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俊嵩
摘 要:實行會計集中核算是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的一項重要舉措,其有助于加強會計監督、規范會計基礎工作,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針對會計核算中心在實際運行中發現的核算單位主體性減弱的問題,結合江蘇省海門市實行會計集中核算的實際,提出要加強核算單位在經費支出過程中、部門預算工作中、固定資產管理中以及部門審計中的主體性。
關鍵詞:會計核算中心;主體;集中核算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4-0106-02
會計集中核算制是指省、市、縣(區)財政部門成立會計核算中心,在核算單位資金的所有權、使用權和審批權不變的前提下,取消單位會計機構,各單位設置一名結報員,通過委托會計代理記賬,對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集中辦理會計核算并進行相應的財務監督,融會計核算、監督、服務于一體的新型會計管理模式。
以海門市為例,2010年海門市對市行政中心50余家單位實行會計集中核算,成立了“海門市市級機關財務服務中心”。其主要職責是為各核算單位統一發放工資,統一會計核算,統一編制部門預決算,統一會計檔案管理,不僅為核算單位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務,也規范了各單位的會計基礎工作和核算管理,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并且有效地配合了財政各業務科室的工作。然而,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也出現了核算單位自身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減弱等情況。例如,一些核算單位認為集中核算后,財務核算工作已全部移交核算中心,單位不設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凡是財務管理方面出了問題都由核算中心負責;也有些單位認為集中核算后財務方面反正有核算中心把關,內部控制制度不再那么重要了,而忽視了對專項資金和固定資產等的管理。
從法理上看,據《新會計法》要求,會計集中核算后,會計主體及責任仍然是納入集中核算的各單位,而不是會計核算中心。因為,實行集中核算后經濟活動的主體、權利沒有變,經濟業務活動及財務收支活動都由單位自行決定,會計核算中心不能干預單位正常的活動。核算中心監督的重點是審核原始單據是否合法,內容是否符合國家財經制度的規定,然后對憑證進行準確分類、正確記錄、及時結賬、生成報表,及時向單位提供信息,做好會計檔案管理等。至于單位經濟活動是否合法、經濟活動憑證的實際內容是否真實,會計核算中心無法監督和管理,必須由單位負責。
鑒于在日常工作中發現的核算單位主體意識減弱的問題,筆者認為,加強核算單位在會計集中核算條件下的主體意識應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核算單位在經費支出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在會計核算中心運行過程中,與核算中心聯系最密切的是單位報賬會計,作為會計信息的傳遞人員,其所傳送信息的有效性、可靠性直接關系核算中心會計信息的正確性,報賬會計結報工作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核算中心會計工作的質量。從某種意義上講,報賬會計已成為會計核算中心的“第一線”工作人員,所以,報賬會計結報工作的規范化就顯得特別重要。
比如,在辦理費用報銷時,每一筆費用的經濟實質都由核算單位掌握,該筆費用列何會計科目,用何預算指標,都需要報賬會計提出,核算中心無法決定,這就需要報賬會計參與到整個財務收支的活動中去,掌握資金的來龍去脈,否則很容易導致提供錯誤的會計信息,甚至影響專項資金的專款專用。
再如,結報員在整理原始憑證時,就應能準確區別每一筆費用所用經濟科目,將原始憑證按照不同的經濟科目進行分類。這就需要結報員掌握每筆支出的實質,比如在出差過程中產生的招待費用,是列差旅費還是招待費的問題,有些結報員往往混淆不清,這就需要了解政府收支分類科目,通過參閱收支分類科目中的支出經濟分類科目,很明顯可以找到答案,屬于出差人員正常的伙食費用可以列差旅費,而出差過程中招待上級單位的餐費應列招待費,不能按差旅費報銷,填列差旅費報銷單。
