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群祥 副教授 朱程昊 胡 力(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杭州311300)
基于生態位視角的農業集群企業關系演化研究
■ 張群祥 副教授 朱程昊 胡 力(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杭州311300)
本文借鑒生物學中共生演化的方法,建立Lotka-Volterra模型分析農業集群企業關系的演化過程,從理論上探討農業集群企業共生合作的長期均衡條件。同時,對農業集群企業在不同資源交互程度下的關系演化路徑進行歸納;最后,提出實現農業集群企業共生發展,提升農業產業集群競爭力的相關政策建議。
農業集群企業 生態位 演化共生 Lotka-Volterra模型
財政部從2016年開始集中支持區域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加快推進形成區域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因而農業產業集群現象變得越來越多,并對區域經濟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業產業集群利用農業集群企業內各個成員的物流、信息、基礎設施等資源要素優勢互補,形成集群內部規模經濟,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從而提升整個農業企業競爭力,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效益。因此,在加快推進農業企業集群發展的新形勢下,如何加強農業集群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打造穩定共生的農業企業集群模式以提升集群競爭力,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理論與現實問題。

圖1 農業企業相互關系演化的三種路徑
事實上,農業集群企業通過集群聯合的方式,其形式上表現為通過分工協作,在某一產業或產品中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群體,但其本質卻是一個共生系統。總體而言,我國農業集群企業生產規模小,經營比較封閉,對關聯產業的依賴性可強可弱,導致成員間機會主義行為時有發生,難以形成相互依賴的利益共同體,集群內不同成員間的關系亦是一種復雜的依賴與博弈關系。此外,集群企業共生的過程本質是企業在競合基礎上的協同進化過程,顯然,作為集群企業的一部分,農業集群企業實現合作共生很大程度上也是農業集群企業在不斷演化中所達成的。
依據企業生態位理論,企業生態位是由環境資源決定的多維位置空間,所以集群企業與生態系統的相似性體現在很多方面。不但在組成要素、結構和功能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而且具有許多共同特征。農業集群企業作為集群企業類別中的一種,也是由農業企業、環境等因素形成的自然生態系統,同樣具有類生態系統的特征。
鑒于農業集群企業在“企業生態圈”中的競合關系和動物在“自然生態圈”中的相互關系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本文應用生態學中Lotka-Volterra模型深入分析農業集群企業之間合作模式的演化過程及其協同共生的長期均衡條件,以彌補從單個模式或者某個發展階段探究農業集群企業共生行為的不足,為解析農業集群企業之間共生合作實現條件提供新視角。
從企業生態位共生的角度出發,李勇等(2007)認為,企業生態位共生可通過兩個方法解決:一是原來生態位部分重疊的企業通過生態位分離,從而實現共生;二是通過環境資源利用的合作達到生態位共生。在此基礎上,王子龍等(2005)認為,以生態位寬度、生態位重疊概念為基礎,可以建立一種協同進化模型,全面描述集群企業與資源要素之間的協同共生行為。最后,Lin(2015)應用生態位理論分析企業戰略管理,提出企業內部生態位的和諧對公司生存發展有很大影響;此外,外部環境是影響企業戰略選擇重要因素,需錯位發展加強協作,以減少直接競爭,保持企業業務上的生態位平衡。
從集群企業演化過程的視角出發,孫文霞等(2013)通過生態位演化方程求得平衡點,認為在生態位完全重疊時,平衡點坐標大的企業將會有更強的生存能力,在生態位完全分離時,企業會在各自的經濟環境中和諧生存發展。陸小成等(2008)則從集群企業競爭演化動力學的視角分析,發現產業集群中企業數量的變化不是無限的,而是圍繞某個均衡值定態振蕩的,大企業一定程度上需要依靠小企業的存在而發展,大企業不可能兼并所有小企業。另外,張驥驤(2013)給出了集群企業之間寄生、共生等五種關系下穩定的條件,認為企業之間只有在資源和技術等方面產生互補互利的情況下,整體競爭優勢才能體現出來,使集群得到良好發展。
綜上所述,現有生態位理論從宏觀層面或微觀層面初步詮釋了企業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以及企業應對競爭合作所要采取的策略。總體上,上述通過戰略聯盟達成企業生態位合作共生的研究,缺乏雙方資源在交互過程中對共生概念定量的界定。此外,在研究集群企業生態位演化時也缺少對實現共生合作閾值范圍的確定,即資源交互率在什么范圍內企業雙方可實現共生,而應用Lotka-Volterra模型分析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Lotka-Volterra模型是Logistic模型的延伸,王閩(2013)通過Lotka-Volterra模型實證分析了大小股東共生的條件,認為理清股東種群生態位邊界,構建和諧共生的股東種群關系對大小股東共生產生作用。陸小成等(2008)通過Lotka-Volterra模型解析軌跡描述了集群企業演化呈現出周期性振蕩,表明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的生態食物鏈關系,認為大企業要靠小企業存在而發展,不能盲目兼并。而范太勝(2014)應用該模型探究了低碳產業生態系統演化路徑,并將路徑劃分為群落自由繁殖、產業群落競爭、產業群落協同共生。
上述研究表明,現有學者大體通過Lotka-Volterra模型,分別從企業間或企業與供應鏈關系等視角分析了兩者相互關系的演化及其優化措施等,而通過Lotka-Volterra模型分析農業集群企業間相互關系的演化過程及其保持共生合作長期均衡條件的研究還比較缺乏。此外,現有文獻中的Lotka-Volterra模型僅在靜態維度下應用較多,而動態過程分析仍比較少。鑒于農業集群企業只有長期保持互惠共生關系才可實現雙贏發展,為此本文構建此模型,分析農業集群企業間關系的演化過程,以探明農業集群企業實現共生合作的前提條件及構建互惠共生最優合作模式,為促進農業集群企業協同發展提供針對性政策建議。
農業集群企業本質上是農業企業在一定區域內通過企業間的相互協作從而提高競爭力,實現規模經濟的企業集合體。由于農業集群企業類似生態圈中的生物競合關系,并且前文分析表明這種競合關系可用Lotka-Volterra模型分析種群間競爭的相互關系。鑒于此,本文構建Lotka-Volterra模型以分析農業集群企業相互關系的演化過程。
Lotka-Volterra模型是由美國生態學家Lotka和意大利數學家Volterra模擬生態現象而提出的數學模型。為了便于分析,本文只討論農業集群企業中企業A和B的演化模型,農業企業數量超過兩個的集群演化模型與兩類企業情況完全類似。QA(t)、QB(t)分別表示企業A和企業B的產值,NA、NB表示企業A和企業B資源要素確定的情況下的最大產值。rA、rB分別表示企業A和企業B產值自身增長率,增長率為大于0的常數。農業集群企業中存在相互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在此雙重關系下,一個企業的產值水平所對應的市場占有量會對另一個企業的產值增長率具有阻滯或者促進作用。因此,農業集群企業A和B應滿足如下Lotka-Volterra模型:

