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慧子 博士 王向榮 教授 通訊作者 王宜笑(山東科技大學金融工程研究所 山東青島 266590)
中國情境下互聯網金融的內涵、特征與風險
■ 馬慧子 博士 王向榮 教授 通訊作者 王宜笑(山東科技大學金融工程研究所 山東青島 266590)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一個動態衍變的過程,其內涵、特征以及風險需要結合特定情境進行分析。本文在互聯網金融概念解析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情境,從傳統金融互聯網化、P2P網絡借貸與眾籌、第三方在線支付以及在線理財產品分銷四個方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內容要素進行梳理。隨后,從金融屬性和互聯網屬性兩個方面探討了互聯網金融的長尾、金融脫媒以及網絡外部性等特征,并分析了中國情境下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包括信用風險、道德風險、信息科技風險和長尾風險等。最后,結合特征及風險分析提出相關建議。
中國情境 互聯網金融 傳統金融 風險
近年來,以P2P網絡借貸、眾籌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開始在我國迅猛發展。由于準入門檻以及交易成本相對較低,互聯網金融不僅為小微企業等“長尾群體”拓展了融資與理財的邊界,也改變了傳統金融的服務方式,進而激活了我國金融行業生態體系,因此在我國金融體制轉型和產業升級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隨著互聯網金融涉及范圍的擴大與相關內容的日益豐富,人們對互聯網金融的認知開始由表象逐步深化。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一個動態衍變的過程,其內涵會在互聯網技術向金融領域不斷滲透的過程中隨之不斷變化,而政策環境、經濟環境以及人文社會等宏觀背景也會對互聯網金融表征產生相應的影響,中國情境下的互聯網金融已經顯現出與國外網絡金融在內涵上的顯著差異性。
此外,受互聯網金融數據信息的體量大、多樣性、實時性強等因素影響,我國互聯網金融在高速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未來遭受不確定損失的可能性”,即互聯網金融風險。在此背景下,本文面向中國情境下的互聯網金融,在深入分析互聯網金融本質內涵與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互聯網金融區別于傳統金融的特有風險。這對于加速推進普惠金融在我國的發展,完善我國互聯網金融生態體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與應用價值。
(一)互聯網金融概念
國外互聯網金融雛形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研究重點主要集中于“E-finance”(電子金融)、“Internet banking”(網絡銀行)等領域。盡管我國學者早在21世紀初即開始研究網上借貸等相關概念,但直至2012年謝平、鄒傳偉等才提出“互聯網金融”譜系概念。目前,學者們對互聯網金融概念界定仍不統一,經分析可大致分為三類觀點,如表1所示。
綜合來看,以上三種觀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交叉,同時也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對互聯網金融概念范圍的確定上。而隨著《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的陸續出臺,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發展已經從初期的“野蠻生長”逐步實現規范化轉型,其概念、范圍和功能也在此過程中發生了動態變化。盡管謝平等人的“譜系”概念界定暗含了互聯網金融概念的歷史發展沿襲關系,但以上觀點均未體現情境變動下互聯網金融概念變遷的動態性。
因此,本文基于以上分析并結合中國特定情境以及動態思想提出如下互聯網金融概念:中國情境下的互聯網金融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支付、融資、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金融新模式。該新模式所涵蓋的內容不僅包括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也包括基于互聯網技術發展而形成的P2P網絡借貸與眾籌、第三方在線支付以及在線理財產品分銷,其內容還會隨政策、經濟、人文社會等宏觀背景變化而發生內涵與外延方面的動態變異。
(二)互聯網金融要素
本文結合謝平等(2012,2015)以及Lei(2014)的研究結論,將中國情境下的互聯網金融要素分為傳統金融互聯網化、P2P網絡借貸與眾籌、第三方在線支付、在線理財產品分銷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表1 互聯網金融概念分類
傳統金融互聯網化。在傳統金融互聯網化的發展進程中,互聯網技術通過逐步替代人工服務和實體中介,提高了銀行服務的可靠性、經濟性和便捷性。傳統金融機構客戶日趨高頻化的交易操作以及碎片化的交易額度也對傳統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形成倒逼。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5年我國網上銀行用戶規模已達33639萬,比2014年增長了19.2%。該數據也說明,我國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和產品已經實現了從線下到線上的良性轉移。
P2P網絡借貸與眾籌。P2P網絡借貸是將互聯網技術與小額信貸相融合的新型民間網絡貸款形式,借款人與投資者之間通過網絡借貸平臺進行無抵押貸款。眾籌則是指利用互聯網發動眾人力量為小企業或個人提供資金援助的一種融資方式。我國的P2P網絡借貸和眾籌目前正處于高速增長期。網貸天眼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P2P網貸平臺數量截至2016年3月31日已達3983家,與此同時,P2P問題平臺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第三方在線支付。第三方支付起初僅被視為現有支付體系的補充,而隨著在線支付用戶的大幅度增加,第三方網上支付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第三方支付形式主要包括支付寶、微信財付通等。艾瑞咨詢公司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達118674.5億元,其中,支付寶占據了47.5%的市場份額,其次為財付通,占據了20%的市場份額。
