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光 李慧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重大外事活動中一再強調國與國之間要堅持平等互信,并通過外交實踐不斷推進國際社會的平等互信發展。中國特色平等互信外交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認真梳理探究馬克思恩格斯有關國與國平等互信的理論主張,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平等互信外交思想的本質。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國與國關系;平等互信;國際社會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6)11-0074-04
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針對國與國關系的構建問題,一直強調國際社會應該遵循平等互信原則,國際社會堅持平等原則,就會增進國家間互信,在互信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從而推動人類和平發展事業。中國特色的平等互信外交思想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經典作家有關國家間平等思想、互信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深入挖掘馬克思恩格斯經典作家的相關思想理論,有助于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中深化對平等互信思想的研究。
一、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國家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馬克思主義過程中,對資本主義誕生前的封建社會進行過描述,以此表明資本主義社會相對于封建社會的文明性和進步性。同時,對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由于其自身發展過程的局限性,馬克思恩格斯也科學預見了其必然滅亡的客觀規律性,認為只有推翻剝削制度,才可能實現國家和民族解放,才能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今天我們要探尋國家和民族間的關系,就必須“回到馬克思”,在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中確立中國特色平等互信外交思想的理論基礎。
首先,封建生產方式導致國家間的閉關鎖國,缺少交往。封建生產方式是自給自足性的、封閉的生產方式。在亞細亞土地所有制形式中,以土地為自然條件而形成了共同體,社會財富的大部分是由小公社范圍內的手工業和農業結合創造的,能夠保障公社的自給自足,在這種生產條件下,包含著“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一切條件”。[1]農村作為生產活動的主體場所,由于社會分工進程發展緩慢,人們之間交往也非常有限,導致封建社會生活方式中的人身依附特性增強。馬克思指出,在封建社會中,“物質生產的社會關系以及建立在這種生產基礎之上的生活方式,都是以人身依附為特征的。”[2]人們生產和生活中的互不往來和封閉狀態是由封建專制制度造成的。馬克思認為,導致東方國家停滯的根源在于中央專制制度,東方社會文明程度低,幅員遼闊,“需要中央集權的政府進行干預”。[3]
其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促進了國家和民族地區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人類社會從民族地域走向世界具有歷史必然性。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人類社會的世代交替產生了人類歷史,隨著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改進、交往的擴大和以交往為基礎而形成的各民族間的分工的發展,各民族封閉的狀態最終被徹底消滅,這樣歷史就日益成為“世界歷史”。[4]540-541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社會化的商品生產成為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客觀上促使這些國家尋找商品銷售市場,從而實現資本增殖的目的。“不斷擴大商品銷路的需求,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5]35機器大工業的發展,迫使亞洲、非洲和美洲等廣大地區和國家被納入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各民族的歷史首次進入了世界歷史。世界市場的形成,促進了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一定地域創造出的生產力,尤其是發明,在人類交往日益擴展的情況下才不會失傳。只有以大工業為基礎的世界交往不斷發展,所有民族都被卷入競爭斗爭,“保存住已創造出來的生產力才有了保障”。[4]559從促進生產力發展,實現人類文明傳承角度來看,世界市場條件下能更好實現這些目的,“新的工業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5]35世界歷史不再是各個國家和民族歷史的獨自發展和簡單相加,而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變革的基礎上,日益交融,彼此聯系,相互影響。
最后,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需要堅持平等互信。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消滅階級剝削和壓迫才能實現民族關系的正常化。資產階級造成的民族剝削和壓迫導致民族間的不平等和不互信,造成了民族仇恨和民族斗爭。如果不改變這種壓迫和剝削狀態,就無法消除民族分隔和對立。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正是因為私有制的存在才導致了民族剝削和壓迫,而實質上這是一種階級剝削和壓迫。馬克思恩格斯在1847年波蘭起義17周年的國際大會上提出了他們關于民族關系的基本觀點:“要使各國真正聯合起來,它們就必須有一致的利益。”[4]694但是,現存的所有制關系是各國聯合的阻力,只有消滅這種一些國家壓迫剝削其他國家的所有制關系,才能實現各國利益的一致性。同時,各民族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消滅民族對民族的剝削,“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一消失,民族之間的對立關系就會隨之消失。”