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
網絡騷擾,不僅有點“煩”
2016年4月,重慶網民張淑麗郁悶慘了。
“一天要收到四五封推銷郵件,怎么辦!”張淑麗向朋友抱怨。
前不久,張淑麗注冊了一個“新房裝修論壇”賬號,各種騷擾郵件和電話隨之而來——推薦裝修的、賣家具的、兜售建材的……
買了房子就有推薦裝修的,生了孩子就有推銷母嬰用品和幼教的,買了汽車就有兜售汽車保險的。各種垃圾郵件、廣告推送、騷擾電話,讓廣大網民煩不勝煩。
更讓人心煩的是,在這些“騷擾”背后,還可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解析】
談及個人信息泄露,人人深惡痛絕。
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2016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網民因為網絡安全問題遭受的損失高達915億元,54%的網民認為個人信息泄露嚴重,84%的網民因個人信息泄露曾受到不良影響。
在深惡痛絕的同時,不少網民卻并不知道自己的信息是如何泄露的。
當你在瀏覽網頁、發微博、簽到、網上注冊甚至是玩手機游戲的時候,你的很多個人信息(如手機號碼、家庭住址、工作單位等),很可能已經被自己“主動”泄露了。
其中,老人和學生的信息最受“青睞”——這背后,有缺德商家故意為之,也有不法分子的“數據黑色交易”。
【支招】
為個人信息穿上“鎖子甲”
安裝安全軟件,每天掃描,每周查殺,特別是在使用重要賬號和密碼前。
在沒有完全弄懂某個網絡應用前,不要上傳個人敏感信息。
盡量不要使用定位功能。
上傳照片要注意抹去個人信息。
如非必要,不要在網絡上填寫真實信息,可以編寫一些固定使用信息在網絡上使用。
網購時,姓名和電話可以和朋友交叉使用。
室外使用不知名WIFI時,不要登錄賬號、使用密碼。
注意關閉手機、平板以及筆記本電腦等的藍牙,也可以設置藍牙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