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影
摘 要:福建土樓營造技藝屬于傳統手工藝技藝,是在2006年第一批列入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土樓建筑是人文內涵豐富、造型功能獨特的傳統生土建筑,作為中國傳統建筑的瑰寶,其在環境保護、與自然和諧共處方面做得非常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對其旅游潛力的發掘,導致其在維修和保護方面面臨著相當大的困境。為此,分析其營造技藝,以現代建筑設計的理論為基礎分析土建筑的夯土建筑營造技藝,以期為客家土樓的復原、改良、保護的相關工作提供幫助。
關鍵詞:福建土樓;夯土營造技藝;傳承與保護
中圖分類號:F590.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4-0171-02
土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建筑材料,早在石器時代的人們就掌握了基本的生土建筑的營造技術,根據考古發現距今六千年前的半坡遺址中就有大量的以生土為材料的建筑。生土建筑由于材料來源較為便捷而且穩定性良好,直到現在仍然運用廣泛。本文要討論的福建土樓就是典型的夯土建筑,那個時候客家的先民為了躲避戰亂居家南遷,并在當地就地取材建立起了自己的家,這就是福建土樓發展的基本歷史成因。福建土樓的營造技藝在明清時期到了發展的巔峰,其主要的建筑特點是墻體稱重量大、工期長,相對于水、竹、石頭等建筑材料其土墻材料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一、福建土樓夯土營造技藝綜述
一個地區建筑文化的形成是地方歷史文化的沉淀和自然地理環境相互影響、作用的結果。從建筑技藝上講,傳統的土樓構筑技術主要是靠夯土版筑,即通過夯杵等工具將黃土進行夯實并且干燥后來構筑墻體。福建土樓的土樓外墻使用的土配方非常的復雜考究,不僅是建筑材料,其營造技術還特別注意夯筑的工序,除非土質非常好或者天氣好,否則夯筑的過程必須堅持一天只行墻一周的原則,等到夯好的土樓質量達標才能進行第二圈的夯筑,每一圈行墻之間的連接處要一定要保證密閉性,必須使用泥刀、竹片進行修正。
從文化意義上講,土樓圍屋建筑的向心性、對稱性特點及聚族而居的特征,可謂是儒家文化和宗族精神的縮影。所以說,土樓營造技藝的建造與延續,不單單是出于生存、防御的需要,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對理想精神家園的追求與渴望。錢程、尹培如(2014)提出,夯土技術在新時代發展過程中創新的思維和方向。根據保護的不同等級的要求,在原始復原、改良維護、保護探索三個層面進行研究。劉托(2012)指出,隨著全球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提速,我國文化遺產的存續受到猛烈沖擊,包括營造技藝在內的一些依靠言傳身教進行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迅速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傳統建筑營造技藝面臨現代建筑思想和建造方式的巨大沖擊而目益萎縮,已至瀕臨失傳的境地,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刻不容緩。
二、福建土樓營造技藝保護現狀
(一)保護現狀
據一些建筑土樓的老師傅介紹:土樓的選址有以下幾個主要的參照標準:一是要選擇向陽避風,靠近水路地方,從而有利于生活、生產和出行。二是要按照“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傳統風水文化,實際來看就是左側有流水,右邊有山坡,前方有開闊,后方堅實的外部環境,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地勢不但能避開凜冽的北風,同時能獲得最佳的光照、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以及開闊的視野。三是要根據山勢的高低、坡度的緩急來選擇樓址,使土樓與山體,山勢相呼應,配比適當,和諧統一。
歷史的經驗證明,做好土樓的保護規劃,最為根本的一條就是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留住原住民。只有留住原住民,方能保護好土樓,保護好土樓的歷史文化。此外,在原有研究的基礎上,深入開展土樓的文化研究、強化對土樓和土樓群周邊的環境保護,確定土樓保護的有效技術措施,做到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制定激發土樓原住民保護熱情和資金投入的政策措施,編制土樓保護與新區建設的規劃設計等。
(二)相關影響因素
福建土樓申遺成功,更引起國內外眾多游客的興趣,土樓的旅游觀光熱潮正在興起。按照《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有關規定,珍貴的文化遺產有著向公眾進行展示的要求。因此,利用土樓開發旅游產業,也就成為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土樓保護的有效途徑。
1.地理因素。福建屬多雨、潮濕、溫熱地區且多白蟻,土木結構的建筑由于缺乏妥善維修保護,會出現老化、腐爛,如何采取措施進行有效維護已迫在眉睫。土樓沒有垂直的排水系統,只在一層地面有排水溝槽,衛生、洗澡和廁所的問題無法解決。許多原汁原味的土樓客棧因為這個問題而失去了接待游客的競爭力。
