占用資金多、高成本等也是自營配送模式現存的主要問題。因為企業的物流體系是由運輸、包裝、儲存等諸多環節共同構成的復雜系統,所以物流體系建設的資金投入相對較大。就目前來看,這種模式主要應用于一些大型連鎖企業,如沃爾瑪公司、華聯超市、卡斯美公司等。
供應商直接配送模式。一般而言,供應商直接配送模式常用于對時間要求相對嚴格或價值較高的產品。即生產企業或供應商直接將所需商品送至各店鋪,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配送商品的及時性與安全性。比如,海爾公司的43個配送中心,每天根據各網點需求量,對9000多個網點及1550個專賣店直接配送。然而,這種配送模式也時常因商品缺貨斷檔等原因導致配送不到位。因此,這種配送方式在連鎖企業中的應用相對較少。
第三方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是指由交易雙方外的第三方專業物流企業完成商品配送。其優勢主要有配送的專業性、高效性以及低成本等。這些物流組織不僅對物流市場有著更為專業的認識,同時還能利用規模效應,通過合理協調物流網絡及專業化的配送體系,提高配送設施使用率和社會物流資源共享率。對于連鎖企業而言,在競爭愈加激烈及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的環境下,第三方物流配送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首先,連鎖企業將配送業務委托給專業物流公司,可以減少自身在專業物流設備建設方面的固定資產投入,從而提高資金周轉率;其次,連鎖企業將物流配送等輔助業務交由第三方,可以把更多的資源、資金、精力等集中于核心業務;最后,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物流設施設備、物流信息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不斷加快,而對于單個連鎖企業而言,物流設施設備更新的及時性無論在技術還是費用方面,都存在一定難度。而較之自營配送,這種模式的不足在于企業對物流環節的控制相對較弱,無法保障配送的及時性與準確性。

表1 商貿物流一體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圖1 2009-201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及增長情況

圖2 2010-2015年我國社會消費品總額及增長速度
共同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是指由不同類型的多家企業聯合參與,共同建設配送中心以滿足其配送需求的方式。作為典型的協作型配送模式,共同配送以互惠互利為前提,將企業間物流資源充分優化利用,在有效減少各企業物流成本及投資費用的同時,極大提升了企業整體物流運作效率,降低了企業配送風險。此外,該模式還增強了企業間的信任度及優勢互補性,利于形成各成員之間長期有效的合作關系。
(一)商貿物流一體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作為衡量商貿物流傳遞能力的有力工具,科學可行的商貿物流一體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能夠真實反映商貿物流服務傳遞過程中的實際情況,為提高商品流通效率、改善商貿物流服務體系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因此,其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應當遵循科學性、客觀性、系統性、針對性、獨立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原則,以最大程度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度和可靠性。本文在綜合相關文獻及分析物流一體化影響因素的基礎上,主要從企業基本情況、敏捷性、可靠性、互補性四個方面構建商貿物流一體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二)零售商貿企業組建物流一體化模式的對策
第一,全面進行市場調查,選擇最佳發展模式。當前,我國連鎖企業主要分為三類:以沃爾瑪、家樂福為代表的老牌大型外資零售企業;以華聯、華潤、新一佳等為代表的大型內資企業和其他管理相對落后的小型企業。事實上,不同類型的企業在物流需求上存在一定差異,因而連鎖企業選擇物流聯盟組建一體化發展模式時,應當具備相應的識別能力,客觀科學的對自身條件進行綜合評估。同時還應對整個物流市場環境做全面深入的調查,通過分析當前市場上各企業的物流配送方式、業務類型、配送區域等,了解其物流配送的優劣所在及能力水平。只有在此基礎上,連鎖企業組建的物流一體化模式才會更適合自身發展,也更利于一體化模式的長期穩定運行。
第二,連鎖零售企業應當形成正確的合作意識。實際上,連鎖企業組建物流聯盟就意味著合作關系的形成。而在上述零售商貿一體化形成動因分析中,雖然連鎖企業在組建物流同盟時會簽訂相應的聯盟協議,并對個體成員產生一定的約束力,然而在動態博弈過程中,這種約束力對于部分企業而言往往不起作用。因而,只有連盟企業管理層真正從戰略性、長遠性角度出發,樹立起“共贏”的合作觀念,與合作伙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坦誠合作,才能使這種合作關系長期維持,從而實現同盟成員的共同發展。此外,還應形成友好協商的機制,以便有效解決聯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第三,發揮政府的宏觀引導作用。由于物流系統涉及面廣、構成環節多、資金投入大,因而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引導作用,尤其是在現代物流配送基礎設施建設及行政管理兩大方面。其一,政府部門應從零售商貿實際發展情況出發,制定適合零售商貿物流業的發展規劃和戰略,積極引導其健康快速發展。其二,嚴格規范物流市場競爭秩序,密切關注零售連鎖企業發展動態,對于行業產生的新問題和新需求給予足夠重視,并有針對性的出臺相應的解決方案或政策,最大限度的為零售企業物流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其三,根據零售商貿物流發展情況,加大商貿物流企業的資金扶持力度,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優惠融資制度、物流現代化資金貸款制度等,保障商貿物流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和增強抗風險能力,尤其是中小型連鎖零售企業的發展。其四,政府和相關物流行業協會要不斷加強對零售商貿企業的指導,通過制定相關行業標準和規范,形成物流行業標準化的服務理念、服務規范、服務質量和服務內容等。同時,政府部門和物流行業協會應與重點企業建立完善的聯絡制度以及時了解其發展動態。
近年來,商貿企業在政府的引導下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城市共同配送效率大大提升。2014年,在商務部試點的22個城市中,浙江省提出的大力推進城市快速消費品共同配送,引導大型零售企業與第三方物流企業合作,通過共建配送中心、集中統一配貨的形式,使得全省商品流通效率達到最大化。山東煙臺市則通過社區“雙進”工程的打造,形成“一刻鐘便民消費圈”。其中新建各類放心早餐快餐連鎖網店33個,平價連鎖肉店31個,平價蔬菜連鎖店14個,培訓家政服務員1120人,肉菜流通追溯體系成功啟動。
第四,完善物流服務體系,提高物流服務傳遞能力。首先,完善物流服務體系。一個完善且運行有效的物流服務體系對提升商品配送效率及商貿物流行業的發展起重要作用,因而商貿物流企業應當建立并不斷完善物流服務網絡,當然對于物流同盟來說亦是如此。其中,物流基礎設施作為構建物流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加強各項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并通過整合、優化等方式合理利用倉儲、冷庫等各項設施,以提高設施利用率,同時還應強化信息網絡的管理工作等。其次,提高物流服務傳遞能力。在業務開展過程中,商貿物流企業應與消費者建立起友好關系,以便得到市場認可,形成長期穩定的供貨關系。這些對于零售商貿企業組建物流一體化模式都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綜上可知,零售商貿物流一體化發展模式作為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物流業發展的主流趨勢,無論是在實現資源共享、降低流通成本上,還是在提升零售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及流通效率上,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零售商貿企業應在全面了解市場情況及自身條件的基礎上,積極與其他企業建立物流聯盟,并最終形成適合本企業發展的一體化物流發展模式,以增強競爭優勢,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1.徐穩.基于協同理論的零售商貿物流發展模式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
2.熊維.協同理論視角下零售商貿物流發展模式探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24)
3.丁斌,羅秋慧.在線零售商和物流商的配送能力博弈分析[J].科研管理,2014(3)
4.王曉東.由電商之爭看我國零售商業發展問題[J].商業時代,2014(3)
5.李文英.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配送模式及其影響[J].中國市場,2015(50)
F7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