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校軒
摘要:南海擁有中國“四?!敝凶畲蟮暮S?,其主權利益和海洋權益至關重要,對中國的國家安全與發展具有戰略意義。但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的南海權益受到嚴重侵害,南海安全遭遇嚴重威脅,尤其是美國等域外國家的竭力干預,致使南海問題呈現出復雜化、尖銳化、國際化的趨勢。面對進一步惡化的南海局勢,中國應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積極開展安全合作,尋求最大安全公約數;同時,中國須加強能力建設,保持戰略定力,敢于反制挑釁行為,堅決遏制南海危機,有效推進南海的和平、安全與發展。
關鍵詞:南海安全 島嶼爭端 海洋權益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識碼:A文 章編號:1005-4812(2016)04-0017-30
中國是海洋大國,而南海是其中面積最大、資源最為豐富、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的海域,同時也是矛盾和問題最為復雜的海域。近幾年來,南海斗爭日趨嚴峻,熱點頻發,尤其是美國在南海對中國進行肆無忌憚的政治和軍事挑釁,使得南海問題急劇升溫,安全風險驟然提高,維護南海安全穩定顯得十分急迫和重要。
一、中國的南海主權和安全需求
南海位于北緯23度28分與南緯1度14分、東經102度14分與122度09分之間,南海南北最長約2963公里,東西最寬約1852公里,是一個介于中國大陸、中南半島、婆羅洲、巴拉望島、呂宋和臺灣島之間的半封閉邊緣海。南海海底地形變化劇烈,從北部陸架區平均幾十米的水深迅速過渡到海盆區2000米至3000米的水深。其中南海盆地位于全球三大板塊(歐亞、印澳、太平洋)交匯處,是東南亞海域中最大的邊緣海盆地。其北部為被動陸緣,東部為俯沖帶海溝,南部為聚斂邊緣,西緣為走滑剪切邊緣,地貌類型齊全。這一海域在國際和地區戰略格局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對中國的安全與發展意義重大。習近平早在2013年4月即明確指出:“隨著我國快速發展壯大,對南海戰略通道的依賴日益加重,南海對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影響越來越突出,我們要建設海洋強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把經略南海放在國家戰略層面來謀劃和推進。”
(一)南?!八拇笕簫u”是中國的核心利益,維護南海安全是實現領土主權完整的重要保障
中國在南海的島礁共計為1641個,包括海南島、萬山群島以及西沙、東沙、中沙和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位于海南島東南,由宣德和永樂兩組群島組成,共有島礁30余個,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東沙群島位于南海北部,由東沙島、東沙礁和南衛灘、北衛灘等珊瑚島礁組成;中沙群島位于西沙群島東南,主要由一組隱伏在水下的珊瑚暗沙、暗礁組成,目前露出水面的最大島嶼為黃巖島;南沙群島位于中國領土的最南端,共有230多個島嶼、礁灘、沙洲。
南海島礁的特征較為明顯:一是分布較廣。南海島礁分布在廣約21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內,而南沙群島分布最廣,北起雄南礁,南至亞西南暗沙,東自海馬灘,西迄萬安灘,南北長約1000公里,東西寬約1200公里。二是礁灘沙多。僅南沙群島就有明暗礁128個,明暗沙77個,均淹沒在水下,其中絕大部分仍處于生長中,未來數十年后將可能成長為新的島嶼。三是面積較小。南海大多數島礁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不足5米,易攻難守。四是多數島礁距中國大陸較遠。除海南島和萬山群島外,最近的西沙永興島距大陸超過500公里,最遠的南沙曾母暗沙距大陸近3000公里,相當于中國東南沿海到第二島鏈關島的距離。
