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血管病防治》:胸痛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及時規范的診治至關重要。為縮短胸痛患者救治時間,提高救治成功率,胸痛中心的建立是目前國內外公認的有效措施。但有些人誤將胸痛簡單理解為心絞痛,于是也將胸痛中心的建設簡單等同于院內心臟急救的綠色通道的建設。方教授,這種觀念對嗎?
方唯一教授:這種觀念肯定不對!胸痛是指頸與胸廓下緣之間疼痛,疼痛性質可呈多種。胸痛可以涉及許多器官,預后差異也很大。實際上胸痛是包含胸腔、腹腔、頜面和上肢等多器官的缺血和創傷的表征現象,這些器官的疾病可以是致命性的也可以是非致命性的,非創傷性胸痛包括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氣胸、主動脈夾層、肺栓塞等。因此,急性胸痛的急救也就不單是心內科或急診科的任務,也不僅僅是加快院內心臟急救的綠色通道的建設這么簡單。
《心腦血管病防治》:我國急性非創傷性胸痛救治現況如何?
方唯一教授:早幾年,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臨床急性非創傷性胸痛的診治存在缺乏規范化流程、ACS治療過度和治療不足并存、STEMI治療延誤以及心梗患者預后不令人滿意等問題[1]。究其原因可歸納為主管機構支持不力、急救相關各部門未形成以病人為中心的協同救治體系、缺乏標準化和規范化胸痛急救流程尤其是院前救治體系五花八門、缺乏完善的病人出院后的管理系統。因此,國內外專家學者提出了“胸痛中心”的概念,并積極付諸實踐。胸痛中心通過標準化的診治流程、質量控制等,可以保障急性胸痛患者得到更好的早期評估、危險分層、正確分流與科學救治,既避免了高危患者的漏診、誤診,使其得到及時診斷、及時救治,又可以減少低危患者的檢查和治療費用。改善了患者健康相關生活質量和就診滿意度。胸痛中心已經成為衡量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
《心腦血管病防治》:方教授,請您談談,近年來國內在“胸痛中心”建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方唯一教授:2011年,在胡大一教授的倡導和組織下,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召集了國內部分專家起草了首部“胸痛中心建設中國專家共識”。該共識倡議中國的胸痛中心應該推進規范化建設[2]。醫院的胸痛中心應該是心內科、急診科、心外科、胸外科、影像科、呼吸科等多學科參與并由多學科人員共同組成,在院長或醫務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協同作戰,實行24小時工作制。要制定嚴格的救治流程,對中心以及相關人員實施培訓,實行定期考核和檢討流程實施情況,提出整改措施。醫院和院外急救體系必須裝備相應的檢查、化驗、通訊和信息傳輸以及交通運輸設備,以便能盡早對胸痛做出診斷、危險評估以及給出相應的對應處理。這些都為以后中國胸痛中心建設打下了基礎。2012年8月上海市胸科醫院和廣州軍區總醫院首先通過美國胸痛中心協會認證,成為國際權威機構認可的胸痛中心。2013年,在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霍勇教授的直接指導和大力推動下,經國家衛計委授權,在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屬下成立了中國胸痛中心專家指導委員會和中國胸痛中心認證工作委員會,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廣州軍區總醫院。工作委員會參照美國和德國胸痛協會的標準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起草了“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標準”,并為中國各地希望獲得國家級胸痛中心認證機構認證的醫院舉辦了近百場培訓活動,從此揭開了中國按國際標準自主認證中國胸痛中心認證醫院的大幕。我國已經掛牌的胸痛中心醫院有100多家,到2016年6月底,前七批通過了嚴格的國家級認證的有63家醫院的胸痛中心,第八批向“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標準”申請認證等待審查的醫院有44家,其余掛牌的胸痛中心都在積極按“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標準”進行籌建和整改,預計在未來兩年內將是“中國胸痛中心認證”的第一個高峰期。
《心腦血管病防治》:方教授,您認為我國胸痛中心建設未來的任務和發展方向是什么?
方唯一教授:第一目前已經批準認證的醫院都是國家三甲醫院,而在我國縣市級城市還有數量更多且實力較強醫院承擔著80%以上急重癥胸痛患者的救治任務,在縣級以下地區生活的患者因為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經濟負擔過重、信息不暢而得不到或享受不到現代醫術的有效治療是不爭的事實。根據國家衛計委的文件精神,我國的心臟介入等高新診療工作將進一步下沉到縣級醫院,從結構上解決基層百姓看病貴看病難的關鍵瓶頸問題,也讓絕大部分急重癥能在急救的黃金時間段內得到有效的救治。在今后幾年內,“中國胸痛中心建設”的任務將逐步發展到地區級醫院和有條件的縣級醫院,除了能開展介入治療的醫院以外,還將運用現代化的信息通訊系統和技術把胸痛中心的基本單元延伸到無介入技術的醫院。
第二,對已經獲得認證的醫院如何進行質量監控,如何推進胸痛中心的不斷發展是我們當務之急要解決的事情[3]。為此,經胸痛中心認證工作委員會執委會專家討論通過,成立“中國胸痛中心質控中心”,辦公室設在上海市胸科醫院內,任務是制定質控指標、建立與各胸痛中心的網絡聯系、隨時獲取各胸痛中心運行的各項數據、定期匯總和分析各中心運行的情況,向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辦公室和各胸痛中心匯報和反饋胸痛中心的運行情況,為領導和專家的決策提供可靠的情報。
第三,急重癥胸痛病人和中危胸痛病人出院以后的管理(隨診用藥追蹤、康復指導、病情監控、易患因素控制與管理等),也將納入現代胸痛中心管理的日常工作,這一點美國已經走在了前面,并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措施,我們正在積極與美國胸痛協會聯系,爭取獲得一些有利于我國胸痛建設發展的經驗。
總的說來,胸痛中心的概念在國內已被廣泛接受,中國胸痛中心的標準化建設已拉開序幕,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并將迎來第一個高峰期。根據中國國情,中國胸痛中心未來要向3個方面發展:(1)基層醫院建設;(2)質量持續改進;(3)注重病人出院后管理。
參考文獻
[1]易紹東.“急性胸痛”救治流程暨“胸痛中心”建設中國專家共識[C].2011.
[2]“胸痛中心”建設中國專家共識組.“胸痛中心”建設中國專家共識[J/CD].中華危重癥醫學雜志,電子版,2011,4(6):381-393.
[3]中國胸痛中心認證工作委員會.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標準[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6,3(24):1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