2.旅游業發展因素。土樓旅游雖然吸引游客,由于景區交通及服務等問題,令人遺憾的是,眾多旅游者來去匆匆,尚未能做到留住來客和招攬回頭客,因此也就尚未能發揮土樓應有的作用。為此,在土樓的旅游產業開發中,為避免粗放型的無序發展和超容量開發,應根據土樓保護優先的原則,做好開發富有創意性土樓文化特色的旅游產業規劃。
三、基于保護原則的福建土樓營造技術思考
(一)原始原貌恢復
我們上文探索了福建土樓詳細的營造技藝,在核心保護區要完全地按照傳統的方式對進行修舊如舊,嚴格地逐一進行標記。邀請當地善于傳統建筑的工匠參與到文物保護當中,對土樓的修復盡量使用傳統技藝。
(二)改良研究傳統的工藝
要求對原有的土墻進行保護,對于風化現象較為嚴重的墻體要根據傳統的方式進行修補。在緩沖地帶的維護中沒有必要嚴格的按照傳統的營造技藝,可以對傳統的營造技藝進行一定的改良,主要的目的是真實地還原建筑的風貌。主要的改良方向有以下幾點:強化墻體的耐久性;適當使用現代機械,減少人力投入;適當增加土墻的滲水性避免脫落;在墻體外側增加一定的色彩和質感變化,保持藝術性的前提下做到美觀。
(三)保護性探索和研究
周邊的環境協調區可以基于保護性原則進行適當的研究和改造,一般有兩種思路:第一種是不改變土質的原料,也就是說,在原材料不斷的情況下對其加工的過程進行探索和創新,例如利用泥土裝袋化、統一配料、標準施工等多種方法提高土質的加工過程,將傳統的土材料的加工變成現代化的加工運作方式,并且嚴格控制泥土生產的溫度、濕度等條件,運用統一裝配的方法來建造生土建筑,極大地提高了土墻建筑的效率。第二種思路是保持其外形的情況下,對泥土生產的過程進行改良。這個形是保持其風貌的關鍵所在,由于周邊的環境協調區的保護原則沒有那么嚴格,因此在保證其原始風貌的前提下對內部的材料和結構進行大膽的創新??紤]到保護區是不允許出現于原始建筑風格相差很大的建筑的,而且為了旅游以及文物展示的需要,必須要在其原始的外觀下對建筑的內部進行創新。
華僑大學的研究生團隊對福建省土樓建筑區中周邊環境保護區新建建筑進行了研究,經過試驗和調查發現這些可以量化生產的面磚能夠在非常好地還原原始風貌的情況下保持建筑的堅固性和耐用性,而且其表面的土質紋理也非常的逼真,并且這種技術也在后來經過了加工和改良,這種探索的成果也逐漸轉化成了實際的工程應用,將普通居民建筑或者店鋪建筑的外部做成了非常好的土質感,并與保護區內部的土樓建筑形成視覺上的統一。
(四)傳承的載體
有調查發現,目前擁有土樓營造技藝的能工巧匠屈指可數。土樓維修之以所工匠難尋,一是因為會修土樓的人少之又少;二是因為這個維修活危險系數大;三是因為報酬低。目前懂得土樓營造技藝,掌握了核心技術的人數少且年齡又大,最小的都已近60歲。老師傅曾帶過的幾十個年輕徒弟這幾年也都轉了行。如果個人無法承接工程,土樓營造技藝也就沒了傳承的載體。這些“祖先留下的珍貴財富”雖然歷經百年風雨屹立不倒,但是如果沒有日常維護保養,也易損易壞,這就需要培養一批能工巧匠去維護它、修繕它。所以,還需要政府或企業牽頭,集中老匠人,成立項目部。只要有工程,土樓營造技藝也就有了傳承的載體,那么,無論是師傅還是徒弟,參與土樓維修也就有了報酬,這才有可持續發展性。古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中存在著各種障礙,通過建設實訓基地、開展技能鑒定、培訓和專業建設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也是古建筑營造技藝的保護方法,立法保護、書面傳承將是更進一步的探索。
四、結語
2015的第十個文化遺產日,主題是“保護成果 全民共享”,旨在宣傳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就,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民生的實踐,提高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福建客家土樓建筑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不僅如此,其營造技術也體現著當地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我國傳統建筑的典型代表,土樓建筑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集合居住、方位、生產生活等各種需要為一體,其營造技藝的繼承和發揚工作非常的重要。本文詳細地分析了傳統的福建土樓營造工藝,并且以保護性為原則分析了營造技術的傳承和改良思考,對此類傳統建筑的保護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 張.土樓建筑與文化[J].中外建筑,2006,(6).
[2] 李俊杰.永定土樓世遺地景觀中客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3] 劉托.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整體保護[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2,(4).
[4] 韓潔.談建筑遺產保護與開發中的環境價值認知——以“福建南靖土樓”為例[J].中外建筑,2008,(5).
[5] 孫大章.中國民居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6] 盧麗華.永定客家土圓樓“和諧”美學特征研究[D].成都: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7] 嚴富青.陜南地區生土建筑營造技術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8] 林俊龍.福建土樓整體夯土結構軸壓承載力的試驗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