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芬 王紫璇
摘 要:作為京津冀畿點城市,保定提升文化軟實力策略的研究討論,得到了地方政府及社科各界的普遍重視。從區域具體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入手,以傳統文化資源個案的保護傳承為例,建議做好保定城市文化品牌,使文化產業化、系統化集群發展,走人才培養和資源開發創新一體化發展道路,旨在為區域文化軟實力與產業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提供思路。
關鍵詞:軟實力;路徑;京津冀;保定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4-0018-02
早在2014年初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專題座談會,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面向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態、為優化開發區域發展提供示范和樣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需要,是實踐京津冀優勢互補、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發展、帶動北方腹地發展的需要,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1]講話明晰了“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與“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的具體策略,畿點城市保定因此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一、文化軟實力及相關京津冀的研究
“軟實力”是相對于國家生產總值、城市基礎建設等“硬實力”而言,最早由國外學者就國家均衡發展的思考提出的,它是社會經濟和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價值觀、道德觀和意識形態等精神文化建設的必然追求。國家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起初是指一國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的國際影響力與感召力,并以文化、意識形態吸引力的形式體現出來。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其不同城市和區域軟實力的綜合,提升保定文化軟實力的具體舉措,正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提出的。
文化軟實力以其對社會持久而深刻的滲透力,成為城市發展潛力的重要評價指標之一,得到了政府及部門的普遍重視,并成為社科研究領域的重點和熱點問題,研究成果豐碩。在中國知網文獻總類中檢索,分別以截至2014年底與至2015年8月新增各類論文、報道等進行對比,以“文化軟實力”為主題詞,分別為22 000余篇和12 000余篇,這些文章多站在國家的高度研討提高文化軟實力對策,研究領域涉及國內外不同國家;主題詞同時含有“保定”的文章分別為24篇和10篇[2];以“京津冀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為主題的研究分別為10 000余篇和4 000余篇,但以此為背景的文化軟實力研究論文各9篇[3~4]。可見,有關文化軟實力對策研究成果豐富且迅速增長,但相關“保定”文化軟實力的對策研究成果不多;有關“在京津冀背景下”進行的研究成果量雖然很少,但同比增長速度最快,不過結合區域具體文化資源進行的相關研究,尚不全面。而早在2009年10月,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時即集中體現了為地方發展建言獻策的辦會理念,極具針對性地研討了產業集群與產業競爭力、旅游業發展與城市群建設、區域規劃與生態補償機制等問題。京津冀協調發展戰略不僅為河北帶來了經濟增長點,而且為文化建設和軟實力的整體提升帶來契機,作為極具現實意義的社科論題,區域文化軟實力研究勢必成為新的學術增長點。
二、文化資源產業開發利用的現實路徑
首先,做好保定城市文化品牌。優秀品牌是城市的亮麗名牌,它會在無形中增加城市的競爭力,進而將城市品牌理念以政府職能的形式培育縣域村鎮文化名片意識。例如,“一文一武一衙署”是保定城市的品牌,要做亮做美,不僅要深挖其文化內涵,更要發揮公眾文化作用。京津冀大學很多,但稱保定為“大學城”,這個名片并不響亮,根源在于其職能定位上沒有將地方文化資源的研究和開發利用放在特別突出的地位上。因此,結合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抗日戰爭七十周年紀念活動、大陸臺灣共一個祖國等民族信念,可搭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一武)博物館與地方高校科研合作共建平臺,深入挖掘其在中國近代軍制、軍事教育、軍事理念、軍事思想、軍事應用型人才培養,及其在中國近代歷史進程中的地位、價值和作用等問題,進而吸引國內外更多學者,形成近代軍事研究的新基地。同時,與文化惠民工程相適應,將現有的軍校廣場打造成軍校主題公園和群眾文化活動廣場,將保定傳統的忠武之風引導為齊國愛家的公眾價值觀和道德風尚。而蓮池書院(一文)博物館與直隸總督署(一衙署)博物館在這些方面已經起步,河北大學、保定學院等高校業已與之簽署實習實訓和保護、研究、開發協議,一些非實體研究機構相繼建立,在書院、畫院、碑刻、園林、近代教育、文獻整理等方面,在衙署建制、職官、制度、職能、建筑、人物、發展路徑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果,并不斷拓展學術道路,拓寬產業發展平臺,“正在逐步成為新的學術研究的增長點”[5]和公眾文化價值的航向標。