2014年,海門市紀委、監察局聯合財政局開發建設了“海門市三公經費科學化管理系統”(以下簡稱“三公系統”),要求各預算單位將公務接待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因公出國(境)經費等“三公”消費以及差旅費、會議費、培訓費統一納入該系統,實行全程電子監察。該系統要求各預算單位凡涉及到上述經費開支,一律先進行網絡申報,然后待主要領導審批通過后進行消費,并在規定時間內到會計核算中心報銷,同時紀委、監察局還將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核查”三公系統”中各科目金額是否和賬面金額相一致,這就對預算單位提出了新的要求,結報員必須在“三公系統”中申報經費支出申請的時候就將經濟科目準確錄入,把好賬務核算的第一道關,確保不用錯經濟科目,以免出現“返工”,甚至影響賬務核算的真實性。
二、加強核算單位在部門預算編制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會計集中核算后,由會計核算中心統一發放工資,各單位的基礎信息全部掌握在會計核算中心,這就需要會計核算中心統一為核算單位編制部門預算。會計核算中心的財務人員的專業性決定了其能夠確保定額支出編制的準確性,然而核算單位的經常性項目支出及資本性項目支出計劃必須由核算單位提出,會計核算中心無法掌握,這就需要相關結報員能夠向核算中心提供完整、準確的支出計劃及相關依據,一起參與到部門預算的編制工作中來,這一過程中結報員作為單位和財政部門的橋梁,應當能很好地掌握單位下年度的工作重點和任務,認真地征求單位領導及各科室負責人對下年度支出安排的意見,確保沒有遺漏。
三、加強核算單位在固定資產管理中的作用
海門市對市級機關實施財務集中核算后,市級機關財務服務中心對核算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監督作用,包括督促核算單位及時將采購的固定資產錄入固定資產管理系統,以及定期核對賬務系統和固定資產系統的一致性。但是會計核算中心只是對核算單位提供的會計資料進行審核記賬,不具體占有、使用核算單位的固定資產,因而不可能對固定資產進行直接管理,如果相關核算單位不重視對固定資產的日常管理,沒有嚴格的管理約束機制和監督機制,就極容易造成賬和物相互脫節的情況。如個別單位對上級部門撥入的,接受捐贈的固定資產,不愿履行相應的資產調撥手續,或者有些根本不知道接受捐贈固定資產也應納入賬務核算,沒有及時給中心提供合理的記賬憑證,核算中心不能入賬,極容易造成賬實不符,甚至國有資產流失。有的資產早已出售、調撥、報廢,但由于部分單位對于固定資產管理意識不強,不及時到財政局國資部門申請進行報廢處理或辦理國有資產調撥程序,或者即使到財政局國資部門辦理了報廢處理及調撥手續的也未把相關手續拿到核算中心及時入賬,還有的不及時盤點,形成有賬無物。
因此,要加強各單位對國有資產管理的意識和專業化水平,該入賬的及時入賬,該報廢的及時報廢,確保賬實相符。
四、加強核算單位在審計過程中的責任意識
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制度后,部門、單位的賬目和其他會計資料全部移交到了會計核算中心,會計核算工作由會計核算中心負責。于是會有少數部門和個人在思想上產生了審計對象——會計核算中心論,認為審計就是審會計核算中心,出了差錯反正也是“各打五十大板”,自身責任意識減弱。實際上,目前實行的會計集中核算只是在單位財務審批權,資金所有權和資金使用權“三權”不變的前提下的會計核算形式上的集中,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責任主體仍然沒有發生變化,財務管理職能也仍然在原單位,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被審計單位財政,財務收支活動屬性。也就是說,行政事業審計對象沒有改變。對此核算單位應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加強在日常財務收支活動中的責任感。
總之,實行會計集中核算,通過參與對會計事項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較好地預防了各種違法違紀行為的產生,強化了對核算單位的財務指導,為建立公開、高效、廉潔、務實的財務管理機制積累了寶貴經驗。盡管在實踐中會計集中核算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完善,但我們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流于形式,應實事求是、總結經驗、不斷完善,促使其健康發展。時代在前進,實踐在發展,會計集中核算工作也應與時俱進,努力為財政管理制度改革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