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權
摘 要: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片面強調兩者之間的差異性而忽視其共同性。從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關系、網絡時代思想價值多元與一元的張力、網絡本身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等方面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共同的基礎。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不僅要認識自身的特殊性,也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社會;虛擬性;現實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6)11-0102-04
(一)
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都是構成現代人類生存的客觀境域。它們既有一定的區別又有緊密的聯系,正確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找到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兩者之間的契合點,對于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規范社會生活中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中,人們卻往往強調網絡社會作為虛擬世界的特殊性的一面,而忽視了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共同性,忽視這兩者的共同的社會基礎,從而有意無意地忽視或忘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性、統一性要求。
這種傾向,不僅無助于在理論上科學地認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而且在實踐上也可能給人們帶來諸多的困惑與迷茫,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不利影響。
具體而言,一是造成過分夸大網絡本身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缺乏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作具體系統的分析。在分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時,由于過于強調網絡社會的特殊性,而往往把許多問題產生的原因歸結為網絡,歸結為網絡世界的虛擬性、開放性等特點,由此而混淆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等問題在這一因果鏈條上的因果關系,甚至把本來并不是由于網絡而產生的問題也歸結為網絡,從而造成人們思想認識和工作方法上的片面性。應該說,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產生確實與網絡存在著某種關聯,但不少問題并不是由于網絡本身產生的,只是因日益普及的網絡而使問題突顯。對網絡普及而言,它只是不斷加劇并極大地促使和彰顯了網絡思想道德失范問題的產生,而并非其罪魁禍首。[1]
二是由于忽視或無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產生的社會歷史發展的背景,缺乏對網絡思想道德建設理想和境界的深度反思而造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對策的無的放矢,措施流于形式或膚淺,無力指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目前理論界雖然廣泛探討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人們也從觀念、法律、規范等角度提出了不少對策,但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歷程表明,“對于這樣一個新生事物而言,理論研究在發揮指導作用方面滯后于實踐的發展。” [2]這突出表現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繁榮與現實中網絡違法犯罪、道德價值失落等現象大量并存的矛盾狀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理論研究沒有進一步挖掘隱藏在這些失范現象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有學者指出,目前網絡倫理建設的最大缺失在于,似乎每一個人都是規則的制定者或建議者,規則制定得太多、太泛,導致許多被建議者麻木不仁。其重要根源之一便是網絡倫理建設缺乏對理想與境界的思考。[3]
在當前社會上一些人對思想政治教育信心不足甚至懷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的背景下,這種錯誤傾向將加大教育工作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存在的畏難情緒。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必須研究網絡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變”與“不變”,以澄清人們的模糊或錯誤的認識,更好地指導實踐。
(二)
由于網絡時代實踐基礎、技術水平、經濟和社會結構的顯著變遷,作為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道德法律以及文化價值觀也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革。因此,信息網絡的出現及其在教育領域的廣泛運用,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手段、方式、條件、效果乃至教育的主客體、教育的價值觀等方面都帶來全方位的變化和全新拓展。[4]55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這種變化中,也蘊含著一種“不變”。
1.從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虛擬性與現實性的關系看,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現實基礎。網絡時代是人的現實生存與虛擬生存并存的時代。虛擬性是網絡社會的核心特征。[4]25但是,網絡社會作為人類生存和活動的新空間,是現實社會存在的一種新形式,但它仍然是以現實社會為基礎的,是現實社會的一個部分,是對現實社會的豐富。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同樣離不開現實社會的環境制約,具有與現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性。一方面,網絡作為一種電子時空顯示出不同于物理時空的非現實性和虛擬性。從表面看,虛擬生存似乎展示的純粹是數字與數字之間的關系,但究其實質而言,表面的數字關系所遮蔽的恰恰是深層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5]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其核心問題仍然是人的問題,人仍然起主導作用,決不會因為網絡社會的數字化特性而由數字或比特來決定。因此,只有著眼于現實社會中人的思想進步和道德發展,自覺地規范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主體的行為,才能有效把握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脈搏。另一方面,網絡社會作為一種人類智慧的創造物,其所有構成要素都是真實的,根本無法脫離現實的世界,因此又具有現實性。網絡社會生活是從現實社會生活中分化出來的,是現實社會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它處于現實社會生活之中,是人們通過互聯網相互交往、虛擬活動的過程,它必然以現實社會生活為背景,可以看作是現實社會的延伸、補充。[6]因此,我們必須強調的是網絡社會的思想道德決不是人們所想像的“虛擬的”的存在,在本質上,它與現實社會的思想道德在根本目標上都是對“善”的追求。[7]人類的思想道德生活從本質上應該是一個整體,換言之,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的思想道德要求從根本上應該具有一致性,否則就可能導致人的思想道德生活的分裂。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根源在于現代社會固有的矛盾,現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最終反映的是現代社會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困境。