[5]50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資本主義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一定會被社會主義社會代替,最終,人類社會將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各國無產階級在消滅資本主義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后,處于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社會形態,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列寧在無產階級革命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理想,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無產階級專政,豐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平等互信思想。一方面,為了鞏固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蘇維埃俄國需要與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爭取良好國際環境來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另一方面,蘇維埃俄國社會主義時期竭力爭取與周邊國家尤其是東方國家的平等互信。面對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封鎖,蘇維埃俄國社會主義向東方等廣大被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表示友好,支持這些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爭取反帝國主義的國家聯盟。
二、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國家對外關系的科學剖析
通過梳理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交往中的實際所為,馬克思恩格斯將貪婪、血腥的資本主義國家呈現在無產階級面前。資本主義國家不但對東方弱小國家進行剝削、欺壓,還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背信棄義,不講道德。科學分析總結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對外關系的歷史,有助于無產階級認清資本主義對外侵略擴張的本質,為無產階級革命指明方向和道路,也為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對外關系提供借鑒。
首先,資本主義的發展造成了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對待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不平等不互信。資本主義的發展造成了落后國家從屬于文明國家,東方從屬于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在發展生產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卻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6]它在創造人類巨大的物質財富和文明奇跡同時,也帶來了國家間的不平等和不信任。在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農村注定臣服于城市的統治,在世界范圍內,那些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注定要從屬于資本主義文明,最終,“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5]36資本主義私有制是一種剝削制度,在世界市場形成前,它剝削本國無產階級,在世界市場形成后,它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剝削其他國家和民族地區。在西方資產階級對外侵略擴張下,傳統的東方社會淪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附庸。
西方列強通過欺詐和美化掠奪為自己暴行開脫的行為,暴露出資產階級虛偽、殘暴等不道德的本質。西方資產階級文人曾經將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的擴張描寫成“田園詩”般的美好。馬克思恩格斯則一針見血地指出,資本主義發展史就是一部赤裸裸的對外侵略擴張史,但資產階級卻極力掩蓋這種對外剝削關系。馬克思指出:“當我們把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地的時候,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偽善和它的野蠻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5]690為了掩人耳目,在侵略剝削東方國家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散布“東方野蠻論”,但實際上是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通過“野蠻行徑”在世界范圍內擴張,由此給其他弱小國家和民族帶來了嚴重的傷害,對印度來說,盡管以往遭受過災難,但相比于不列顛帶給印度斯坦的災難,在“本質上”程度要“更深”。[5]678歐洲列強妄圖把侵略戰爭合法化。①在揭露英國污蔑中國不遵守國際義務的“亞羅號”事件中, 馬克思指出:“英國政府和英國人民——至少那些愿意弄清這個問題的人們——都知道這些非難是多么虛偽和空洞。”[7]177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揭露列強侵略擴張的殘暴行為呼吁國際社會的平等互信。國際社會如果沒有平等互信,侵略和殺戮就會盛行,人類社會就無法實現真正的公平公正。為了揭露以英國殖民者為代表的列強的對外暴行,馬克思恩格斯撰寫了大量關于英國——波斯戰爭、兩次鴉片戰爭和印度民族解放戰爭的文章,指出英國通過殘暴鎮壓方式征服了其他弱小民族。恩格斯深刻地認識到,無論在歐洲,還是在美洲,英國軍隊的殘暴是出了名的,他們“為所欲為”,搶劫、暴行和屠殺成為英國士兵長期以來的特權和合法權利。[7]499通過對英國“打著傳布文明和人道的旗號”[7]499卻干著喪盡天良的罪惡行為的揭露,馬克思恩格斯向無產階級展示了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對其他弱國犯下的罪行,揭露了帝國主義列強對外交往毫無平等互信可言,從而激發世界各國對爭取未來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的斗志和熱情。
