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衛東 教授 傅 博(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重慶 400044)
低碳視角下三大經濟圈產業轉型驅動力探討
■ 孟衛東 教授 傅 博(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重慶 400044)
本文基于低碳視角采用因子分析對三大經濟圈產業轉型驅動力進行研究,旨在通過研究三大區域產業轉型驅動要素與轉型能力差異,提出合理化建議。研究結果表明: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已整體實現向創新驅動型的轉變,產業轉型能力較強。京津冀產業轉型主要由于環境壓力所迫,需要積極向創新驅動型、人才驅動型轉變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此外,省際間驅動力差異顯著,長期發展需要依托區域合作,逐漸實現各地區產業轉型綠色化、常態化、平衡化發展。
三大經濟圈 產業轉型驅動力低碳視角 因子分析
當前以京津冀為代表的北方地區深受霧霾、水污染等環境問題危害,而南方地區的酸雨污染、空氣質量變差等現象也不容忽視。在環境壓力下,低碳成為時代訴求,產業發展必須尋求變革,以產業低碳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
產業轉型是為追求產業發展的環境、社會、經濟適應性而進行的組織形式與行為模式轉變,其核心是創新。我國依托政策紅利的要素驅動和投資拉動的產業發展模式長期以來占據著重要角色,但容易導致產業發展后勁不足,不可持續。因此,國家近幾年在積極改革,旨在形成一種創新驅動產業結構轉型的可持續發展方式,但是否可實現預期政策目標值得關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圈作為支撐中國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其產業轉型能力與驅動要素有利于幫助公眾了解我國當前產業轉型發展現狀,對于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產業轉型發展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一)數據描述與指標選取
產業結構轉型的驅動要素包括多個方面,相關學者進行了一定研究。趙麗芬(2015)通過對日本和美國產業轉型經驗分析,認為人才是產業轉型的重要驅動力。何宜慶等(2015)認為金融集聚、生態效率對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影響。盧福財(2014)、張二震(2010)等分析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從開放水平角度分析了對產業轉型的影響。當前環境問題的惡化使得綠色低碳成為產業轉型的新訴求,生態要素和政策要素也可能成為產業轉型的重要推手。基于此,本文將生態要素、政策要素也納入產業轉型驅動力的研究體系。
基于現有文獻,將所屬省份劃入相應經濟圈。具體而言,環渤海經濟圈涵蓋北京、天津、山東、河北、遼寧5個地區;長三角經濟圈涵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4個地區;廣東省劃入珠三角經濟圈。為保證分析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在以往研究文獻基礎上,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產業基礎、需求要素、創新要素、生態要素和政策要素六個準則層,選取12個一級指標和16個二級指標對三大經濟圈的產業轉型驅動力進行分析(見表1)。
(二)三大經濟圈產業轉型驅動力因子分析
本文運用SPSS19.0對原始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和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標準選出4個主因子,方差貢獻率分別為44.74%、25.53%、9.21%、7.55%,累計貢獻率達到87.03%,在較完整地反映16個指標因子信息的基礎上,消除了原有經濟指標間的相關性(見表2)。
采用方差極大法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正交旋轉,得到旋轉載荷矩陣(見表3)。從主因子1看,外貿依存度(X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7)、城鎮化人口占比(X8)、第三產業占比(X4)、人均GDP(X1)和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額(X12)載荷較大,定義為市場需求要素;從主因子2角度,R&D全時人員當量(X9)、專利申請數(X10)和新產品銷售收入(X11)載荷水平較高,界定為創新要素;主因子3和主因子4分別在高等教育人口占比(X2)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X14)、污染治理投資額占比(X16)指標表現出較大載荷,分別界定為人才和環境要素。從因子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三大經濟圈已整體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市場需求、人才和環境要素是產業轉型不可忽視的力量。此外,外資依存度(X5)與能源效率指標(X13)不顯著,說明近幾年民營經濟的崛起使得產業轉型對外資的依賴度降低,而從綠色轉型角度,現階段減排比節能更值得關注。

表1 產業轉型驅動力指標體系

表2 主因子特征值與貢獻率分析
(一)三大經濟圈產業轉型驅動力與轉型能力對比
利用加權公式(1)可以得到三大經濟圈的產業轉型能力得分(見表4):