2.從網絡社會思想價值的多元性與一元性的矛盾看,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同樣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網絡社會的自由、開放和不確定性打破了網民的性別、年齡、職業、民族、種族等界限,使網絡價值主體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多元的網絡價值主體的目標不盡相同,這些目標越來越彰顯個性,表現出多元的價值追求,從而引起價值判斷和價值標準的多元化,這種現狀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徑,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嚴峻挑戰。但是,這種挑戰并不能改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規定。
本質是一事物區別于它事物的內在規定性,是事物內部相對穩定的聯系。事物的本質一旦改變,那么這個事物的整個面貌就必然隨之而改變,也就不應該再稱其為該事物。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在于按照一定階級或集團意識形態要求去影響和改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通過教育實踐,使受教育者適應和接受一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識。統治階級所賴以生存的社會存在是不斷變化的,所以灌輸的內容、方法、手段等也隨之不斷調整,表現出極強的社會適應性,但其本質卻表現出其穩定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應該是“一”,而不是“多”;應該是相對穩定的,而不是輕易變化的。列寧曾經指出,“在任何學校里,最重要的是課程的思想政治方向。”[8]鄧小平也曾指出,“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9]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基本框架、主體、傾向,必須服從和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需要。當然,在具體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內容和方法的選擇,要根據思想政治教育這個系統的內外矛盾來決定。[10]但是,不管方式方法如何變化,思想政治教育所灌輸的內容都是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的,都是為維護現存社會的秩序服務的,所以它有鮮明的階級性。
3.從網絡的作用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看,兩者在人的發展上具有一致性。“網絡是以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為基礎,以實現便捷通信和資源共享為目的,發展人的本質的虛擬世界。” [11]自由、開放、平等、多元是網絡價值主體在網絡行為中追求的主流價值目標,網絡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社會關系的發展。[12]對于個體來說,這樣的網絡空間不僅是身體的解放,而且是一種釋放了精神、避開了權威、激發了蓬勃活力、預示著無限超越的可能性空間。網絡在發展人的本質方面的顯著作用,主要是網絡在擴大、優化以及選擇社會關系方面的價值。[13]網絡對于人類社會的意義,不僅在于其推動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而且在于它作為科技與人文、工具理性與終極理想、自由與秩序的矛盾體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在于它為人類解放、社會發展、制度創新、文化建設、歷史傳承等各方面所帶來的巨大動力。[14]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又是教育的歸宿。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最終要體現并促進人類自身的發展和自由程度。從“人”的維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確證、實現和發展人的價值。[15]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不僅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也要符合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因此,從思想政治教育的長遠目標而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歸宿。[15]從這一點看,思想政治教育的長遠目標與網絡對人的發展的積極作用具有一致性。
(三)
從以上分析可看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雖然有許多新的特點,但與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上也有其相同之處。因此,在新時代要做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堅持以下原則:
1.科學地區分異同,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統一。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創造符合物質生產和自身發展需要的精神產品為目的而實現價值轉化的歷史性精神生產活動。這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實踐活動富有濃郁的價值化特質,這種特質沿著歷史發展的脈絡而不斷躍進,從而表現出鮮明的穩定性與嬗變性。[5]58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實現其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目標,也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政治和理論優勢,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對網絡社會及其影響進行認真、科學、細致的分析,深刻把握時代的文化背景,吸收、利用其精華,摒棄其糟粕,正確處理繼承和創新的關系。
一方面,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揚我們黨在歷史中積累的優秀傳統和先進經驗。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和根本要求沒有也不能改變。長期積累下來的、實踐證明仍然有益的經驗和傳統也必須加以保留,并在新的實踐中加以利用和發揚。實際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并不是要重新構建一個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只是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等要素無法有效地涵蓋人們的行為方式,因此要立足于現實社會來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脫離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幻想構建一個與現實生活完全不同新體系。
另一方面,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律。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精神生活相應地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網絡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背景、新空間、新手段,提出了新課題和新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理念、工作內容、具體的形式方式手段和途徑上必須相應地變化,大膽創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和客體、目標和方法、內容和形式、內容和手段等在網絡文化背景下達到新的具體的統一。