上式中,α和β是農業集群企業競爭與合作程度的度量指標。其中定義:

其中,θi、εi分別表示農業集群企業B和企業A對資源i(i=1,2,…,n)的權重。LBi表示農業企業B對資源i(i=1,2,…,n)的利用量,ZBi表示農業企業B對資源i(i=1,2,…,n)的資助量。LAi表示農業企業A對資源i(i=1,2,…,n)的利用量,ZAi表示農業企業A對資源i(i=1,2,…,n)的資助量。該指標可以用來度量對于相同資源企業之間的資源交互程度。(2)式可以簡記為:

生態位是企業在戰略環境中占據的多維資源空間。企業是各種資源的集合體,Lotka-Volterra模型從企業各自產量變化角度分析企業發展過程,未能從企業資源利用量的大小研究企業演變過程,而生態位大小變化實際上反映了企業資源利用的數量。因此,本文從生態位角度對該模型予以改進,令企業生態位X表示企業可利用資源的數量和范圍,在總資源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利用資源數與企業生態位成正比。因此將(1)式改為如下形式,即農業集群企業的改進Lotka-Volterra模型為:通過對模型進行穩定性分析,首先求解方程組(4):


設P(X1,X2)為方程長期均衡點集合,根據方程組(5),得到四個長期均衡點,分別為:P1(0,0)、P2(1,0)、P3(0, 1)、P4()。對方程組(5)在長期均衡點(Xx,Xy)泰勒級數展開,只取一次項,得到方程組(5)在均衡點(Xx,Xy)的線性近似方程組:

線性近似方程組(6)在均衡點(Xx,Xy)的Jacobi矩陣為:

記p=-(a+d);q=detA,由微分方程穩定性條件可知,若p>0且q>0,則長期均衡點(Xx,Xy)穩定;若p<0或q<0,則長期均衡點(Xx,Xy)不穩定。
當P1(0,0)為長期均衡點時,此時p=-(r1+r2)<0;q=r1r2>0,不符合長期均衡點穩定條件;當P2(1,0)為長期均衡點時,p=r1-r2(1+β)>0;q=-r1r2(1+β)>0,兩式計算可以得到β<-1。從任意點出發(t=0)的相軌線都趨向P2(1,0)(t→∞),因此α>-1。所以,P2(1,0)為長期均衡點的充要條件為β<-1<α,表明企業A的競爭力大于企業B,二者競爭的結果將會是企業A的生態位趨向最大容量,而企業B將消失;當P3(0,1)為長期均衡點時,根據上述分析過程可知,P3(0,1)為長期均衡點的充要條件為α<-1<β,企業B的競爭力大于企業A,二者競爭的結果將會是企業B的生態位趨向最大容量,而企業A將消失;當P4()為長期均衡點時,;,考慮p>0和q>0的情況,從任意點出發(t=0)的相軌跡線都趨向P4()(t→∞),綜合可得-1<α<1;-1<β<1。下文考慮:
在區間α∈(-1,0)∩β∈(-1,0)內,由(2)式可知,分母大于0恒成立,所以必有LB-ZB<0和LA-ZA<0成立,這表示無論農業企業A還是企業B,它們對某一資源的利用量小于對另一方的資助量,那么這個區間內表示企業之間在利用相同資源時,首先做到了與對方企業的資源互動。
在區間α∈(0,1)∩β∈(0,1)內,由(4)式可知,分母大于0恒成立,只有使LB-ZB>0和LA-ZA>0成立,才滿足區間條件。現實含義是雙方農業企業對某一資源自身利用量大于對方的資助量,雙方企業之間存在幫扶現象。
第一,當長期均衡點屬于P1時,表明農業集群企業A和企業B的生態位寬度為0。首先從理論層面出發,該點不符合穩定點的條件,沒有改進必要。反映到現實情況下,兩個生態位為0的企業是不存在的,因為企業是資源利用的集合體,企業是利用資源進行生產的經濟社會單位。
第二,從長期均衡點P2和均衡點P3看,這兩種情況可以視為一種情況分析。企業A生態位為1,企業B生態位為0的時候處于一個長期的平衡點上,現實含義是,農業企業A競爭力強于B,企業B隨著時間的延長,在與企業A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最終趨向于破產。農業集群企業B趨向破產是因為單位時間內生態位寬度不斷減小,這也意味該企業所掌控的資源數量不斷減少。
第三,長期均衡點P4出發。在第一種α∈(0,1)∩β∈(0,1)情況下,即現實中,農業集群企業雙方利用資源量的測算比率在(0,1)之間時,農業企業雙方在資源利用量上差值比較,農業集群企業與對方在信息、資金、物流等資源上的交互量始終小于自身利用這些資源的數量,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農業企業規模相當的階段。在長期,兩家企業依然會趨向于長期均衡點鄰域范圍內,這種情況是兩家農業企業生態位寬度由小及大的過程。處于這個階段的兩家企業會更加關注自身發展,勢必導致小幅度的競爭,但這有助于農業集群企業在競爭中獲得發展。
由于不同農業企業發展速度不一致,到中長期,農業集群企業會處于第二種α∈(-1,0)∩β∈(-1,0)情況,即企業雙方在資源利用量上差值比較小,而且出現某個企業對另一企業的資助量大于其獲得量的現象,這種現象一般見于企業規模實力有明顯差異的農業企業之間。在長期,兩家農業企業的生態位會趨向一個長期均衡點的鄰域范圍內。在趨向于長期均衡點的過程中,一家農業企業的生態位寬度勢必會減小,但并不意味著企業發展受挫。相反,在同一領域或行業的兩家農業企業可以通過相互合作,創造出1+1>2的財富。
從上述研究發現,從短期到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農業集群企業之間的關系演化存在三種情況:
農業集群企業之間出現了規模不同的企業,小規模企業趨向于破產,大規模企業逐漸占有更多的生態位寬度;農業集群企業間出現了規模不同的企業,大規模企業對小規模企業進行協助,最后在實現共生的長期均衡點鄰域內進行生產活動;兩家農業集群企業規模都是從小到大,一家農業企業在與另一家企業合作中得到了發展壯大,最后在實現共生的長期均衡點鄰域內進行生產活動。
綜合以上各個長期均衡點狀態分析發現,農業集群企業在發展中存在向破產或者合作演化的路徑。如圖1所示,路徑1、2、3分別對應這三種關系演化情況。企業剛開始進入該領域時呈現平衡發展趨勢,但由于企業發展受到生產資源、企業稟賦、市場等綜合因素影響,農業集群企業內部會出現發展不平衡。如果一直保持這個狀態,則在長期過程中勢必出現企業破產或者兼并現象,也就是路徑1的現實過程。而農業企業之間形成共生合作模式,則在該領域內的企業會以一個相對平衡的速率發展,保證每個企業實現自身利益,這就是路徑2和3的現實表達。