在線理財產品分銷。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帶動了余額寶、財付通、京東金融等網絡金融交易平臺分銷在線理財產品的服務,顛覆了傳統金融模式的局限性。目前,在線理財產品已涵蓋各類基金、保險、信托以及黃金等金融產品。除投資功能以外,在線理財產品分銷平臺還可同時實現支付、投資、融資等功能,彌補了傳統金融模式的不足。
(三)互聯網金融內涵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一個連續動態過程,其內涵不僅與互聯網金融本質有關,也受到外部環境變動的影響。在我國的政策、經濟等環境影響下,互聯網金融的內涵也會發生動態變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內容與特征。
首先,中國情境下的互聯網金融是一個譜系概念,包括從傳統銀行、證券、保險、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到無中介瓦爾拉斯一般均衡之間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組織形式。相對于國外重點研究互聯網金融單個要素的研究方式,中國情境下的互聯網金融研究在概念方面更充實,更具系統性,在內容涵蓋的范圍方面也更具全面性。
其次,互聯網金融在中國情境下是動態變化的過程,其所提供的產品及服務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進行調整和豐富。這種變化的動力既來自互聯網金融內部,也來自外部經濟環境、市場需求以及我國有關部門政策的變化。
最后,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技術滲透到金融領域后所形成的新金融模式,其最初始于歐美發達國家,但在中國情境下的發展更具后發優勢。然而,中國情境下的互聯網金融市場目前仍不規范,相關規范及標準的陸續出臺也勢必會對中國情境下的互聯網金融市場進行重新洗牌,帶來新的金融市場動蕩。
綜上,互聯網金融并未改變金融的本質,而是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工具提供了更為豐富、透明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從而拓展了金融市場的邊界,并加速了新消費金融業態的形成。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在功能上具有相似性,但在特征方面具有明顯差異。
互聯網金融同時具備金融屬性和互聯網屬性兩類特征。互聯網金融區別于傳統金融的金融屬性特征包括長尾、金融脫媒以及低交易成本;互聯網屬性特征則包括網絡外部性、廣泛鏈接性和信息對稱性等,如圖1所示。
(一)金融屬性特征
與傳統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主要表現出長尾、金融脫媒以及低交易成本特征。
長尾特征。互聯網金融模式覆蓋了大量不被傳統金融所覆蓋的人群,該群體在傳統“二八定律”中體現為僅能提供少部分利潤的“長尾群體”,因此具有長尾特征。網絡銷售模式中眾多客戶的異質化需求使得通常被忽略的長尾產品可以與主流產品相匹敵。通過覆蓋“長尾群體”,互聯網金融模式極大地拓展了金融交易的可能性邊界,被認為是推動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手段。
金融脫媒。金融脫媒又稱金融非中介化,指資金供給雙方不通過傳統的商業銀行等金融中介,而是借助互聯網虛擬媒介直接進行資金融通。有學者認為互聯網金融簡化了資金流轉過程,實現了脫媒,也有部分學者認為互聯網金融實現的是“換媒”而非“脫媒”,多數學者持第一種觀點。我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了P2P網絡借貸的信息中介定位,該定位也意味著中國情境下的互聯網金融脫媒特征將日益明顯。
低交易成本。互聯網金融的運營模式決定了其能夠跨越時間、空間的限制為用戶提供服務,在此過程中極大地提高了零散資金的整合,優化了資源配置,從而降低了互聯網金融的交易成本。由于我國小微企業數量眾多,并長期被傳統金融機構忽略,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促使這些“長尾”群體打破地域限制,以線上代替線下的方式縮短交易時間、提升融資成功率,實現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
(二)互聯網屬性特征
互聯網金融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參與,因而互聯網金融也具備網絡外部性、廣泛鏈接性以及信息對稱性互聯網屬性特征。
網絡外部性。網絡外部性意味著網絡價值取決于該網絡所能連接的人數。出于降低交易成本和個人效用最大化的考慮,消費者往往會選擇多數人選擇的產品提供商。受我國消費者從眾心理的影響,小規模的第三方平臺很難與支付寶、財付通等類似的大平臺進行競爭,最后形成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贏家通吃”的局面。

圖1 中國情境下的互聯網金融特征
廣泛鏈接性。互聯網金融平臺可廣泛鏈接其它平臺應用及網站,這種功能、信息等之間的對接與共享實現了異質、異構、異地網絡資源之間的無縫鏈接,豐富了互聯網金融用戶的選擇。越來越多的平臺借助互聯網的廣泛鏈接特性由最初的第三方支付中介逐步演變為集支付、投資、融資等為一體的綜合型功能平臺,全方位滲透互聯網金融用戶的衣食住行以及社交行為中,從而進一步提升了客戶黏性。
信息對稱性。相對于傳統金融來說,互聯網金融體系中的信息趨向透明化。因此,金融交易雙方之間的信息較傳統金融來說更具對稱性。然而,由于我國并沒有第三方機構對借款人信用進行系統評估,網絡借貸平臺對借款人的具體評估過程也不透明,造成我國互聯網金融信息僅具有相對的對稱性,進而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選擇現象。因此,中國情境下的互聯網金融面臨更為顯著的逆向選擇問題。
與傳統金融一樣,互聯網金融也面臨系統性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等傳統金融風險形式。其中,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是互聯網金融目前面臨的主要考驗。此外,互聯網金融還面臨特有的信息科技風險以及長尾風險。
(一)信用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脫媒特性在提高融資、理財效率的同時,也增加了投資方甄別虛假信用信息的難度。這種信用信息的不對稱情況以及信用體制不完善問題更容易加劇由互聯網金融受信人無法履約而造成的信用風險。盡管拍拍貸、紅嶺創投等我國知名P2P借貸平臺已自主開發了相應的風險控制系統,并與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進行了對接,但這些平臺仍面臨日趨嚴重的用戶違約情況。因此,現階段我國互聯網金融領域中的融資方償債能力評級體系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道德風險