其中αi代表主因子貢獻率,Fij代表經濟圈j的主因子i得分。
對比三大經濟圈的產業轉型力,珠三角的產業轉型力尤為突出,京津冀產業轉型力較弱。從產業轉型驅動要素看,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圈已整體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與之相比,京津冀整體產業轉型創新驅動力不足,產業轉型主要源于環境惡化帶來的政策壓力,長期來看,這種環境驅動力后勁不足,京津冀產業轉型仍需創新驅動。此外,從表4數據看,人才要素似乎對京津冀、珠三角產業轉型驅動力不足,但由于人才要素的作用是一個長期累積過程,不能依靠短期數據做出論斷,需要進一步研究。

表4 三大經濟圈主因子得分與產業轉型力對比

表5 三大經濟圈省際產業轉型驅動力對比
(二)三大經濟圈內部省際產業轉型驅動力對比
研究表明,驅動力異質性可能導致同屬一個經濟圈的省份間存在不平衡發展現象。為驗證這一猜想,借助式(1)可以得到不同省(市)產業轉型力數據(見表5)。由表5數據可知,環渤海經濟圈產業轉型力整體水平較低,省際差異顯著。長三角經濟區除安徽排名落后(第9)外,整體產業轉型能力較強。珠三角僅涉及廣東,產業轉型力位列第2,表現突出。
以核心驅動要素的不同進行分類,北京、上海屬于市場需求驅動型,江蘇、浙江、廣東、山東為創新要素驅動型,天津為人才要素驅動型,遼寧、河北屬于環境要素驅動型。其中,安徽四種驅動要素表現均不突出,整體產業轉型能力較弱。按照類別來看,需求驅動型和創新驅動型表現良好,需要在依托固有轉型力優勢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生態效率。人才驅動型的代表天津雖然短期排名落后(第7),但長期來看,發展潛力大。與之相比,環境驅動型省份后續發展力不足,逐步向創新和人才驅動轉化才是破解產業轉型難題的關鍵。根據表5數據,北京的創新要素作用并不顯著,市場需求、開放水平等需求性要素的驅動作用似乎更顯著,但這一結論不能輕易得出。因為近幾年北方環境惡化導致更多科研轉向這個階段性難題,創新問題的難度和研究周期長短都可能對創新產出造成影響,因此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需要選取更長時間維度的數據進行深入研究。
本文將環境納入產業轉型驅動力的研究體系,結果表明市場需求與創新是影響產業轉型能力的兩大主要因素,三大經濟圈產業轉型驅動力存在差異。一方面,從區域來看,京津冀地區當前迫于環境壓力被動轉型的發展方式對于產業進步后勁不足,亟待轉變;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整體實現由資本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長期發展應注重創新與人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從省際差異來看,珠三角地區整體發展較為均衡,京津冀地區形成了整體產業轉型力較弱、北京獨強的局面,長三角地區則呈現整體產業轉型力較強,安徽獨弱的局面,省際產業轉型驅動力存在顯著差異。
本文基于三個產業圈產業轉型力與驅動要素的異質性,提出以下建議:第一,京津冀地區應建立以北京為核心的產學研合作基地與人才交流平臺,通過創新項目研發與人才交流,實現創新要素在區域內的良性流動,盡快實現由環境要素驅動向創新要素驅動的轉化。第二,長三角地區應加強江浙滬對安徽地區的幫扶,可以通過建立區域科研項目平臺與區域內企業創新交流基地實現安徽地區創新能力的提升,同時安徽自身可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創新型龍頭企業入駐、人才落戶等多種途徑推動產業轉型向創新驅動轉化,增強安徽的產業轉型力。第三,珠三角地區整體發展優勢凸顯,產業轉型力強勁,長期發展應當更加重視低碳化創新發展方向,推動產業轉型可持續發展。
1.魏江,李拓宇,趙雨菡.創新驅動發展的總體格局、現實困境與政策走向[J].中國軟科學,2015(5)
2.趙麗芬.美國和日本產業轉型升級的經驗與啟示[J].產業經濟評論:山東大學,2015(1)
3.何宜慶,王耀宇,周依仿等.金融集聚、區域產業結構與生態效率耦合協調實證研究—以三大經濟圈為例[J].經濟問題探索,2015(5)
4.盧福財,朱文興,胡平波.產業轉型與環境保護良性互動影響因素研究—以江西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 2014(1)
5.張二震,安禮偉.對外開放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昆山的經驗與啟示[C].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集萃(2010)—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2010
6.周裕全.低碳經濟視角下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對策思考[J].商業時代,2013(3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573025)
F06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