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竹 孟梅
摘 要:隨著我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走適度規模經營的道路是必不可少的發展階段,實現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就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土地流轉。自2006年我國第一家土地流轉合作社出現至今,不少學者對它產生的背景,意義及發展過程等方面都做了研究。在此基礎上,對學者們研究土地流轉合作社的各方面問題進行總結與概括,以期通過綜述對以后確定土地流轉合作社的研究角度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流轉合作社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4-0012-03
農業生產現代化將會是我國農業的發展趨勢。究其原因,農業是國家的國民經濟基礎和命脈,但是我國存在著人多耕地少的現狀,土地的面積不可改變并且在逐年減少,而人口卻在逐年增加。這就需要我們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用越來越少的土地養活越來越多的人。隨著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傳統的小農經濟已經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在農村,零星分散的地塊需要重新整合優化配置以提高土地的生產率。適度規模經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想要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就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土地流轉。土地流轉出現的時間較早,自我國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包產到戶后農民自發的土地流轉就開始出現。與此同時,國家鼓勵探索土地集約經營,適度規模開始嶄露頭角。2008年,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做了進一步規范。至此,土地規模經營和土地流轉有了政策規范。
一、土地流轉合作社概念界定
作為一種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流轉合作社的出現就是為了更有效地進行土地流轉從而形成規?;洜I,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近年來,許多學者都對土地流轉合作社進行了研究。季玉福(2012)曾對土地流轉合作社做出如下定義:土地流轉合作社是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的一種,是農地股份合作形式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相結合的產物。由此可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轉合作社三者之間的關系有一定的聯系性。
二、土地流轉合作社的實踐
土地流轉合作社在我國屬于初步發展階段,運轉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所以大多數學者是以個案的角度對土地流轉合作社的建立加以分析并對成功辦社的實踐進行探索和總結,以期對后來的土地流轉合作社提供一些借鑒經驗。
在土地流轉合作社出現之前,服務于土地流轉的大多數為中介組織,2006年,安徽省第一個土地流轉合作社——肥西縣三河鎮木蘭村土地流轉經營合作社的出現標志著土地流轉開辟出一條新的形式(陳進,2008)。之后,各地的土地流轉合作社紛紛嶄露頭角。王勇(2009)、張廣霞(2010)也對各省市成功舉辦土地流轉合作社進行了介紹及探索。劉濤(2010)在對田種灣村土地流轉合作社成功辦社的經驗總結成一條就是依靠村集體的力量,由于村集體的組織和引導從而化解了諸多風險。屈海燕(2011)對河南省首家土地流轉合作社的實地調研中發現,其運轉過程中出現成員認識不清、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合作社產權不明確、資金缺乏等問題。這說明,即使有村集體的力量但也需要各部門的支持配合、加強監管和建立必要的法律規范及規章制度才能增強合作社的凝聚力,保障農民的利益,消除后顧之憂。
四川土地流轉合作社的探索與實踐具有典型的借鑒與啟示。苑鵬(2009)以四川省彭州某土地流轉合作社的實踐為例,通過對該合作社成立背景和過程、內部運作以及地方政府在其中發揮作用的分析中,初步探討了在推進現代農業經營組織創新中土地流轉合作社的基本經營形式,并分析了土地流轉合作社有效發揮作用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是承包農戶有流轉土地的意愿,保障農民的利益是最為主要的。岳雪松(2009)、楊茂君(2008)都對四川省蓬溪縣的土地流轉合作社進行了研究,首先蓬溪縣土地流轉合作社的成立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劃章程及意見規范合作社的發展,切實有效地推進了全縣的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建設。蓬溪縣發展土地流轉合作社的做法不僅加快了土地流轉步伐、促進農民增收,還加速了城鄉統籌發展。由此可見,發展這種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意義重大,但合作社的規章制度的建立是不容忽視的。馮開紅(2015)通過在新疆沙灣縣的實地調研,分析了土地流轉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的意義。結果發現,10家合作社均建章立制、依法登記注冊,但一些制度只是虛殼尚未落實,尤其在財務、監督、培訓、利益分配制度方面仍不健全,并對此提出政策性建議。