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中,P2P網貸平臺的道德風險問題更為突出。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初期的“野蠻生長”造成現階段我國各類P2P平臺資質良莠不齊,構建資金池、進行虛假增信、捏造虛假債權甚至是設計龐氏騙局等違規違法現象時有發生。“e租寶”、“融宜寶”、“中晉系”等百億級P2P平臺欺詐案件的頻繁發生也說明,對P2P網絡借貸道德風險的控制與防范已成為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亟需解決的重點問題。
(三)信息科技風險
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信息科技風險主要包括由于計算機病毒、金融釣魚網站、硬件癱瘓、軟件故障、網絡病毒、數據傳輸和處理偏差等造成互聯網金融損失的風險。這些信息科技隱患一旦被惡意用戶利用,投資者的資金安全就可能受到較大威脅。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領域中的信息科技風險主要由信息系統軟件缺陷、硬件缺陷、信息管理機制漏洞等多方面原因造成。
(四)長尾風險
互聯網金融為“長尾群體”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使該群體面臨長尾風險。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所服務的客戶通常投資額小并且分散,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市場紀律容易失效。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服務人群的金融知識、風險識別以及承擔能力相對欠缺,個體非理性和集體非理性的情況更容易出現,形成羊群效應。此外,由于互聯網金融覆蓋范圍廣、涉及金額巨大,且負面消息傳播速度快,極易造成社會動蕩。因此,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長尾風險需要強有力的監管手段進行管控。
本文旨在為中國情境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在國內外研究文獻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情境對互聯網金融的概念進行明晰,并對互聯網金融的內容要素進行梳理。隨后,從金融屬性特征和互聯網屬性特征兩個方面結合中國特色探討了互聯網金融的長尾、金融脫媒、低交易成本、網絡外部性、廣泛鏈接性以及信息對稱性等特征。本文也提出中國情境下的互聯網金融不僅面臨信用風險、道德風險等傳統金融風險形式,還同時面臨信息科技風險和長尾風險。
為更好地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動態發展,加速實現普惠金融,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首先,加快互聯網金融監管條例的落地。目前,有關部門下發的互聯網金融相關文件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監管條例,對規范互聯網金融相關市場收效甚微,因此需要有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合理管理長尾風險。其次,強化互聯網金融平臺的信息公開制度和風險提示制度。互聯網金融信息的透明化以及風險提示的公開化有助于強化信息對稱性,進而解決逆向選擇問題,并可以促進互聯網金融用戶有效管理相關風險。最后,相關互聯網金融平臺和機構也應強化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實施信息技術風險預警機制,保障互聯網金融用戶的信息及資金安全,進一步深化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
1.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Makris M.,Koumaras V.,Koumaras Harilaos,etc.Quantify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internet banking services in gree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doption,2009,1(1)
3.Montazer Gholam Ali,Arabyarmohammadi Sara.Detection of phishing attacks in iranian e-banking using a fuzzy-rough hybrid system[J].Applied Soft Computing,2015,35
4.Shahrokhi Manuchehr.E-finance:Status,innovations,resources and future challenges[J].Managerial Finance,2008,34(6)
5.Berger Sven C.,Gleisner Fabian. Emergenc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in electronic markets:The case of online p2p lending[J].Business Research,2009,2(1)
6.謝平,鄒傳偉,劉海二.互聯網金融的基礎理論[J].金融研究,2015(8)
7.Lei Yao.Policy discussion of internet finance in china[R].Helsinki:Brief Institute for Economies in Transition,Bank of Finland,2014
8.李瑞雪.金融脫媒背景下互聯網金融監管制度構建[J].現代經濟探討,2015(2)
9.Freedman Seth M.,Jin Ginger Zhe. Do social networks solve information problems for peer-to-peer lending?Evidence from prosper.Com[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8
10.單汨源,龍騰,張人龍.基于tam的互聯網金融品牌延伸影響機制研究[J].管理評論,2015,27(8)
王向榮(1966-),通訊作者,男,漢族,山東日照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金融數學。
王宜笑(1991-),女,漢族,山東臨沂人,碩士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本文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11271007)資助
F830.2
A

馬慧子(1986-),女,漢族,山東日照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互聯網金融、金融風險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