南?!八拇笕簫u”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是中國國家領土主權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重大核心利益。第一,南海島礁關乎民族尊嚴。領土主權完整是一國國家尊嚴的基本標志,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允許本國領土遭受侵犯。中國自古就有“寧失千金,不失寸土”的民族傳統,南海諸島主權屬于中國絕不容改變。但殘酷的現實是,南海有43個島礁被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非法侵占。第二,南海島礁關乎國家經濟發展。南海島礁不僅本身具有重要的開發利用價值,而且可以向周圍海域延伸開發。所以,對于島礁的價值,我們不僅要從島礁本身去考察,更應從延伸的海洋利益的角度加以認識。第三,南海島礁關乎中國的地緣戰略。南海尤其是南沙島礁通過與周邊國家的地理聯系產生重要的地緣關系,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的地緣戰略。因此,南海島礁無疑是中國塑造周邊環境和掌握主導權的重要戰略空間,維護中國的南海島礁主權安全是實現南海安全的首要任務。
(二)南海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富集區,維護南海安全是實現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南海海區毗鄰東亞大陸,是東亞季風影響下海洋與陸地相互作用的重要區域,南海周緣陸架都已被證實為油氣富集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二者儲量巨大,分布廣泛。據調查,在面積為188萬平方公里的南海大陸架中,油層達21萬立方米,相當于中東各國的石油儲量,是世界上油氣開發的新領域,與波斯灣、墨西哥灣、北海并列為世界四大海底儲油區。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海洋地質學家埃默里便發表了關于南海諸島及附近海域油氣資源的報告,認為亞洲最大的油氣產地在南中國海。已有研究表明,南海可以被劃分為42個新生代沉積盆地,其中有17個含油氣盆地,它們的總面積約為80萬平方公里。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預估,南海各新中生代含油氣盆地所蘊藏的石油儲量在500億噸以上,尤以南部資源前景為最好。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的資源評價,南海南部海域13個含油氣盆地的油氣儲量大約是351億噸,其中75.5%位于中國傳統海疆線內,約為265億噸,相當于全國海洋油氣總資源量的66%,大約為南海北部海域油氣資源總量的3倍。南沙是南海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有13個大中型油氣沉積盆地,總面積為61.95萬平方公里,占南海油氣總面積的一半以上。石油儲量預計達350多億噸,被稱為“第二個中東”。其中中國在南沙海區傳統海疆線內的含油氣盆地為6個,面積為27萬平方公里,石油資源量達235億噸,天然氣儲量為8.3億立方米。目前在南海擁有石油承租權并從事油氣勘探和開采的國際石油公司大約有200多家。周邊國家在中國傳統疆域線兩側均進行了大規模的油氣勘探開發,其中14%的石油資源正在被周邊國家開發,52%的石油資源處于周邊國家已招標和擬招標區域內,其余沒有爭議的資源主要分布在深水區,勘探開發面臨諸多風險。
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礦產資源的含量也相當可觀。其蘊藏有銅、鎳、鈷、錳等35種金屬和稀有的錳結核等礦產資源,分布有錫、鈦、獨居石和磷鐵礦等濱海砂礦產地100多個,玻璃砂礦和建筑石料尤為豐富。
南海有2800多種海洋生物,乃全球漁業資源最為豐富的漁場之一,年捕撈量達500萬噸。世界最發達的30個漁業國家中,有7個每年均在此捕撈。南沙海域擁有20余萬平方公里的漁場,為中國最大的熱帶漁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海洋資源決定了南沙具有極其重要的地緣戰略價值。
對于中國而言,在陸地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海洋尤其是南海豐富的資源無疑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而南海安全就成為開發南海的重要保障。沒有安全,南海的資源開發便無從談起。
(三)南海是海上貿易的重要戰略通道,維護南海安全是實現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保障