樓棟(2013)探討了土地流轉合作社的產生、運作以及土地流轉合作社的優勢和挑戰,認為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是農產品價值鏈升級和土地單家獨戶經營收益下降背景下小農的理性選擇;社會各種力量的組織在土地流轉合作社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忽視政府對土地流轉合作社引導,兩者應該互相作用;土地流轉合作社可以在尊重社員意愿的基礎上進行經營機制創新,并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馬江波(2013)指出,土地流轉合作的出現,還促進了昭通蘋果業產供銷一體化的發展,提高土地利用規模,實現規?;a業化經營發展,提升果農的經濟效益。
三、土地流轉合作社的探索
在對土地流轉合作社的研究中,一方面是對已有的合作社進行實踐研究探討,另一方面是對土地流轉合作社的一種思考與探索。林軍(2010)通過對土地流轉合作社的發展背景和政策依據及合作社的發展現狀的分析,指出合作社發展存在勞動力吸納不足、農作物生產周期長風險大、合作社資金不足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并探討了土地流轉合作社的發展方向應該市場化、能夠匯聚和整合資源、成為農業服務體系的載體。栗賀鵬(2013)認為,發展土地流轉合作社的意義在于實現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生產方式轉變、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在合作社發展陷入困境時應整合資源、完善機制、加大扶持、總結經驗,穩定適度地推進合作社健康發展??讉ゾ辏?013)指出,土地流轉合作社是土地流轉的一種有效形式,它所產生的正效應遠遠大于負效應,它實現了土地與農民的聯合,不僅促進了農民增收還帶動了地區經濟增長,解放部分的勞動力,還拓寬了農民的就業渠道。但是它所存在的負效應也是今后合作社發展必須正視的問題。
吳楨(2010)對土地流轉合作社的探索,主要是從經濟意義及合作社的模式、特點還有土地流轉合作社的功能定位。她認為,土地流轉合作社的發展原則應該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要素,農民自愿流轉,要把農業生產和農村基礎設施、公共事業發展相結合進行制度創新。季玉福(2012)認為,土地流轉是我國農業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又一次土地革命,也是我國農業實現現代化的組織基礎,是我國各類資本特別是民營資本投資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梢哉f,走土地流轉合作社的道路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四、土地流轉合作社的主體
李忠旭(2014)運用二元Logistics回歸模型對遼寧省農戶參與土地流轉合作社的意愿及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農戶對合作社的認知程度、土地流轉面積、土地流轉價格及方式對農戶參與土地流轉合作社具有顯著影響。張侃(2010)在對四川省遂寧市土地流轉合作社的研究中發現,部分農民的基本生活長遠利益、民主權利得不到保障,農民收入增加的結構也不合理。并提出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推動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加強立法宣傳,保障農民切身利益等建議措施。王勇(2010)認為,土地流轉合作社的成立有助于發展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產業集聚、生產效率的提高,還有助于優化農業生產關系,穩定政府與農民之間的關系。應始終把廣大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
許多學者在研究土地流轉合作社時提出,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劉君(2015)從發展合作社必不可少的資金方面,對土地流轉合作社繼續發展壯大提出建議。文中指出,當前的土地流轉合作社數量急劇增加,而在發展前期資金較為充裕。隨著規模擴大到發展中期,因為其投資回報周期長、擔負自然災害和市場的風險等缺點,融資規模有限且融資環境不成熟,導致發展停滯不前陷入困境。在對國外的合作社金融支持的對比與了解的基礎上,提出我國土地流轉合作社應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開展合作融資、創新融資方式。
李容容(2014)從土地流轉合作中的委托代理關系角度出發,指出隨著土地資源的稀缺,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備受關注,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作為一種新的組織形式不斷興起。研究表明,土地流轉合作社委托代理關系具有信息不對稱,契約不完全;合作社經營管理者肩負多重委托,主導作用明顯;具有多重互惠性,弱勢方利益容易受損等特點。并構建了土地流轉合作社的雙重委托代理理論模型,根據模型分析了土地流轉合作社委托代理關系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制度建設、加強監督機制、完善激勵機制、保障農民利益等建議。
五、研究述評
縱觀對土地流轉合作社的研究發現,大部分的文獻集中在流轉合作社的實踐、合作社成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建議上??赡芡恋亓鬓D合作社出現的時間不長,大部分還在探索階段,多角度各方面的文獻還較少。
從個案研究的角度來看,對于大部分土地流轉合作社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社員對合作社認識不足、合作社組織發展不完全、產權不明確、流動資金短缺等。對這些問題的對策建議有:政府各部門扶持幫助、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土地流轉中介組織、建章立制規范操作加強管理。從現有文獻的問題和建議這一角度來說,已經呈現出全面總結覆蓋的程度,總結出來的實踐經驗已經很充足了,想要再有創新很困難。所以,對土地流轉合作社的研究就要從其他角度進行,比如土地流轉的主體或者土地流轉合作社的制度、資金、運行模式、運行效率等。這些角度在現有的文獻中還是很少的。
參考文獻:
[1] 張曙光.土地流轉與農業現代化[J].管理世界,2010,(7):66-69.
