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養豬老板思享匯 磊 子
養豬就是與“豬周期”對抗的過程
文/養豬老板思享匯 磊 子

磊子,本名侯建磊,生于1975年5月17日,祖籍開封,現居鄭州。當過10年財經記者,書癡,嗜寫,無成。創業失敗,賣字為生。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累計發表作品100萬字,文章散見近百家報刊。出書3本:散文集《文人》(2012)、《安寧》(2015)、長篇小說《排隊》(2012)。
“牧原上半年凈利10.7億元,大增21倍。”
“溫氏股份上半年利潤突破70億元,增長超3倍。”
這就是“豬周期”的威力。趁著這股東風,大豬企都飛得鉆云彩眼兒,中小豬場老板也格外嘚瑟。他們一年前的苦狀,都不忍再提。就讓他們享受難得的“好了傷疤忘了疼”吧!
然而,真的有上一輪“豬周期”傷疤者,又怎能忘了疼?每一個養殖戶都坐過豬價的過山車。漲啊,降啊;賺了,虧損;補欄,減產;一哄而上,再一哄而散;再漲,再跌,惡性循環。大家都受夠了這種忽冷忽熱。
越是久經沙場的養豬老板,對于豬價漲期和跌期超出心理預期,越是恐慌心理加重。面對當下的豬價居高不下,誰能預測,此時該出貨,還是補欄?
無數雙養殖戶的眼睛,都在敏感地關注著行情的風吹草動。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
在養豬行業,有“養豬靠獸藥,賺錢靠行情”之說。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真正賺到錢的豬老板,賺的都是周期的錢。要么極富,要么極負,別跟我提什么利潤率。這些,都是養豬行業的真實寫照。
養豬很難,并非鉆豬圈有多辛苦,而是養豬人很難讀懂“豬周期”。中國人投資做生意,一定會看行業利潤率,利潤率低的行業,很難吸引到投資。如果這個行業市場價格波動過大,投資者也會唯恐避之不及。隨便搜一下即知,豬價的波動幅度達210%,甚至更高。吾聽說,2016年春節剛過,有人炒中豬,比炒樓都賺錢。農民本為穩定地養豬致富,不料卻坐上了一個賭桌,個中痛苦,非親歷不可知,亦不足為外人道也。
外人只知道,養豬暴利,至于你賠得血淋淋的階段,無人理睬。
如何規避“豬周期”?“磚家”說了,一是需求增長趨于穩定,可預測;二是供給主體集中化。看看,知道啥叫“磚家”了吧?啥話都被他說了,啥話又找不著落地點,這就叫“磚家”。
需求趨于穩定,誰能做到?歐盟能做到,澳大利亞能做到。人家舉國實行配額養豬,50%以上的訂單來自出口,養殖場規模保持在300頭左右的家庭農場水平。來,你給咱泱泱大國13億人口來個配額養豬試試?給咱預測一個穩定的需求增長試試?
供給主體集中化,這是咱的特色。類似溫氏和牧原這樣的規模,擱外國,想都不敢想!可是,中國的規模養豬企業到底是在對抗“豬周期”,還是在順應“豬周期”大發其財?開頭的財務數據已經告訴了我們全部。
說白了,規模大,只是享受“豬周期”福利的能力大,而不是平衡物價帶頭豐富群眾的菜籃子的動力大。這就是企業,無關道德。
養豬,其實就是跟“豬周期”對抗的過程。在現階段,誰要說靠技術養豬是這個行業的核心本領,核心本領自己都羞于答應。
養殖戶的誤判,造成某階段產能暴增,相對過剩,豬價就會暴跌。趕上了,物以稀為貴,就大賺一把。豬價一漲,養殖戶馬上捂豬惜售,一邊展示與收豬人騰挪躲閃之能事,一邊又恐慌于不知何時就得拋售。
供需失衡,會導致游資介入,加劇市場波動。有時候,我們反倒要感謝養豬行業的特殊,阻撓了許多外行人的投機行為。
中國經濟的各個領域都充滿了周期。整個中國經濟基本上以4~5年為一個周期。吾做過10年房地產記者,深知,房價一般3年一個周期。現有的開發商,無不是在宏觀緊縮時大規模買地,在經濟相對寬松時大量賣樓,賺得很多庫存,足以抵抗下一波熊市。
宏觀的經濟周期、產業周期、企業的發展周期,做企業的人,日夜都在跟這三大周期對抗。
在此之前,我們對周期的駕馭能力,始終都是贊譽的。做一個運用周期來賺錢的人,已經成為商業的最高境界。
所以,養豬人日夜跟“豬周期”對抗,是大道,不丟人。
長這么大,吾從來不炒股。一是不懂,二是總克服不了“賭”的恐懼。逢年過節,吾也會打打麻將,十有九輸,遂成家族最受歡迎牌手。但這并不能阻礙炒股者的熱情,也不能減少搓麻的國粹性。我并不看低炒股者,相反,覺得他們似乎被上帝的手握著,在書寫著時代的什么。不過,我堅定地厭惡賭,尤其是周期性的賭。
吾仔細地想,悟出,對于養豬人來說,賭,說不定也是被上帝的手握著,在書寫著時代的什么。什么呢?變革的力量。盡管“豬周期”肆虐,我們養豬人卻一撥接一撥,80后、90后也前赴后繼。
養豬人越多,說明大家對于中國的大勢和自己的小勢看得越清楚;越能證明,我們生在一個充滿商業野心的時代,社會的階層天花板會被迅速地頂破。現有的養豬大戶,已經不可救藥地成為平庸而乏味的既有利益的享受者,而中產階級任何時候都是社會的新保守主義者。有年輕人跳出來,表達他們的存在沖力,無論如何,是對現狀進行重新解構和組合的希望之所在。
互聯網的滲透,正在深入地顛覆畜牧行業。物聯網和大數據的逐步建立,使得我們駕馭“豬周期”的可能性不斷增大。電商正在加快供給側改革,降低飼養成本,間接提高我們抵抗“豬周期”的體能。我們這代人,大約還無法擺脫對“豬周期”的恐懼。只是,這個恐懼會變得越來越小。
“如果你對中國的發展、對我們的人生閱歷非常好奇,但又沒有站在特別的高點、用一個長的寬幅來看問題,那你每一天都會很焦慮,每一天都會覺得這個國家隨時可能崩塌,或者這個國家隨時會有巨大的財富產生。”財經作家吳曉波指出。
因為養豬,我們讀懂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