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合清
創新環境的優劣,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社會創新創業能力的強弱。一個地方只有擁有良好的創新生態,形成“市場需求導向、專項規劃引導、院所創新突破、企業轉化應用、特色園區承載、產業基金支撐、政府精準服務”的創新生態鏈,才能夠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潛能。看似“普通”的一線科技工作者,會很快嶄露頭角、脫穎而出,成為科技創新的將才甚至帥才。更重要的是,能夠有效吸引大量資本、技術、人才涌入。
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需要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著力。從宏觀層面講,黨和政府應著力打造一個崇尚創新、鼓勵創造的大環境,政策導向、激勵機制、法治保障、社會氛圍好;從中觀層面講,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應著力營造一個主業突出、追求卓越的好環境,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等工作形成配套,開放合作形成機制,使創新要素和資源能夠自由流動,形成“1+1>2”的效能;從微觀層面講,科研團隊和科技工作者有創新的自覺自信,有創新的自勵自律,有創新爭先、建功立業的實際行動。
作為全市科技工作者的“大家庭”,市科協將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助推創新主體之間、創新主體與政策資源之間動態關系優化,推動形成完善的科技創新生態鏈條,讓全市科技工作者活躍起來,競相迸發創新活力。
具體而言,市科協將從五方面發力:一是提高政治引領的時效度。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動科技工作者創新作為,帶動全社會形成“人人皆可創新、創新惠及人人”的良好氛圍;二是提高創新資源的開放度。鼓勵和支持新興學科領域成立學會,促進信息、人才和資金在各創新主體之間的有效流動,建設開放合作的創新共同體;三是提高科技人才的活躍度。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助力工程,通過創建種子投資引導基金扶持學會會員創業,組建科學傳播專家服務團等,為科技工作者貢獻聰明才智搭建平臺;四是提高學術環境的包容度。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學術誠信環境、學術民主環境,鼓勵探索、寬容失敗,尊重個性、尊重創造;五是提高政策措施的落實度。發揮專家咨詢作用,在科技決策出臺前、中、后全過程聽取專家意見,確保科技決策落地見效。
(作者系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