南海作為世界三大邊緣海之一,背靠歐亞大陸,外繞島弧,面對太平洋,東有臺灣島和菲律賓群島,南有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這些島嶼使南海與東海、太平洋、蘇祿海、爪哇海和安達曼海等有限度地隔開,由其間十余個海峽溝通。馬六甲海峽、新加坡海峽、巽他海峽和龍目海峽等重要海峽控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要地。南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聯系亞洲、非洲、大洋洲的海上樞紐,是中國最具世界性影響的海域。
南海的交通流量是蘇伊士運河的2倍、巴拿馬運河的3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亞太地區的GDP總量在全球的比重持續上升,外貿總量呈現出迅速增長的態勢,南海在國際海運鏈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每年通過南海的貨物占世界貨物貿易總量的近1/3,所運輸的液化天然氣占世界液化天然氣貿易總額的2/3。一旦南海形勢不穩,必然對國際貿易和海上運輸造成沉重的打擊,嚴重影響世界的穩定與發展。
南沙海域是南海戰略通道的交通樞紐和航運最繁忙的海區。其西南直通馬六甲海峽,東南經爪哇海直達大洋洲,東部從巴士海峽進入太平洋,北部經臺灣海峽進人東海、黃海,扼守著馬六甲、巽他和望加錫海峽等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三條咽喉要道。所有通過南海地區的空中和海上航線基本都要經過南沙群島。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國家和經濟體從本土到各大洲尤其是到遠東地區的航線均以南海為重要通道。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80%以上的進口石油經南海運輸。東盟5國由南海經過的進出口貨物占這些國家外貿總額的一半以上。
南海更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歐洲、大洋洲的必經之地,也是華南沿海通向太平洋的海上交通要道,對中國外貿具有巨大作用。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特別是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長,南海運輸通道的戰略價值和重要性在中國對外戰略中的意義日益突顯。自1993年成為原油凈進口國以來,中國對原油的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目前,中國從中東進口石油的約85%、對外貿易總額的40%以上都經過南海,過往馬六甲海峽的運油船只中有一半以上是中國的。據預測,2020年,中國的海上物流將達1萬億美元,石油需求量將有3/5依靠海上進口,其中80%以上將通過南海航線運輸。
近年來,美、日等國不遺余力地加強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試圖控制這一海上戰略通道的意圖十分明顯。美國一直把控制馬六甲海峽以及通過南海的航線作為其重要的戰略目標,以此控制東南亞,溝通東北亞和西南亞。著力于南海地區的海上通道對美軍從西太平洋到印度洋和波斯灣的機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南海作為戰略通道的價值為中國的崛起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同時也要求我們必須能夠有效維護南海通道的安全,造福于中國人民,造福于世界人民。
(四)南海是具有獨特地理條件的海域,維護南海安全是實現國家海上整體安全的重要保障
南海的地理條件較為獨特:一是南海海區遼闊。南海的面積相當于渤海、黃海和東海面積之和的2.8倍,海南島和西沙、中沙、南沙等群島呈梯次分布,有利于中國實施大縱深戰略布勢,可使華南的防御縱深延伸上千公里,是中國海上兵力實施作戰的主要基地和依托。二是南海水深大。南海水深平均為1212米,最大水深達5559米,有利于中國實施兵力機動,尤其是適合大型艦艇活動,而潛艇可利用大水深隱蔽行動,有效地實施威懾和反擊。三是南海重要海峽多。南海外繞島弧,東有臺灣島和菲律賓群島,南有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三巴海峽、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龍目海峽等海峽發揮著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并建立兩洋之間的戰略聯系的作用。綜上,南海是中國海上防御的前沿陣地和天然屏障,是對強敵實施戰略威懾和機動作戰的重要戰場,是中國打破島鏈封鎖、奪取戰略主動的關鍵海域,軍事利用條件得天獨厚。