當然,網絡思想教育理論來源于網絡技術應用的實踐過程,并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上進行改造和創新才能產生。因此,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既要防止忽視網絡社會“虛擬性”等特質,把現實社會的某些方法和模式強加給網絡社會的教條主義作法,也要防止借口網絡社會具有特殊性,任由網絡空間中某些不良風氣蔓延的消極態度和行為。
2.合理地保持張力,在堅持一元性的前提下保持網絡思想道德價值的多元性。網絡世界的存續有賴于網絡行為主體的自治和自主。互聯網之所以繁榮,恰恰是因為它沒有中央式的管理權威。因此他們(公民自由論者)支持的是繼續實行非中央式的自我管理,而不是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預。傳統的規制方式會阻礙電子交往和思想的自由傳播。[16]網絡的全球開放性、資源共享性、平行性、多元性、自由性、平等性、非權威主義與無限構造與創新性等基本特征,必然導致網絡生存中的意見模式、觀念模式、文化模式、意見集團、網絡虛擬社會組織呈現出多元化的樣態。[17]但是,網絡的這些特性既拓展了人們生存、生活的自由空間,同時又是一個需要自身規范的家園。網絡自由與網絡規范之間的矛盾是網絡社會的基本價值沖突,它影響著網絡社會價值中一元與多元、民主與集中、個體與社會等諸多矛盾。
因此,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處理好自由和規范、多元與一元的關系。事實上,自由與規范的矛盾也并不是不可調和,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看,實現網絡自由與規范協調統一的根本途徑,就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導,構建中國特色的網絡文化環境,在確保網絡自由的前提下,將各種不同的價值取向納入規范、秩序的范圍,促進規范的不斷完善。同時,倡導網絡行為主體的自律,把握好度,協調好一元與多元、民主與集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形成既有不同主體的多元化價值追求,也有各種價值取向的相互協調、相得益彰的和諧局面,從而實現真正網絡自由和人的發展。
當然,從根本上說,網絡自由、民主與網絡規范之間的價值沖突乃是基于網絡本質、本性與相應網絡需求這一對基本矛盾之上的沖突,所以,任何一種強制性措施或相應防范性技術所可能取得的成效,都只能是暫時的、局部的。而根植于這一基本矛盾之上的相關價值沖突,則一定會貫穿于網絡文化、網絡社會的始終。[17]為此,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對社會輿論的引導,掌握、引領社會思潮,控制思想意識領導權,確立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氛圍,就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只有那些代表歷史前進方向,始終對變化著的現實有著適應性和前瞻性闡釋的意識形態,才會持久地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同,有效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與功能。[18]
3.從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目標出發,堅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發展性價值。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的一種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其根基則在于人的存在和生存,其理想總是指向人自身存在的完善,是為了個體在自我主體意識覺解的基礎上的和諧自由發展。具體來說,就是為人們開拓和創造更適于發揮人性的新境遇,導引人們自覺地占有自己的本質,導引社會對人的思想德性加以塑造,并為人們全部生命過程的努力方向提供價值導引,為人真正實現自身的全部價值提供科學的方法與途徑。
馬克思曾指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 [19]關注人、建設人和發展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也是它的落腳點。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層面能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深厚的動力。人的價值從實現形態上看是一個由潛在價值向現實價值轉化的過程,潛在價值是人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形成和積淀下來的人的本質力量,人具備了這種力量就有了創造客體價值和實現主體價值的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對人潛在價值的激活就是通過鑄造人的靈魂,使人真正成為具有崇高境界和人格的主體,提高人的主體地位,從而使人的本質力量外化,發揮人的主體作用。蔡元培曾指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 [20]社會主義制度下國家、社會與個人的價值需求、價值目標趨向具有一致性。因此,雖然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范圍內還帶有階級性特征,但是已具有了鮮明的人本性取向。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發展人是社會主義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15]為了實現人類的全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達成的目標不應僅僅局限于一種整體價值觀念的灌輸和疏導,而應發揮其對人的發展性價值,著眼于個體公民意識的培養、個體公民素質的養成,著眼于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鄧輝.青少年網絡“道德失范”問題略論[J].倫理學研究,2010,(4).
[2] 張再興.我國高校網絡思想教育的十年歷程與發展[J].人大復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05,(10).
[3] 丁雪楓.論傳統倫理的網絡價值合理性[J].社會科學,2002,(9).
[4] 楊立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論[M].人民出版社,2003.
[5] 霍福廣,劉社欣.信息德育論[M].人民出版社,2008∶92.
[6] 孫偉平.信息社會及其基本特征[J].哲學動態,2010,(9).
[7] 李曉紅.論網絡倫理的道德基礎[J].探索,2008,(5).
[8] 列寧全集(第45卷)[M].人民出版社,1990∶249.
[9] 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04.
[10]侯爽.關于灌輸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再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 10 ).
[11]韋吉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新華出版社,2005∶39.
[12]代金平,郭嬌.自由與規范:網絡文化的基本價值沖突[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13]霍福廣,劉社欣.信息德育論[M].人民出版社,2008∶29.
[14]張果,董慧.自由的整合、現實的重構——網絡空間中的秩序與活力探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11).
[15]李忠軍.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幾點探討[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
[16][美]理查德·斯皮內洛.鐵籠還是烏托邦——網絡空間的道德與法律[M].李倫,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9.
[17]鄔焜.網絡民主與集權體制之間的價值沖突[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5).
[18]張景春.論“網絡世界”的倫理構建[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7).
[1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118.
[20]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論集[C].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86.
【責任編輯:張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