其次,資本主義發展造成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不平等、不互信。資本主義國家間相互爭奪霸權導致戰爭不斷。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分析當時歐洲各國的戰爭指出,這是列強之間稱霸世界的沖突。馬克思在《中國革命和歐洲戰爭》中指出,歐洲從18世紀以來的任何一次嚴重革命,都是以發生商業危機和金融危機為前提的,1848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都是這樣,每天都在上演這樣的事情,在妄圖稱霸世界的列強國家內部,統治者和臣民之間、階級和階級之間爆發著嚴重的沖突,而且列強和列強之間的矛盾沖突也進一步加劇,達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6]696-697為了爭奪霸權,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是不可能平等互信的,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為了利益而進行的欺詐和戰爭,這方面最好的事例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19世紀中葉,普魯士為了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而與法國等列強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普魯士打敗法國,成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德國為了防止法國復仇而與意大利和奧匈結盟,是為三國同盟,而英法俄三國則為了各自的利益結成了協約國。意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后來英國、法國、俄國等國與意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結果意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所謂的同盟不過是借助別國實現本國霸權目的的手段而已。
資本主義國家間對外交往中的不平等不互信充斥了近代國際關系史。以維也納體系為例,該體系確立了正統主義原則保護下的君主制度、俄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英國在歐洲事務中的國家利益、奧地利在德意志的統治地位等。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維也納條約及其所構建的體系讓國際關系處于非正常狀態,讓歐洲國家間的關系充滿了“變數”。[8]英、俄、普、奧等國家與戰敗國法國簽訂的這個條約,宣告了歐洲封建專制勢力的勝利,完全忽視歐洲的民族獨立運動和各民族間的地域界限,阻礙了德國和意大利的統一進程。馬克思在《伊奧尼亞群島問題》一文中揭露英國對他國領土的窺欲時指出,根據維也納條約,英國只是伊奧尼亞群島的保護者,但從公布的英國約翰·楊格爵士的密件中可以看出,英國在將伊奧尼亞群島歸還給希臘時,要割下最好的一塊島嶼并入英國殖民地。該密件的公布,使“英國輿論和歐洲國際法都處于尷尬境地”,因為背地里篡改歐洲版圖的行為是“破壞維也納條約的行為”。[7]706馬克思指出,在歐洲列強共同作用下,維也納條約成為紙上法典,條約中規定要永遠推翻波拿巴王朝的法蘭西王位,但現實情況是,路易-拿破侖統治著法蘭西第二帝國,歐洲的所有君主都承認他擁有合法的地位,并且與他結為好友,甚至受到了歐洲君主的厚待和膜拜。由于歐洲列強不遵守承諾,背棄諾言,“這部歐洲jus publicum[國際法]的圣書便一頁一頁地被撕掉了,只有在一方的利益和另一方的軟弱決定有必要時,它才被引為根據。”[7]707
三、馬克思恩格斯論國家間平等互信的基本原則
資本逐利的本性讓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進行侵略擴張,這造成了人類社會的不平等。馬克思恩格斯科學洞見未來人類社會只有消滅剝削和壓迫,才能實現人類本性的復歸,而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也注定回復到簡單的私人道德和正義原則的軌道上。通過總結馬克思恩格斯有關平等互信的相關論述,可以發現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國家間平等互信思想。
首先,只有消滅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國家間的平等互信。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決定了資產階級締造的國際社會的混亂狀態和缺乏公平公正性。馬克思關于人的異化理論,闡明了當時國際關系也必然處于異化狀態。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異化的表現:單個資本家與其他一切資本家進行斗爭,單個工人與其他一切工人進行斗爭,最終導致整個資本家階級反對整個工人階級、所有工人群眾反對資本家集團的階級對抗。“這種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這種到處都很混亂、到處都在剝削的現象就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實質”,[9]602而國際社會的矛盾和斗爭是資本主義制度在國際關系上的具體體現。[10]各個國家的平等互信實際上也是指國際社會的合作問題,只有實現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所有制關系,才能實現國與國之間的友好合作。馬克思指出,各個國家只有在彼此利益一致的情況下才能真正聯合起來,為此,要首先消滅現存的所有制關系,消滅“一些國家”剝削“另一些國家”的存在的條件,讓各國獲得這種一致的利益。[6]308只要有剝削存在,國家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平等和信任關系,也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合作”,只有消滅人對人的剝削,才能消除“民族對民族的剝削”,最終“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一消失,民族之間的對立關系就會隨之消失”。[6]291未來民族國家間的關系必將是平等的和“兄弟友愛”。“未來無產階級將取得政治統治,上升為民族的階級,把自身組織成民族,所以它本身還是民族的,雖然完全不是資產階級所理解的那種意思。”[5]50這意味著無產階級政治統治的民族國家中,對內沒有階級剝削和壓迫,對外也不為了狹隘的民族利益去剝削其他民族,而是堅持世界范圍內各民族國家的平等團結和共同發展。由于所有的無產者都沒有民族偏見,并且具有人道主義和反民族主義的修養和舉動,“只有無產者才能夠消滅各民族的隔離狀態,只有覺醒的無產階級才能夠建立各民族的兄弟友愛。”[9]666