(五)南海具有明顯的地緣優勢,維護南海安全是我中國經略周邊提高國際戰略地位的重要保障
南海在國際海運中的重要位置及其豐富的戰略資源,使它成為周邊及域外大國競爭與合作的重要空間。隨著亞太地區形勢的變化,南海的戰略地位愈加凸顯,域外大國對南海的關注度進一步提高。有關大國不遺余力地鞏固和擴大在南海地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存在。美國奉行重返東亞的政策,將掌控馬六甲海峽以及途經南海的航線作為其戰略目標,以此控制東南亞,溝通東北亞和西南亞。日本積極推行“南下”政策,把南海地區作為影響東盟以至亞太的重要陣地,并藉此確保自日本本土至東南亞和中東的海上運輸線的通暢。其他有關國家也積極介入南海問題,謀求在亞太地區擴大其自身利益。
中國位居南海地緣戰略格局的中心,具有特殊的戰略利益和影響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與東盟建立了“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簽署了有關協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機制,進一步擴大了本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利用和發揮好中國在南海擁有的地緣優勢,對維護南海安全,構建和諧南海,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意義重大。
二、當前南海安全形勢的基本特點
就總體而言,南海仍處于可控狀態。但是,周邊有關國家不斷強化權利主張,中國島礁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資源被掠奪的局面始終沒有改變,并呈繼續惡化的趨勢。
(一)多元角逐下的形勢更顯錯綜復雜
在南海問題上,中國面臨多方擠壓,既有域內國家,也不乏域外勢力。
從域內看,在聲索國內部,各方不斷加強立場的協調與彼此的合作。在東盟內,越菲等國積極拉攏非聲索國,強調東盟必須在協商一致的原則基礎上加強團結,以期南海有事時共同對華。它們不斷把南海問題塞入東盟議程,推動多邊機制的介入,借東亞峰會、東盟地區論壇、東盟十國海軍司令會議、東盟十國海事專家會議等平臺向中國發難。
從域外看,近幾年來,域外大國積極插手南海問題,形成域內域外相互勾連的局面。美國公開宣稱其在南海擁有重大利益,并以維護南海航行自由為名,加大在南海的軍事存在,利用各種國際舞臺,攻擊中國在南海的主張和行動,并支持和挑唆越菲等國在南海問題上與中國交惡,竭力主張多邊解決爭端,推動南海問題國際化,南海問題中的“美國因素”愈益凸現。日本加強與越菲在南海問題上的合作,將南海“航行自由”列為與東盟高級別對話的重要議題,加快全面介入南海爭端的步伐。越菲等國積極迎合域外勢力,利用域外勢力制衡中國,削弱中國的優勢,為自己求得最大的戰略回旋空間。
(二)斗法表現為多樣化的綜合較量
越菲等國綜合運用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手段與中國進行較量,尤其是強化法律和軍事斗爭。
從法律上看,越菲等國認為,法理斗爭是“以最小代價獲取南海最大利益的有效方式”,因而積極調整斗爭策略,尋求運用法理手段與中國對抗,謀求其南海利益的最大化、永久化、合法化。一是公開質疑中國的斷續國界線主張。越南政府在長期利用民間學術造勢的基礎上,公開否定“九段線”的歷史和法理依據,公然挑戰中國“主權屬我”的法理底線,拒絕與中方就南沙海域進行劃界談判,宣稱北部灣灣口外和西沙海域劃界是中越在南海的最終界限。菲律賓宣稱,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九段線”主張沒有任何法理依據,并認為南??煞譃闋幾h區和非爭議區。二是挖掘《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海洋法律所存罅漏和模糊性為己所用。越菲等國歪曲利用“先占”、“自然延伸”和“國家繼承”等國際法原則和慣例,力圖證明其擁有南?!