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水旱災荒、氣候變化就與世運興衰、王朝治亂相互聯動、交互影響,一方面,自然環境劇烈變動所造成的社會/心理沖擊,是誘發、激化社會政治動蕩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戰爭、苛政以及貪官污吏都是致使災荒發生的因素。這就引出一個問題:何為天災?何為人禍?天災與人禍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特別是近年來中國自然環境的情勢嚴峻,對上述問題的解析因而更具現實意義。近期臺灣學者陳彥良以漢代災害史及其與治亂興衰的關系為切入點,對此議題提出了一個可能的答案:在傳統社會中,個體或群體對于自然災害,都具備一定的應變經驗及能力;反而對于苛政、蠢弊的吏治和戰爭等人為造成的禍害,對抗能力有限。而不論天災抑或人禍,當人們無法承受磨難的挑戰,若非選擇死守,可能只有加入盜賊或流亡一途。但如此,則將加深社會經濟及政治危機,造成不斷地惡性循環。與此同時,陳還比較了兩漢各期災荒發生頻率,并對照兩漢四百年的朝代興衰,尤其是同樣面臨嚴重災荒的西漢文景、東漢和熹和漢武帝、王莽、東漢桓靈時期,發現統治者應變的活力與能力,以及各朝政治經濟政策息息相關,這些政策,不僅限于政府事后被動地賑災、放貸、免賦、或是口惠而實不至的詔書。而應從改善朝政之清濁、整飭吏治做起,以固本培元的方式,切實做到經濟權利之放讓、人民生計之尊重,以保障農、工、商、漁、牧等百業的開放發展。如此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環境危機的惡化,確保政權的穩固。

《治大歷史學報》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