[2] 季玉福.土地流轉合作社——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路徑[J].農村經濟,2012,(9):127-129.
[3] 陳進,彭學平,馬燕.興辦土地流轉合作社做法好——安徽省肥西縣木蘭村土地流轉經營合作社調查[J].農村經營管理,2008,
(7):27.
[4] 王勇.讓土地流轉不再成為“新圈地運動”的假面具——記兩家土地流轉合作社[J].農村經營管理,中國農民合作社,2009,(9):
56-57.
[5] 張廣霞.山東省寧陽縣發展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的調查[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0,(5):23.
[6] 劉濤.村集體促成土地流轉合作社[J].農家顧問,2010,(9):4-6.
[7] 屈海燕,張心遠,趙明惠.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運轉問題研究——對河南省封丘縣應舉鎮馬房村的調查[J].商業文化,2011,(6):351.
[8] 苑鵬,杜吟棠,吳海麗.土地流轉合作社與現代農業經營組織——皇城農業資源經營專業合作社的實踐[J].農村經濟,2009,
(10):3-5.
[9] 岳雪松,李曉燕.發展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的探索與實踐——以四川省蓬溪縣為例[J].農村經濟,2009,(1):24-26.
[10] 楊茂君.蓬溪縣發展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的調查與思考[J].湖湘三農論壇,2008,(1):463-466.
[11] 馮開紅,黃澤穎.土地流轉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的困境與對策——以新疆沙灣縣10家合作社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5,(5):
448-450.
[12] 樓棟,孫曉明,孔祥智.土地流轉合作社發展探析——河北省三家土地流轉合作社調查報告[J].農村經濟,2013,(4):7-11.
[13] 馬江波,王瓊.建立土地流轉合作社 促進昭通蘋果產業發展[J].產業論壇,2013,(5):12-13.
[14] 林軍,岳世忠.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發展問題研究[J].商業時代,2009,(29):19-20.
[15] 栗賀鵬.發展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的實踐與思考[J].品牌,2013,(9):72.
[16] 孔偉娟,李忠旭.土地流轉合作社發展的實踐與理論思考[J].農業經濟,2013,(12):32-33.
[17] 吳楨.土地流轉合作社若干問題研究[J].農業科學研究,2010,(12):96-100.
[18] 李忠旭,沈麗瑩.農戶參與土地流轉合作社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遼寧省農戶的調查[J].調研世界,2014,(11):29-32.
[19] 張侃,汪永忠.土地流轉合作社發展中農民利益保障問題的探討[J].企業導報,2010,(1):78-79.
[20] 王勇.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的功能與行為取向分析[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0,(5):22-23.
[21] 劉君.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的金融支持研究[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3):49-51.
[22] 李容容,梅淑元.土地流轉合作社委托代理關系研究[J].新疆農墾經濟,2014,(9):25-31.
Review on Land Circulation Cooperative Literature
WU Jia-zhu,MENG Mei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mqi 830052,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Following the path of moderate scale management is an essential stage of development.To realize the moderate scale management of land is to circulate a certain degree of land.Since 2006,when the first land circulation cooperatives took palce in our country,Many scholars have researched the background of its significance,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On the basis of cooperative scholars study land circulation problems has carried on the summary and generalization,in order to through the review,the research of land circulation after the cooperative Angle has a certain guiding role.
Key words:land circulation;moderate scale management;land circulation cooperative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