爸鳈唷钡暮戏ㄐ?,并將有關爭端提交國際仲裁,爭取國際同情,對中國施壓。它們還以履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由,單獨或聯合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了“200海里外大陸架劃界案”,企圖將中國大片海域劃歸己有。三是加緊修訂完善國內海洋立法。越南制訂并出臺海洋基本法,意欲以國內立法的形式確定領?;€、專屬經濟和大陸架。菲律賓通過的《領?;€法》明確將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和黃巖島均納入其版圖,甚至單方面向國際仲裁庭提起南海仲裁案。
從軍事上看,近年來,南海周邊國家加速推進軍事力量的發展,特別是加快??哲娊ㄔO步伐,作戰能力進一步增強。一是實行戰略調整。越南海軍決定改變以“近海防御”為主的作戰指導思想,在本土之外建立遠距離防御縱深,將防御重點由沿海、近海推至遠海,并提出了建成具有遠海和立體作戰力量的近、中、遠期發展戰略。菲律賓調整國家軍事戰略,確立了以海空軍為重點、實現??樟α楷F代化的戰略目標。馬來西亞推出“前沿防衛”國防政策。印尼出臺將“渾水”海軍轉變為“綠水”海軍的計劃。二是加速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越南海軍投資建設大型戰艦,引進蘇30MK型戰機和“基洛”級潛艇,加強海軍陸戰隊和水上特工部隊建設,建立海上預警系統,計劃于2020年監控80%的南海海域。菲律賓擬耗資近百億美元采購大批武器裝備,其中包括部分新型海軍艦艇和飛機。馬來西亞大力發展遠程空中作戰力量和潛艇,采購蘇-30MK型戰機和“鲉魚”級潛艇。印尼海軍裝備了新一代F-16戰機,還計劃采購“基洛”級潛艇、水陸兩棲坦克和直升機。三是加強兵力的前沿部署。越南??哲妼⒅饕鲬鸨Σ渴鹪谥心涎睾5貐^,其中蘇27、蘇-30MK等主力戰機集中部署在南部的邊和機場,導彈艇、護衛艦等主戰艦艇集中部署于金蘭灣和頭頓基地,并形成以南子島、鴻庥島、南威島等核心島嶼為主的島礁防御連環群。菲律賓將兵力集中部署在靠近南沙的巴拉望島,西部海軍部隊、空軍570合成戰術聯隊及轄區內的陸軍部隊專門負責完成南沙、黃巖島方向的作戰任務。馬來西亞將主要兵力部署于東馬的拉布安和西馬的關丹,用于南沙方向的作戰。四是頻繁舉行以主權爭端為背景的軍事演習。越菲馬等國為提高??哲娫谀虾5膮f同作戰能力,每年均在南海頻繁舉行或參加各類以南海主權爭端為背景的海空聯合軍事演習,這些演習多以中國為假想敵,以保衛海洋權益為重點,突出??諈f同、快速反應、防空作戰、特種攻擊等。尤其是越菲等國積極與美日印等國進行聯合軍事演習,試圖借域外勢力對中國進行遏制。五是加緊完善各種作戰預案。越菲馬加大對從事海上勘探、開采、捕撈作業的船只的護航力度。越軍制定了以中國為對手的系列南海權益保衛方案,及以保護南海油氣資源為背景的作戰預案。菲律賓也制定了以中國為假想敵的南沙防御作戰預案。
(三)南海局勢將長期處于動蕩狀態
迄今,南海問題已發展為集島礁主權爭端、海域劃界爭端、海洋資源爭奪、地緣戰略博弈等四位于一體的重大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南海局勢將會長期處于動蕩狀態。越南以海洋興國為基本國策,自2001年以來,越共歷次全國代表大會均強調發展海洋經濟。2007年1月出臺的《2020年海洋戰略》明確提出,2020年,海洋經濟占越GDP的比重將達到53%-55%。據統計,目前越南的海洋經濟已達越GDP的50%,南海經濟對越南GDP的貢獻率達40%以上。海洋油氣工業是越南國家經濟的命脈,且近年來對其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逐年增加。菲律賓石油消費的60%以上依賴進口,開發和利用南沙油氣資源,對緩解菲能源供需矛盾、推動其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越菲等國把所侵占的南海島礁以及所控海域作為本國的安全屏障和與中國周旋的重要空間。隨著這些國家對南海油氣資源依賴程度的加大及出于維護國內政局穩定的需要,它們在南海問題上的強硬立場難以改變,侵權行為也不會輕易罷手,嚴重的分歧和爭端將會持久延續。
