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柯
我有一個朋友叫阿順,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他19歲,一會兒北漂,一會兒南下。我挺驚訝的,小小年紀,已經走了那么多地方。以我的觀察,他是一個內心豐富、性格內向的人。
他有挺大的夢想,所以干脆不念書,追夢去了。其實我有那么一點旁觀者的興趣,在我按部就班讀書工作的人生里,總是對敢于不走尋常路的人,抱以好奇。
我養貓。當我們聊起這個話題時,他來了熱情,便決定也養一只。貓有特別的靈氣,很適合與喜歡安靜的人相處。
大約是在春天的時候,我在網上遇到他,他說:“林芝的桃花開了,非常美。如果想去看,這是最好的時候。”簡簡單單幾句話,語氣靜謐中帶著篤定。
原來他去了西藏。并且,他信佛。
他就像所有拜佛的人一樣,去住寺院,吃當地的食物,和老婆婆、小孩子說話。一切生活節奏放慢下來,就像我后來見到他的樣子,慢慢說話,慢慢旅行,慢慢看風景,寫字。他是我唯一一個沒提及西藏氣候不好,高山反應痛苦,生活條件惡劣的朋友。在他的小小世界里,陽光照耀,空氣非常干凈,人們非常虔誠。我心中突然生出幾分羨慕。我想,這大概就叫作契合,他就適合在這樣的地方生活和寫作。
春節后,他從拉薩坐飛機返回,我們在武漢相見的時候,白白凈凈的男孩兒消失了,變成了一個臉頰略有高原紅,皮膚黝黑,眼神深沉的年輕人。
從外表看來,他似乎變得憔悴成熟了,但是一開口說話,我就知道他找到了自己。
他不是那種以為去一次遠方,就能洗滌靈魂的人。阿順去過很多地方,武漢、北京、上海……年紀輕輕,江湖行走,最后留在了西藏,在拉薩的一家報社工作。這不是意外。
人有兩個故鄉,一個是自己出生的地方,一個是腳步停下來的地方。唯有西藏,成為他信仰意義上的一個故鄉。他寫的青藏高原的風雪,藏族人的生活,巍峨之美的冰川,都滲透了深深的感情。
當拉薩下起第一場雪的時候,他會用手機拍下照片,發給全國各地的朋友。我看他發給我的文字,“沒有乘車,沒有撐著雨傘,只戴著帽子,一個人走著,走到雪中的布達拉”。
太有畫面感了,剎那之間,我似乎置身于遙遠的雪域,目睹著雨雪中的行人。說到底,其實就是一種釋然的心情,甘愿遠離塵囂,詩意地觀望、體會。他在最能夠安頓身心的地方,寫他能寫的也最想寫的生活。就像他曾在我家借住找工作的那段時間,靜靜的。能安靜專注的人,才能做好事情。
在停留下來之前,一個人應該盡可能多地去看這個世界,去聽人心中最微妙的聲音。道路漫長,但你會在剎那之間,抵達你所想抵達的地方。最后,你我他,都會殊途同歸。
你的腳停在哪里,心就會安頓在哪里。
(摘自《時代青年·上半月悅讀》201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