其次,通過遵守國際法準則來維護國家間的平等互信。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歐洲列強一系列不遵守國際法、相互欺詐利用、背信棄義的言行所展開的批駁可以得出,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維護國家間的主權平等和相互信任,促進國際關系的正常有序發展,需要國家遵守國際法。馬克思通過《十八世紀外交史內幕》向人們展示了18世紀英國俄國外交關系的本質。其一,依據英國外交官從圣彼得堡發出的秘密書函,揭露了英國親俄外交的本質。例如,英國為讓俄國調停英國與美國及其支持國的和談,英國駐彼得堡大使詹姆斯·哈里斯在給英國政府的信件中報告了他如何爭取俄國女皇的信任和支持的,為此該大使不惜提出贈送俄國島嶼的計劃,并自認為“比較聰明的辦法是向我們的朋友而不是我們的敵人做出這種犧牲”。[11]262、265同時,人們通過這些秘密書函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國的外交大臣們的自欺欺人,即在俄國背棄英國時,仍然相信“把它(大不列顛)和俄羅斯帝國聯系在一起的紐帶是自然形成的,是破壞不了的。這兩個國家合起來,幾乎可以支撐住整個世界;分開來,每一個的力量和重要性都會受到根本的傷害”。[11]266這些外交信件,展示了英國外交官們為維護英國利益而顯露的丑惡嘴臉:勢力、欺詐、不講信用。其二,通過《北方告急》《防御條約》等小冊子,一再向世人展示英國外交的背信棄義和俄國的霸權野心。《北方告急》這一小冊子介紹了18世紀初沙俄組建北方聯盟瓜分瑞典的戰爭,馬克思認為對瑞典的瓜分是“近代外交史上第一巨大的行動”,“在歐洲,這是第一次,不僅撕毀了一切條約,而且把這一行動宣布為一個新條約的共同基礎。”[11]270在瓜分瑞典的戰爭中,英國被“拋進了俄國的勢力圈”,[11]270盡管英國與瑞典有約在前,但隨著戰局對瑞典不利,英國放棄了瑞典。
再次,國家間的平等互信是國際關系中需要堅持的道德和正義原則。馬克思深刻批判資產階級國家間的外交政策,從上面介紹的《十八世紀外交史內幕》可以知曉,英國在外交中經常使用背信棄義的手段來維護和實現本國的利益,俄國則經常“唆使這些強國互相傾軋,從他們的敵對關系中坐收漁利,以便推行俄國的侵略政策”。[12]這些外交手段缺乏道德性和正義性,導致了國際關系的混亂。在1864年10月為國際工人協會的創建寫的《成立宣言》中,馬克思指出,列強們在對外政策上為了實現罪惡目的而挑唆民族偏見,通過犧牲人民的生命、浪費人民的財富來發動侵略戰爭。通過揭露英俄間的外交秘密,可以讓工人階級增強自身的使命意識,自覺肩負起監督本國政府對外活動的責任,在必要時動用一切所能來反抗它,在無法阻止時就團結起來揭露它,讓其他民族的無產階級都能認清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交往的本質。同時,馬克思對未來無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的國家充滿了期待,希望用私人交往中“那種簡單的道德和正義原則”來指導各民族的交往,并將此原則看成是“至高無上的”。[13]因為西方強國在外交中缺乏道德感和正義原則,所以馬克思在這里強調的“道德和正義”中必然包含著平等互信思想精神。
最后,馬克思恩格斯通過支持民族國家獨立和解放來推動國際平等互信。在美國內戰問題上,19世紀60年代上半期,馬克思恩格斯根據掌握的資料和文獻,結合當時的歷史現實,寫作大量文章來揭露美國內戰產生的原因,例如《美國內戰》《北美內戰》等文章,指出此次戰爭是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和奴隸制之間的斗爭,“所以十分明顯,整個過程過去和現在都是以奴隸制問題為基礎的。”[14]在意大利反對外來干涉問題上,馬克思指出,一個民族的發展未來,只能由這個民族來決定。民族派認識到,意大利革命的勝利將為其他民族的解放斗爭提供借鑒,從而激勵各個民族進行反抗壓迫的共同斗爭,因此他們不畏懼法國的干涉。[15]通過《歐洲的戰爭前景》《戰爭的不可避免性》等文章,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法國等歐洲列強妄圖通過發動新的戰爭來延遲意大利統一進程的企圖。恩格斯在《波河與萊茵河》一文中披露了法國拿破侖帝國的圖謀,指出拿破侖帝國妄圖以所謂的自然疆界理論侵占萊茵河西岸,同時也揭露了德國資產階級親奧集團妄圖建立以奧地利為核心的“中歐大國”的圖謀。這些文章對意大利統一采取了一貫的態度和主張,即反對外來侵略,維護意大利統一。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大量歐洲列強對外侵略奴役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事實的論述,表達了對落后國家和民族爭取國際公平正義的期待。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雖然國際社會中一些國家和民族比較弱小,但同樣是國際社會的主體,應該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享有同樣的主權平等地位,而歐洲列強對它們的侵略就是對主權平等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亞非拉等弱小國家有權利去爭取國家獨立,捍衛領土安全。
注釋:
①1853年英美等國掀起了“修約”交涉未能得逞。1856年10月8日,英國侵略者制造“亞羅號事件”。“亞羅號”事件是中國近代時期英國一系列粗暴踐踏中國主權和損害中國管轄權事件中的一個。“亞羅號”商船本是中國商船,為便于走私商品,該船曾經在香港的英國政府注冊過,中國在查處走私船只時,將該船扣押,英國卻以該船屬于英國為由要求清政府放人、道歉,清政府雖然按照英國要求做了,但英國以此為借口,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7.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5.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40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8] 藺運珍.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國際法思想[M].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54.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0]房廣順,高興偉.和諧世界理論與中國外交觀念創新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5.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9.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56.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84.
【責任編輯:宇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