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美國將會長期“坐灘”南海。歷史證明,但凡美國插手問題的解決,要么全勝而進,要么大敗而歸。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決定了美國對南海問題的介入將絕非短時間的,不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不會輕易罷手,中國在南海問題上將長期面臨來自以美國為核心的域內外國家從政治、經濟和安全等多方面的聯手施壓。在未來較長的時間內,南海問題將是地區乃至國際斗爭的熱點,是影響中國國家安全的重要不穩定因素。
(四)南海日趨成為爆發沖突乃至戰爭的“高危區”
在域內國家對島礁主權和海洋資源的爭奪不斷加劇,域外勢力加緊挑拔、介入的大背景下,南海周邊有關國家強化與中國的對抗,海上軍事斗爭形勢將愈加嚴峻,發生海上武裝沖突乃至戰爭的風險明顯增大。一是越菲在誤判形勢的道路上越滑越遠。它們把中國尋求合作、協商解決的立場當作機會,視中國的忍耐為軟弱,以美國的承諾為保護傘。近年來,該兩國在輿論上大肆炒作,在行動上不斷挑起事端,頻頻制造危機和熱點。如果越菲不在誤判形勢的道路上幡然醒悟,極有可能做出鋌而走險的舉動。二是美介入南海爭端是爆發沖突的最大根源。在南海問題上,美國等域外國家將會繼續與中國保持戰略對話與合作,但美艦機肆意闖入中國南海12海里以內的霸道行為,極有可能導致中美海上軍事沖突。同時,美國為遏制中國,極有可能誘使有關國家采取冒險行為,使南海局勢惡化到擦槍走火的程度,進而在控制局勢的進一步升級中謀取政治、軍事資本。三是南海方向的軍事競爭正在加劇。在美日等國的鼓動和縱容下,越菲等國為保持和擴大既得利益,均竭力擴充軍力,加強對所侵占島礁和海域的控制。未來南海海域中圍繞侵權與維權的斗爭將更加激烈,美日等域外國家在南海的軍事活動也會明顯增加,南海海域的軍事態勢將更為錯綜復雜,發生海上危機和沖突的可能性明顯存在。
三、維護南海安全的對策措施
(一)尋求和利用南海安全的積極因素
南海海域雖然環境復雜,矛盾交錯,熱點頻發,但仔細梳理便不難發現,南海僵局中存在諸多盤活因素,斗爭中可以爭取團結,分歧中可以找到利益共同點,局部動蕩中保持著總體穩定。
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的傳統友好關系歷時悠久,彼此具有文化和價值觀的趨同性和經濟上的互補性。面對與中國存在矛盾的南海周邊國家,可以用文化和價值觀的趨同性去融合,用愛和平、不稱霸的理念和實踐去滲透,尋求最大的利益共同點,求同存異,力求通過磋商談判逐步解決分歧和爭端,把南海塑造為安全、和平之海,預期的具體目標是:1、矛盾不激化,并朝著和平解決的方向發展;2、開發有合作,推進與周邊國家務實性共同開發;3、政見有共識,對地區和世界事務看法的趨同性增強;4、經濟有共贏,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等獲得共同實惠;5、軍事不對抗,共同而有效地管控危機和戰爭風險,不斷深化南海地區的安全合作。
(二)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和耐力
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國政府的總體部署,必須保持既定南海戰略的相對穩定性,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一是堅持對南海的主張不動搖。首先,必須堅持南海諸島的主權屬于中國。南沙大部分島礁雖然被越菲馬非法侵占,但主權屬于中國的事實不能更改。主權爭端的解決可能是長期的,但宣示主權應該每時每刻進行。其次,必須維護“九段線”內海域的管轄權。必須十分清楚的是,在南沙大部分島礁被侵占的情況下,一旦“九段線”坍塌,中國在南沙的權利將遭到根本性的損害。對于“九段線”,不要糾纏于稱謂,重要的是守住它,在這個前提下才有開發權、航行自由權等。二是堅持維權行動不動搖。一個行動,勝過萬言。南海維權,重在行動。南海維權行動應當是綜合性的、全方位的。在柔性維權的同時,也要強硬維權,以局部的動蕩換取整體的穩定。對于某些國家的挑釁,應適時予以反制,必要時給予可控的武力懲戒,對觸犯中國維權底線的行為要果斷出手,去除有關國家得寸進尺的心態。針對美國艦機進入中國島礁12海里以內的問題,必須做好防進入、頂出去的硬準備,如果措施不力,必定后患無窮。四是堅持建設南沙島礁不動搖。中共中央關于南沙島礁建設的決策是十分正確的。建設島礁不僅能夠進一步完善南海防御體系,而且能為經略南海和開展國際合作提供重要的支撐點,同時也有利于改善中國在南海的地緣政治環境。對于這樣一件利好的事情,某些國家肯定要極力反對,對此必須給以針鋒相對的反擊。
