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浚中
2016年9月29日,梁平縣蟠龍鎮老林村。
嶄新的便民服務中心里,村黨支部書記蔣禮光正組織28名村民代表推選選舉委員會。
“黨員進選委會,信得過。”想起本組村民的囑托,村民代表肖良貴慎重地拿起了筆。
投票完畢,肖良貴長舒了一口氣,向窗外望去。
窗外,百畝良田生機盎然,農作物長勢喜人。
“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景。”望著窗外,肖良貴喃喃說道。
而在幾年前,“豐收”對老林村村民而言,還可望而不可及。
“會診”
蟠龍鎮是一個“生長”在梁平縣城東側山脊上的小鎮,老林村正位于這條山脊的頂端。
對老林村來說,高出縣城800多米的海拔,成了一道阻擋發展進步的“天險”。
2014年底,老林村被確定為市級貧困村,村黨支部也被列為后進基層黨組織。
彼時,像老林村這樣的市級貧困村,梁平縣一共有9個。
這些村子都有一個共同點——黨組織偏弱,加之基層黨建和脫貧發展相脫節,是貧困村脫貧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如何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帶動鄉親們脫貧致富?
縣委組織部的回答是:找準窮根最關鍵!
當年,縣委組織部組建了8個調研組,分赴各鄉鎮、村(社區),廣泛收集群眾對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建議和意見。
很快,調研情況匯總而來:村“兩委”班子思想滯后、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能力不強、黨組織活動開展不正常、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針對這些問題,縣委組織部開始琢磨——如何圍繞“窮根”,將精準扶貧明確為貧困村黨建工作的“靶標”?
同年底,組工干部們琢磨出了“藥方”。
“以‘圍繞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為引領,明確‘增強黨組織凝聚力、激發黨員干部活力、抓實產業扶貧措施三項任務,狠抓基層組織‘突出問題整改、產業發展規劃、黨員示范帶動、結對互助幫扶等重點工作,最終達到黨建、扶貧雙推進的目標。”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陳學仁說。
“配藥”
2015年6月的一個下午,蟠龍鎮政府辦公室里。
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唐曉龍(現任鎮黨委書記)正抽著悶煙。
在唐曉龍面前,放著一份“黨建扶貧工作計劃”。
盯著“藥方”,唐曉龍愣了好一會,心里開始縈繞一個問題:“‘藥方有了,接下來就要配‘藥——如何找到推動黨建和脫貧工作深度契合的抓手?”
煙圈騰空,慢慢飄散,唐曉龍的思緒隨之延伸開來——
蟠龍鎮有建卡貧困戶467戶,老林村就占了84戶。
蟠龍鎮處于梁平縣“城郊延綿帶”,考核重點是品牌農業打造及生態涵養建設。
忽然,他眼前一亮。
“依托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內容,為脫貧致富聚集支撐要素。”唐曉龍將煙頭往煙灰缸里狠狠一戳,一腳邁出辦公室。
“今年要建設一處高山移民新居、硬化兩條進村公路、設置九個公益崗位、開展蔬菜種植和山羊養殖系列技術培訓并簽訂購銷合同……”接下來一些日子,唐曉龍天天盤算:“縣財政局等10個縣級部門組成的幫扶集團也已進駐村里,點對點脫貧攻堅計劃正在制訂。”
一輪盤算下來,“藥材”配齊了。
“熬藥”
2015年7月,一個悶熱的下午。
蟠龍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李云晏,再次來到了老林村。
這次進村和以往不同——今天是李云晏赴任老林村“第一書記”的日子。
一上任,李云晏就召集村“兩委”開會。
“全村有14公里泥路、84戶貧困戶、268名貧困人口、農業產業基礎為‘0……”聽了蔣禮光的介紹,李云晏眉頭揪成了一團。
接下來一年,按照縣委、縣政府要強化精準扶貧,找準“窮根”,明確“靶向”,在精準識別對象、整合幫扶力量、定向滴灌施策、資金有效整合、宣傳動員群眾和加強目標考核上下苦功夫的要求,李云晏和村“兩委”一道架爐添柴,開始“煎藥”——
為村黨支部建立聯線支部,規范“三會一課”黨組織活動;將“雙帶”能力強的本土人才引入村“兩委”班子,重新選址新建村級便民服務中心……
2015年8月的一天,老林村。
“要我的肥泥巴田,就要把這點石谷子地一起拿起去。”指著眼前的幾畝田地,村民曾樹國對李云晏說。
原來,為解決產業缺失的問題,村支“兩委”制訂了以高山濕地蔬菜種植、經果林培育、蟠龍大米種植為主的產業發展計劃。
卻不想,計劃一啟動就碰到了難題——因為自己的良田被流轉,部分村民希望村里能將薄田也一起流轉。
“既不能影響產業進度,也不能讓村民吃虧。”李云晏和蔣禮光合計著。
“土質差的地,我們幾個黨員來承包。”一個想法在蔣禮光腦中閃現。
很快,按照與大戶同等補償標準,蔣禮光等13名黨員聯合承包下“曾樹國們”的劣質地,保證了土地流轉工作的推進。
“藥效”
“蔣禮光們”舍得吃虧的“犯傻”行為,讓村民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他們為了大家脫貧,寧可自己吃虧受累,要是我們還不主動去干,就太對不起他們了。”
在黨員干部引領下,鄉親們原本保守的觀念也漸漸發生了變化,主動邁開了脫貧的步子。
2015年12月,老林村實現了整村脫貧。
很快,老林村黨支部摘掉了后進的“帽子”。
2016年開春,老林村滿山翠綠。
嶄新的村便民服務中心前,村民李東山正在給新收購的農產品過稱。
今天,李東山要用自購的貨車將這批貨物運到縣城。
“東山,你咋個沒出去打工?以前你沒過大年就走了。”鄰居劉孟中和他寒暄。
李東山呵呵笑道:“現在水泥公路直通家門,文化廣場也建好了,自來水也裝進了家。今年我就留在村里,和鄉親們一起搞高山濕地蔬菜。”
2015年度,在鎮黨委針對各村的差異化考核中,老林村拔得頭籌。
如今,老林村打造高山濕地蔬菜基地2600余畝、發展優質蟠龍大米2500畝,實現經濟效益500余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3萬元,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3萬元。
【啟示】
一個偏遠落后的貧困村一舉成為產業發展、脫貧致富的示范村,老林村的“華麗轉身”,關鍵就在于發揮了基層黨建引領帶動的“紅色引擎”作用。
在脫貧攻堅戰中,梁平聚焦“增強黨組織凝聚力、激發黨員干部活力、抓實產業扶貧措施”三項任務,狠抓基層黨組織“突出問題整改、產業發展規劃、黨員示范帶動、結對互助幫扶”等重點工作,最終達到黨建扶貧雙推進的目標,以基層生動實踐印證了市委書記孫政才“基層組織強不強、基層干部能力行不行,決定了扶貧政策措施能不能落地見效”的精準論斷。
脫貧攻堅是政治任務、民心工程,也是難點工作,把組織優勢轉變為扶貧優勢、發展優勢,是我們全面落實基層黨建責任,推動黨的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的生動體現。變“兩張皮”為“一盤棋”,使黨建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兩條線”在時間節點、精力重點、工作亮點上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必將會互動并進、相得益彰。
——梁平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