其次,整合區域文化資源和產業資本,向產業化、系統化集群發展,使非遺文化資源不斷成長和增值。具體則針對一些文化產業相對落后、文化資源尚未切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等問題,推助其實現文化資本整合。如,以白洋淀區及周圍非遺傳承發展路徑為例,進行區位整體規劃,走京津冀旅游業白洋淀區域多線路一體化道路:在文化軟實力理論下,以政府干預為先導,促使企業文化率先與相應非遺保護對接,引導多種社會資本與之融合,共建不同形式的俱樂部和民間社團組織,形成企業品牌宣傳與本土文化活動互動機制,增強企業文化內涵和滲透力;既可以通過充分激發市場、企業和民間資本的活力,培育市場主體的自生能力,構筑低成本商務環境,也可以通過社會資本和民間企業資金,鼎力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市場環境,如利用民俗文化節的良好親和力和群眾基礎,在社會資本或企業積極參與的情況下,將民俗產品、土特產品展銷會與鄉間文化巡演、旅游、節慶等活動相結合,擴大文化產品與企業品牌的區位民間集群影響力和輻射力,并配合農村宣傳欄、文化墻、大眾書屋、村級廣場文化,來搶占民眾的“眼球”和業余時間,以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諭作用。由此,縣域村鎮文化名片意識也會日益增強。
最后,從公眾服務和基礎教育入手,注重區域文化資源的“生態”環境建設,走人才培養和資源開發創新一體化道路。可以現存各類檔案和文物資料為基礎,創建地方專題性分類非遺博物館;也可在保定市博物館,以及縣區如白洋淀區,以至村鎮紀念館、博物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開辟非遺展廳,依據不同特色的公眾文化資源;還可以同時與關漢卿大劇院、地方戲劇院、劇社等聯動,面對廣大學生建成德育基地、教育基地、見習實習實訓基地,開展公益性質的定期的群眾參觀和教育活動,使每一位中小學生都成為區域地方文化資源生態建設的參與者,每一位大學生都成為區域地方文化的“宣傳員”,每一位公民都成為區域文化資源的享用者和環境的營造者。同期,最好與基礎教育中的校本課程接軌,推動非遺文化教育的進一步深入和系統化。再充分調動京津冀高校云集的“知識庫”“人才庫”資源優勢,從傳承人的教育培養培訓入手,以政府政策規范和切實支持為推手,建立遺產傳承人教育培訓和評價約束機制,使傳承人下可以走進基礎教育校本課堂,上可以與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及文化產業創新過招。進而,敏銳感觸時代需求,抓住地方高校轉型契機,注重地方性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形成政府、社會、企業與高校多邊雙贏的產學研一體化模式。
三、小結
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導與定位、制度建設與監督、有效干預和對產業經濟文化的大力支持,這需要職能部門充分了解企業對待提升文化軟實力和突出區域文化特色價值的態度,掌握企業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明確政府、教育、企業、社會、公眾的不同職能特點,形成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合力,也需要區域文化的自我認知與反思,主動尋求創新和發展之路;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需要企業和社會資本的積極有效參與,從根本上形成和聚集企業與社會,以至城市與國家的長久發展機制和內在動力;根本上注重發揮基礎教育和大眾宣傳的作用和影射力,培育和鋪墊文化資源生態環境的博大根基;發掘京津冀文化資源富礦,建立企業與高校產學研一體化機制,提升保定文化吸引力和吸附力。
文化資源生態環境、生長機制與提升文化軟實力之間是互動關系,京津冀發展與保定文化軟實力提升之間協同關系,區域文化資源平衡互補和優性影響產生的是整體效應,形成的是京津冀文化聯動運行的系統化集群發展模式,因此提升保定文化軟實力,也即京津冀綜合實力的增長。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座談會 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EB/OL].新華網,2014-02-27.
[2] 邢洪儒.提高河北文化軟實力對策研究[J].河北學刊,2009,(3):228-230.
[3] 陳旭霞.京津冀都市圈文化軟實力建設思考[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5-28.
[4] 李艷慶,李艷靜,李正琪.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保定市文化軟實力提升路徑創新研究[J].保定學院學報,2014,(6):124-127.
[5] 彭艷芬.“全國衙署文化與燕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史研究動態,2012,(3):79-82.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