南海問題的長期存在,要求我們務必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一是中國與有關國家進行磋商談判時,必須謀求利益最大化,談判不設置期限,不急于達成協議。二是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可以從爭議較小的領域談起,如資源共同開發、敏感度較低海域的劃界等,進而再談島礁主權等問題。三是在南海問題上,不被美國的說三道四所激怒,應從國際大戰略和國家大局的高度處理與美在南海問題上的分歧。四是制定南海中遠期發展戰略,把涉及南海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態等領域的發展問題,置于長期受干擾甚至破壞的情形下加以考慮,增強南海發展的抗壓性。
(三)積極推進南海安全合作
積極合作,就是以大國的氣魄和風范,通過廣泛的合作,增進戰略互信,維護共同利益,開展戰略預置,提升戰略影響力,為國家發展創造有利的海上安全環境。一是堅持重點經略周邊。對與中國存在爭端的國家,以談判的方式展示姿態和誠意,以經濟和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形成利益捆綁,主動預防危機,構筑和平穩固的周邊戰略環境。二是強化雙邊合作基礎。依托傳統友好國家,把雙邊合作做深、做實,造就“鐵桿”朋友,形成對其他大國力量的制衡;主動拓展多邊合作,擴大發言權,籌劃建立多邊安全合作機制,逐步爭取中國對南海地區海洋事務的主導權,推動建立公平合理的海洋秩序。三是積極開展“全域性合作”。協調推進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在南海安全合作的基礎上擴大海上安全合作的范圍,逐步構建有重點、多層次、全方位的海上安全合作體系。
(四)加強處理和解決矛盾的針對性
面對域內域外的合圍,首要的是發揮中國作為政治、經濟、軍事大國的優勢,著眼于矛盾的不同層面,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扭轉南海問題國際化的勢頭。一是有區別地對待各聲索國。南海聲索國雖均與中國存在矛盾,但并非鐵板一塊。目前與中國矛盾最為尖銳、對抗最為激烈的乃越南和菲律賓,其他聲索國的態度和行動則較為收斂。中國應堅決遏制越菲兩國的侵權行為,通過綜合手段打擊其囂張氣焰。同時,對南海周邊其他國家,需加強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合作交流,積極開展談判磋商,進一步增強互信,減少猜忌和摩擦,促進地區穩定與發展。二是爭取東盟多數國家。東盟成員國中多數與中國關系密切,并不愿被南海問題綁架。中國應利用東盟國家在南海利益訴求上的差異和大多數國家對自己的戰略借重,積極做好相關工作,尤其是發揮好泰國、柬埔寨等傳統友好國家的作用,從東盟內部牽制越菲,避免東盟形成集體對抗中國的局面,出臺與中國明顯相悖的南海政策。三是全力阻止域外勢力的介入。中國在嚴正表明反對域外勢力介入南海爭端、加強正面斗爭的同時,應充分利用南海以外的熱點問題、敏感問題對美、日進行戰略牽制。對美國,應著重通過發揮中國在重要國際和地區事務上的影響力,形成利益上的相互制約,使其在介入南海問題時有所顧忌;對日本,應著重通過與俄羅斯等國的合作,揭露其侵略東南亞的暴行,從南海外牽制它向南海的擴張。
(五)強化對南海的實際管控
強化海上維權斗爭與推進南海經濟開發須同時并舉。在南海維權斗爭日趨復雜尖銳的情況下,應進一步加強南海方向的管控力度,堅決捍衛中國南海政策立場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一是加強對“九段線”內海域的維權執法,強化海警等部門在南海的力量部署,進一步提高海軍兵力的執法地位并使之由目前的配合掩護力量轉為一線執法力量,尤其要增強對相關國家違法作業船只和人員的抓扣力度,堅決遏制其掠奪中國資源的勢頭。二是加快在有條件的島礁建立民用生產、生活設施,逐步組織安排向南海島礁的移民,發展生態旅游服務等相關產業,提高行政管轄的實體化、民事化水平。三是加大政府領導對南海島礁和海洋開發平臺的考察巡視、社會各界赴南海開展慰問的頻度,彰顯中國對南海主權權益的重視。
(六)有效遏制南海危機