本文通過構建農業集群企業間的生態位模型,探究了企業間實現長期共生或良性競爭所需的條件。結果表明所需條件如下:第一,農業集群企業規模差異小,企業雙方測算的資源交換比率控制在[-1,0]區間內,即企業在信息、資金等資源交互量上差異不顯著,并且單獨某個企業資源交互量小于自身實際利用量,農業企業間形成有助于刺激企業發展的良性競爭模式,最終在均衡點生產以實現共生合作。第二,如果農業集群企業規模差異大,企業雙方資源交換率的測算結果在[0,1]區間內,即企業在相關生產運營資源交互量上差異不顯著,并且通過大企業幫扶小企業的方式,有助于產生共生合作的雛形。
基于以上結論,本文提出農業集群企業實現共生發展,壯大農業產業集群的政策建議:
首先,對于競爭實力相對不足的農業企業,要擴大生態位寬度,提高企業實力。政府部門需提供必要的經濟與政策支持,致力于構建良好的競爭環境以彌補實力不足企業競爭上的劣勢。同時,企業要充分利用自身稟賦,注重產品質量水平的提高,提升自身競爭力,通過明晰自身定位,發掘內部優勢,尋求差異性,與關聯企業協同發展,打造具有競爭力的農業產業集群。
其次,對于實力比較強的農業企業,首先需要鞏固自身地位,即保持現有生態位寬度,合理擴大自身生態位范圍。為此,需要不斷優化農產品生產過程,整合相關資源,構建與上下游相關方高效、穩定的合作關系。企業內部需要嚴格把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縮短新品開發周期。同時,實力較強的農業企業需要多方收集市場信息,及時了解市場動態,注重分析長期發展過程中的潛在競爭對手,積極發現潛在合作伙伴,努力與具有發展前景的農業企業建立共生合作關系,形成集群優勢。
最后,當農業集群企業雙方規模與實力差異性較小時,農業企業之間在市場資源的競爭會產生負外部性,需要及時修正生態位影響因子,擴寬新市場,減少集群企業之間不必要的競爭。因此企業需加強與同類企業進行合作,明確企業生態位寬度,厘清各自生態位。同時,集群企業要在生產、銷售、渠道等領域進行合作,即采取K-r策略,通過各種資源的共享開發,提高集群企業的內在增長率,通過減小生態位的重疊,提升集群企業外部競爭力。
1.王子龍,譚清美,許簫迪.企業集群共生演化模型及實證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06(2)
2.程玉桂.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內企業競合關系分析—基于生態位理論[J].江西社會科學,2013(6)
3.于樹江,李艷雙,呂俊杰.基于協同影響因素的產業集群共生穩定性分析[J].商業時代,2010(5)
4.李勇,鄭垂勇.企業生態位與競爭戰略[J].當代財經,2007(1)
5.王子龍,譚清美,許簫迪.基于生態位的集群企業協同進化模型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5(5)
6.Shu Lin.Application of Business Niche in Strategic Management:A Study Based on Oriental Idea of Harmony.Modern Economy,2015,6(2)
7.孫文霞,陳東霞.企業集群生態位協同演化發展下的資源整合模型構建[J].商業時代,2013(18)
8.陸小成,羅新星.集群企業競爭演化的Lotka-Volterra模型及其對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7)
9.張驥驤.企業集群動態演化均衡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6)
10.王閩.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股東種群共生性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3(9)
11.范太勝.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區域低碳產業生態系統演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5)
浙江省哲學社科規劃一般項目(13NDJC035YB);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關計劃青年重點項目(2013QN081)
F27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