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飛 左樹強
[摘 要] 高校學業困難學生作為一個特殊人群,極易誘發各種心理問題。通過解構其社會支持系統的脆弱內核,同時積極尋求重構系統,使學業困難學生擺脫現實困境。要重構高校學業困難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不僅需要將社會支持系統緊密地連接起來,還需要根據系統內部特點,通過家庭和教育工作介入,類別化地實施社會關系交往策略,重新動員其本來沒有調動的力量和資源來補充他們在社會支持系統中的漏洞與缺失。
[關鍵詞] 學業困難;社會支持;解構;重構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04-0020-02
高校普遍存在的學生學業困難問題,不僅關乎高校的人才培養,也關系到學生本人的健康成長。要想切實做好學業困難學生的轉化工作,不能只局限于從學業角度采取幫扶措施。某種程度上,學業困難學生表現出的問題正是其在家庭、學校以及同伴等社會支持系統中干預的缺位,這也是學生學業狀況持續惡化的重要原因。因此,通過對學業困難表現和成因進行分析,從“家長-教師-同伴”三個層面開展對學業困難學生社會支持系統的重構,無論對解決他們的學業困難問題,還是對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高等教育階段,學業成績雖然不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指標,但不佳的學業成績仍是學生諸多問題行為的預測指標。學業成績達到高校規定的相應標準是指學生在學業上應該和能夠達到的水平,而習慣性地無法達到這一標準的學生一般被稱為學業困難學生。學業困難學生應與因學習能力缺失或有學習障礙的學習困難學生相區別,其心理健康水平偏低應是導致學業困難的主因。
一 高校學業困難學生社會支持系統的解構
社會支持是個體通過一定的社會關系(如家庭成員、親友、團體、組織)獲得的、能夠為個體提供物質和精神幫助的社會行為,是個體擁有的社會關系的量化表現。良好的社會支持能減輕個體心理應激反應、緩解精神緊張狀態、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從內容來看,可將社會支持系統設計為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社會支持的可利用度三個維度。[1]客觀支持是指客觀、實際的幫助,主觀支持是指精神上的幫助,是個體在社會中所體驗的被關心、被尊重、被支持的情感體驗,是主觀的、情緒性的,個體對社會支持的可利用度則是個體對社會支持的實際利用情況。
學業困難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是由學業困難學生及其周圍與之有接觸的人們,以及他們之間的交往活動所構成的系統。大學時期是個體獲得社會資源與建立社會連接的一個重要時期,學業問題是大學生面臨的首要問題,如果個體在完成學業的過程中不能發現并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或者對自身的社會支持系統不能加以很好的利用,極容易導致學業困難問題。
1 家庭支持的主觀缺失
家庭是個體最重要的社會關系,研究發現,家庭成員彼此之間親密或疏遠的內聚力是影響青少年學業成就的一個重要因素。與那些被家庭成員忽視并疏遠的學生相比,同家庭成員保持良好關系并得到家庭充分支持的學生通常更有可能表現出積極的行為結果。
家庭環境對個體的影響是持續的和穩定的,親子關系又是個體發展過程中最穩定、最親密的關系,盡管家庭在大學生社會化進程中的影響已經逐漸式微,但仍在心理上為大學生提供了不可取代的依賴性。一方面,家庭關系中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或疏離是造成學業困難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學業困難學生在面臨學業壓力時,父母仍是他們的首要求助對象。父母在日常與孩子的互動中呈現出來的控制或疏離的關系特點,通過學業困難學生的人格特質的影響對其學業產生作用。因此,大學階段的學業困難問題反映在家庭關系上面便是家庭支持的主觀缺失。
2 學校支持的客觀局限
在現行高等教育體系下,大到學校校園文化氛圍,小到課堂上教師的教學行為都在影響著學生的學業成績。在學校層面上,教師的期望與支持是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重要因素,這集中體現在師生關系上。師生關系是教育中各種關系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它制約著學生對教育的接受程度,影響著教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師生之間實際上至少存在三重關系,即社會關系、教與學的工作關系,以及自然的人際關系。[2]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更多地是在教與學的工作關系上與教師保持聯系,這種師生關系的單一性與不穩定性也會導致學業困難學生在獲取教師的支持上顯得捉襟見肘。