當前南海局勢因動蕩可能導致爆發武裝沖突乃至戰爭的危險性,決定了中國必須把遏制南海危機提上維護國家安全與發展的重要議程。一是把威懾用好用足。要形成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堅定維權的意志和決心,并將其明確傳遞給域內域外國家。威懾的手段既要突出軍事,又應擴大到政治、外交、經濟、科技、民間等各領域各渠道,做到言出必行,放收自如。二是設置并堅守維權底線。對越菲等國的挑釁行為,應設置維權的底線,即絕不允許別國挑戰和侵犯中國駐南海島礁的主權;絕不允許周邊國家新占中國南海島礁;絕不允許周邊國家嚴重破壞中國對南海資源的開發。底線對對手是威懾,對中國則是號令,對于觸犯中國維權底線的行為要果斷出手,遏制有關國家得寸進尺。三是占領法理、輿論和道德制高點。師出有名、名正言順,才能得道多助。法理是基礎,法理問題不能回避,而要主動出擊,揭露越菲等國的無理性。輿論是關鍵,要使媒體成為宣揚國家意志和爭取國際社會的工具,發揮其導向作用,推動危機管理總體目標的實現。四是全面加快南海軍事斗爭準備。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放棄以武力方式捍衛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權利,必須加快南海軍事斗爭準備,確保一俟危機來臨,能夠迅速解決問題。
(七)加快發展海上優勢能力
維護國家海上安全,歸根到底要靠實力。當前的主要任務是緊緊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進一步增強綜合實力。面對南海矛盾和問題,我們必須從長計議、循序漸進,堅定地、持續不間斷地發展海上安全實力,為最終解決矛盾積蓄力量、創造條件。
首先,要堅持軍民一體發展海上實力。國家海上實力歷來是一個整體,包括海上軍事實力、海上執法實力,以及海洋運輸、海洋生產開發、海洋科技、造船與修船、港口吞吐等實力,這些要素相互支持、缺一不可。當今世界,科技革命使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合作的領域越來越廣,新軍事變革使戰爭和非戰爭行動呈現出軍民融合、前后方一體的趨勢,一體化發展國家海上實力業已成為一種戰略選擇。尤其是在中國海上軍事實力仍然不夠強大的情形下,走軍民一體的發展之路具有格外重要的現實意義,應從國家安全與發展全局的角度通盤考慮,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兼顧海上軍事需求,在海上軍事力量建設與運用中有效地利用民用資源,完善有利于軍民統籌協調的體制機制,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和軍民通用技術標準,全面推進裝備、科研、信息、教育、人才、保障等各個領域的軍民融合。必須統籌并逐步整合現有海監、漁政、海事、海警、海關緝私警等五支海上執法力量,使其成為能夠配合海上軍事行動的準軍事力量。加強包括商船、飛機在內的海上運輸支援體系建設,特別是支援遠海和海外行動的遠程運輸力量,構建高效、快速、宏大的海上戰略支援力量。
其次,要堅持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海軍。建設強大的人民海軍,是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核心一以貫之的重大思想和戰略決策。習近平指出,“要建立強大的海上力量,包括統一高效的海上維權執法隊伍和具有威懾力的現代化海軍。”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一支強大的人民海軍必須與中國的國家地位相稱。中國是一個陸地和海洋大國,是亞太地區的地緣中心,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歷史和現實都一再證明,大國呼喚大海軍。中國越發展,越有地位,就越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海軍實力只有與國家地位相稱,才能有效地保衛國家的安全與發展利益,才能使中國在大國林立中縱橫捭闔、在政治外交上游刃有余,才能為中國在亞太地區發揮主導性作用提供保證,為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展示形象、提升地位提供支撐。因此,強大的海軍是國家由富而強的重要標志,是國家實現復興的重要象征,海軍強則國家安。但從目前看,中國海軍的狀況與國家地位尚遠未適應,無論其數量和質量,都與強大的要求存在明顯差距。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海軍應加速發展近海綜合作戰能力、遠海機動作戰能力、海基核威懾能力和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努力建設一支與國家地位相稱的強大海軍。
收稿日期:2016年5月
(責任編輯:趙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