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紅 王飛 楊雪華 劉玉梅
摘要:隨著城鄉面貌的變化,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農村勞動力大量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未來農業的發展將面臨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為了應對未來農業生產的變化,國家提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本文對此進行研究探討,希望能對新型農民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有所幫助。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6.08.009
新型職業農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是一個歷史范疇,對于社會的每一個發展時期都有新的內涵,是隨著科技和社會進步及文化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從角色定位上來講,新型農民是一種職業,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身份象征。從自身能力上看,新型農民要有文化、懂技術,而且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與市場接軌,以市場導向為基礎進行農業的規劃和生產。更重要的一點是新型職業農民以農業為終身職業,能用現代的觀念和意識來武裝頭腦,具備創新精神和開拓意識,組織性較強,具有社會責任感。
1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育中的問題分析
1.1 新型職業農民的素質問題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的義務教育不斷進行,使我國的農民的整體文化知識水平不斷提高,基本掃除了文盲,但部分農民文化程度僅限于小學、初中的水平,高中文化程度所占的比重都不是很大,多數是識字、寫字的水平,滿足不了未來農業的發展要求,也不符合新型職業農民的標準。更主要是在思想觀念、文化觀念、自主意識及創新意識方面比較欠缺,這也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1.2 農民參加技能培訓的積極性不高
由于宣傳力度、費用及農民對于培訓的認識程度等多方原因的影響,許多地方的農民對于參加技能培訓的積極性不高。據統計調查,我國農民參與技能培訓及職業技術教育的比例只占百分之幾,對于一些其他的專項技能掌握水平也不是很高,相對來講職業技能比較單一,這顯然與未來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有較大的距離,未來的現代農業要求從業者,不僅要具備一定的科學技術,而且要熟練掌握一項或多項產業技能,但是從實際的培訓情況來看,許多農民對參與技能培訓的積極性普遍不高,甚至有些農民拒絕參加教育培訓。
1.3 經營管理意識和法律意識依舊薄弱
在農業的實際生產中,我國多數農民缺乏經營管理意識和法律意識,對于市場信息的敏感程度較低,同時也缺乏對自身保護的法律意識,更多的關注點都集中在價格、質量和成本等方面。而未來農業的發展,是全方位、多元化、立體的農業體系,農業生產與市場緊密相接,是市場中一個環節,不單純是農產品的生產過程,要求從業者要具備宣傳、品牌、創新、開拓意識,具備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另外還要了解各方面的法律法規,在參與經濟活動中,能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身的權益。
1.4 科技素質、經營理念及法律知識有待提高
由于義務教育的普及以及近些年我國文化建設的不斷進行,加上信息的獲取渠道不斷增多,我國農民的總體思想道德水平呈不斷上升態勢,在婚姻觀、金錢觀、贍養老人觀、人際交往觀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農村面貌的改變,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的身體素質也呈不斷增強的趨勢,這些都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提供了有力的基礎。但相對來講,在科技素質知識、經營管理能力和法律意識等方面有待提高,這也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的重點內容,是需要在長期的工作中不斷努力解決的問題。
2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任務分析
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教育的任務就是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以適應未來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主要是通過加強農村的基礎教育和農村職業教育,進行強化培訓。使農民在文化素質、思想素質、科技素質方面有全方位的提高,更好地為農業的發展服務,要立足于農業,但并不局限于農業,以大農業的思維進行培訓,涵蓋農、林、牧、漁等行業。同時也要從農業中走出來,擴展到其他行業,使農民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具備多項技能,適應和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特別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2.1 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新型職業農民的科技水平及科技基礎,對未來現代農業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完善農業科技向生產力轉化,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有利于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有關部門有必要整合當地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源,為當地農民提供所需的科技培訓,這樣可以逐步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
2.2 培育農民的經營管理能力
市場經濟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農業生產更離不開市場,所以現代新型職業農民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對于生產資料要素的充分利用,以及人、財、物等要能進行合理的調配和運用,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提高競爭力,開展農業生產及參與市場活動,在經濟效益上有所提高,通過職業教育培訓,讓農民形成價格和競爭意識,以市場變化為導向,調節生產,達到高產高效高收入的目標。要以因地制宜發展純糧食生產以外的農業經濟模式,例如觀光和旅游農業,實現農業的產業化、集約化,在原有基礎上產生增值效益。要樹立品牌意識,充分利用傳播手段進行宣傳推廣,拓展銷路,提高經濟收入。
2.3 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和社會意識
通過職業教育培訓,逐步提高新型農民的法律意識和社會意識,法律意識就是要使農民了解法律法規,遇到問題能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權益,新型職業農民的法律素質的提高不僅能對自身起到約束,不去做違法的事情,同時也是對自身的保護,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及各項事業的發展。另外要培養新型農民的社會責任感,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參與經濟活動,都能從大局著眼,承擔起社會的責任,更好地為社會發展作貢獻。
作者簡介:劉艷紅,大專學歷,榆樹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