除此之外,現代高等教育注重構建學科發展體系,這突出地表現為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學科本位”的教育價值取向。這種以教師為主體,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的教育形式,忽視了知識背后所體現出來的生活需求,使師生在生活、情感、人際交往等方面幾無交流,師生關系歸于平淡,很多時候,學業困難學生甚至對教師有極大的抵觸情緒。而在這種狀態下,教師對學業困難學生的幫扶也只能停留在表面,無法抵達學生心靈深處。
3 同伴支持的利用度低
學校的集體氛圍對學生的學業影響極大,學風濃厚的班集體或寢室,學業困難學生也相對較少。學業困難學生常常無意中遭受同學的排斥冷遇,游離于班集體之外,評優、入黨、受表彰等都因不良學業成績而受阻,這種處境使他們自我保護意識強烈,在內心形成“反控制”心理,對外界抱有謹慎與警覺的態度。[3]
研究發現,學業困難學生往往較少有朋友,和正常學生相比,他們與朋友在一起的時間也較少。由于學業上的失敗,他們可能會遭到個別同伴的拒絕和排斥。因此,在同伴的選擇上,學業成績成為衡量同伴關系的重要標準,學業困難學生一般會傾向于選擇比自己低成就者為友。
雖然在學校的教育引導下,同伴的客觀支持和主觀支持實際存在,但由學業困難導致的孤獨感使其很難接受同伴支持,表現出對同伴支持的利用度低,而這種孤獨處境反過來更容易加劇他們業已出現的學業困難。
二 重構高校學業困難學生社會支持系統的路徑
已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學業成績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性。在社會支持源及支持內容方面,家庭、學校及同伴對學業困難學生的影響最為深遠,也是學業困難學生轉化的最大阻礙。因此,在系統內部調動并整合資源,從三個層面重新構建關系并發揮其積極作用是學業困難學生轉化的現實路徑。
1 家庭關系的積極擾動
家庭環境對個體的健康成長影響巨大,家庭關系的好壞通常會對學業困難學生的轉化起到決定性作用。在一項對學業困難學生的調查中發現[4],父母之間的惡劣關系、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或疏離等不和諧的家庭關系是導致大學生出現學習動力不足、厭學等問題的直接原因。
雖然家庭會為個體配置了較為優越的客觀資源,但家庭系統中和諧的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才是對學業困難學生的最大支持。已有研究表明,家庭資源通過兩種途徑對認知發展發生作用,一是通過影響學習動機對其認知發展發生作用,二是直接對認知發展發生作用。[5]因此,在家庭系統中尋求積極資源,擾動家庭關系朝正向發展是解決學業困難問題的根本途徑。
2 師生關系的全面對話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者要注意在自己與學生之間建立細膩的情感聯系”,教學活動不應僅僅是師生之間以學業為中介建立起來的連接,而應是一個以知識為載體,以生活為環境,以內心為主導的,多向交往的對話過程。在幫助學業困難學生轉化的過程中,教師不應滿足于將傳授知識、提高學業成績作為一種目的和追求,而是應將充滿情感連接的師生關系視為回歸生活和洞察內心的理想境界,賦予師生自我存在與平等交往的對話意義,把知識與能力、生活與體驗、內心與情感融合在一起,重新詮釋學習對學業困難學生的重要意義。
3 同伴關系的正確引導
同伴關系與家庭關系、師生關系最大的區別在于關系平等、價值趨同等特征,更容易讓個體感受到理解和支持。學業困難學生自主選擇的同伴關系顯然不利于其轉化,但在教師指導下的學業幫扶措施中,被指派的品行優秀的學生與學業困難學生圍繞學業問題建立起來的同伴關系又很難持續,也就難以有效完成預期的目標。因此,“就事論事”顯然不利于學業困難學生的轉化,應當在盡量滿足學業困難學生尊重需求的前提下,圍繞“合作”建立起關系平等、目標一致的同伴關系,從而為諸多學業問題的解決奠定堅實的基礎。
此外,在學業困難學生社會支持系統的內部促成家庭與學校的有效連接,將合作目標指向學業困難學生的深層次心理原因的探析與解決,重新整合資源,逐步完善社會支持系統,才能夠為學業困難學生的轉化工作解除心理上的限制。
參考文獻
[1]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應用[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4,4(2):98-99.
[2]陳桂生.“教育學視界”辨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232.
[3]唐瑤.普通高校學業困難生心理狀況探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10(5):128.
[4]沈紅心.大學學業困難學生學習環境及家庭系統的擾動——以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版),2011(12):57.
[5]俞國良.學習不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1,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