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愚魯
【路徑】
著眼市場應用找準研究方向,推動科研項目管理、成果評審等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通道。強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激勵機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權等改革,有效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性障礙。強化金融對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支撐,利用資本市場支持技術創新,促進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強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介服務,加快發展技術交易市場,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組織體系。
2012年,重慶理工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
一天夜里,胡順仁教授想打印一套剛整理的科研資料,于是撥通了一個號碼:“喂,是王元么……”
王元是他的一名碩士研究生,在學校里經營一家文印店。
當胡順仁邁進王元的店門,禁不住吃了一驚——已經是深夜了,店里依舊忙得不可開交。
“畢業答辯快到了,畢業生都要打印論文。”王元苦笑道。
“店里生意這么好,你怎么還愁眉苦臉?”
“店員加班工作需要給加班費——算下來并不合算。”
一陣沉默后,王元突然想到了什么:“如果有一種像取款機一樣的全天候自助打印終端,不就好了?”
“你提的這個點子好。”胡順仁說。
不久,胡順仁召集了一個包括王元在內的學生團隊,展開了“全天候自助打印終端”項目的研制。2013年,團隊在重慶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完成了項目產品的初步研發。
這個產品名叫“云打印自助系統CPAS”,主要包括網上營業廳、云端數據存儲、APM自助打印終端等組成部分。
產品做出來了,下一步就是要邁進市場。
“要把科研項目成果推向市場,只有通過公司化運營的方式才能真正實現,而高校科研團隊可以為產品開發和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持。”胡順仁這樣對王元說。
胡順仁的提議并非“空穴來風”。
多年來,重慶理工大學與多方合作,構建了以教育部科研基地為龍頭,省部級科研基地為重點,企事業聯合基地和校級科研基地為支撐的多層次、多學科科研創新平臺,以科技資產公司、科技風險投資、眾創空間為主的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平臺。
2013年,以“云打印自助系統”為依托,王元牽頭注冊了微企重慶頗閏科技有限公司,并作為這家企業的法定代表人及總經理,以公司化運營的方式將該項成果進行轉化。
公司成立了,卻遇到一大難題——資金。
作為一個“技術男”,王元并不擅長資本運作。
此時,學校再次向王元伸出援手。
在學校牽線搭橋之下,研發團隊和一家風投公司合作,啟動了研發產品市場化應用的進程。
實際上,對科技成果轉化時普遍存在的資金瓶頸,重慶理工大學已經建立多元化資金籌集模式—— 一方面,引入天使投資基金,孵化應用型研究項目成果;另一方面,設立種子投資基金,大力支持原創性研究。
同時,學校在成果轉化中也極大讓利。比如,對另一家科技微企重慶理工清研凌創測控科技有限公司,學校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占30%的股份。這30%的股權,學校又從中拿出70%獎勵給科研團隊,而屬于學校的30%又繼續投入科研,從而形成科研投入的良性循環。
如今,王元的云打印產品已經陸續在清華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投入使用。
“從創意到實驗室到工廠再到市場終端,包括最后的引資合作,每一個環節都有一系列平臺支持,讓我沒走什么彎路。”王元把功勞歸功于重慶理工大學階梯式的平臺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