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燕
摘 要:市場是信息的匯聚點,其通過價格引導著參與者的行為和決策。新生代員工作為網絡社會的主力軍,其態度和行為均會對網絡輿情產生顯著影響。在對市場網絡輿情的特點及新生代網絡決策模式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監管主體不明確、監管機制不完善、手段和技術落后三個方面總結當前我國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并從政府管理中對市場網絡輿情重視不夠、新生代自身價值觀和心理不穩定、市場網絡輿情監控體系與現實脫節三個方面對以上問題的成因進行剖析,最后提出行為心理把握、社會教育和監管制度建設三個方面的疏導建議。
關鍵詞:市場交易;網絡輿情;心理基礎;疏導對策
中圖分類號:F713.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4-0177-02
引言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網絡的逐漸普及,網絡環境及網絡主體的行為模式對新生代這一網絡核心群體產生了重要影響,網絡社會的匿名性和信息暢通性兩個特征為市場網絡輿情的產生提供了通道和便利條件。新生代作為價值觀和人生觀逐漸形成過程中的群體,很容易受到現實世界的一些觀點和意見的影響,在網絡的迅速傳播下,容易形成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行為模式,對新生代員工的行為和心理都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同時給管理部門也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課題。新生代尤其是在校大學生所處環境較為封閉,與現實世界接觸較少,造成了新生代集體行動模式容易受網絡事件的影響,一些情感和社會焦點問題都可能誘發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從而對其行為模式和價值觀的形成造成正面或負面影響。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受制于自身思想活動的多樣性以及價值觀的不穩定,同時受到市場網絡輿情特點的影響。新生代網絡行為模式和網絡輿情主要體現了誘因多元化、內容復雜化和傳播方式多渠道等特點,新生代作為網絡虛擬世界的最活躍分子,其個性化特征更加明顯,其行為和思想更加敏感,情緒更容易因外界事件影響而產生波動,各種現實熱點問題都可能誘發新生代網絡輿情,加上就業難、家庭生活困難、心理壓力較大等問題都可能導致市場網絡輿情成為新生代發泄情緒的一種渠道,這種發泄行為又因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如BBS、微信、QQ、博客、貼吧等,造成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影響更加嚴重。
一、市場網絡輿情存在的問題
(一)市場網絡輿情監管主體不明確
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在新生代中的普及,使新生代網絡輿情監督逐漸成為新生代尤其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內容,但是大部分高校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大學生網絡輿情監控體系。目前,新生代網絡輿情監督的部門主要是各高校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員以及政治課教研室。除此之外,還有高校各個院系的輔導員以及學生會干部,加上大學生自身的修養和約束。這些不同的監管主體之間存在著職能劃分不清、多頭管理的情況,并且未能形成一個統一的管理體制。
(二)市場網絡輿情監管機制不完善
教育管理部門和各個高校對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問題均建立了各自的管理機制,但由于市場網絡輿情監管部門職責劃分不清,加上利益問題,導致了高校在進行網絡輿情監督中不愿投入人財物等資源,從而出現了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監管過程中機制不夠完善,僅僅停留在網絡輿情的事后治理,很少進行預警機制設計和輿情提前防范。這就使各部門之間喪失了網絡輿情監管的主動權,加上各管理部門之間缺乏協調機制,更進一步造成了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監管體制形同虛設,僅僅是事后補救。
(三)市場網絡輿情監管的手段和技術落后
傳統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還停留在培養德才兼備人才方面,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技術難以跟上新生代思想變化,網絡輿情的產生更是對監管手段和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手段主要有兩種,一是一對一和面對面的政治教育,二是群體性的思想動態把握和輿論傾向引導,這兩種手段在網絡時代都喪失了適應性。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的動態性和復雜性,加上網絡匿名狂歡等特性,導致了傳統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監控手段和技術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從最近幾年的網絡輿情事件可以看出,傳統監控手段和技術在遇到緊急網絡輿情時,就顯得遲鈍無效。在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的產生初期未能通過先進手段進行甄別和介入,等到輿情發展到一定地步再進行監控和疏導,就已經造成了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市場網絡輿情存在問題的成因
(一)管理工作中對市場網絡輿情重視不夠
教育管理部門對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還停留在傳統說服教育,從個體角度對新生代進行監管,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新生代的思想和價值觀受到網絡影響的程度越來越大,教育引導和現實的差別導致了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管理中存在各種問題。管理部門對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監控的不夠重視是導致網絡輿情問題的首要原因。教育管理部門在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管理中缺乏有效的引導機制導致新生代意見發表渠道的不暢通,甚至對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視而不見、放任自流,加上移動互聯網的瞬間通達性,從而很容易在新生代之間形成負面輿情,影響新生代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以及積極學習氛圍的塑造,出現新生代的過激言行和負面行為,不僅對教育管理造成障礙,也對新生代適應社會造成了負面影響。
(二)市場網絡輿情主體自身價值觀和心理不穩定
大學生活是大學生步入社會之前的半社會化過程,作為新生代的大學生群體是價值觀和自我認同最不穩定的一個群體,其價值觀處于逐步形成的過程之中。新生代的心理和行為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響和引導。因此,這種不穩定的價值觀和心理行為更加劇了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的影響程度以及造成負面網絡輿情的可能性。在新生代獲得了豐富的知識之后,自身主體意識逐漸增強,新生代就需要自我表達和輸出渠道,實現自我的獨立人格,尤其是一些新生代意見領袖。
(三)網絡輿情監控體系與現實脫節
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的內容多元化和復雜化以及傳播方式的瞬間通達性對市場網絡輿情監控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現實中市場網絡輿情監控體系的遲鈍和不完善導致了其與現實的脫節,從而造成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負面影響以及各類問題的產生。首先是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監控中的引導隊伍不夠健全,現實的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管理還處于思想政治教育階段,而互聯網技術很少介入,這就導致了網絡輿情管理往往處于被動狀態。其次是高校網絡輿情監控體系還局限在互聯網基礎之上,而對移動互聯網和自媒體關注較少,這就導致監控往往很難落地,無法實現全面監控。最后,市場網絡輿情監控中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各監控部門之間又缺乏協調性,從而導致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監控中的各類問題的產生。
三、市場網絡輿情的疏導對策
(一)市場網絡輿情疏導中的行為心理把握
在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疏導中,首先要把握其網絡行為的心理基礎,這才是有效市場網絡輿情疏導的前提。新生代市場網絡行為是為了獲取知識和認可,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形成了一套共同遵守的規范,這些規范引導著新生代的網絡行為。新生代的網絡行為基礎主要表現為滿足自身探求外部世界的需求、滿足自己宣泄情緒的需求、滿足自己情感的需求以及滿足自己追求娛樂和時尚的需求。因此,在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疏導中,首先要通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讓新生代樹立正確科學的網絡認知,正確利用互聯網,吸收積極因素,屏蔽各類負面影響。其次是分析新生代迷戀網絡的動因,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進行總結,為新生代樹立正確的上網態度和行為做出指導。最后是培養新生代健康和成熟的網絡輿情防范機制,通過豐富學習生活,培養新生代積極的興趣和個人適應能力,通過合理方式實現情緒宣泄和面對挫折,轉移消極情緒,從而實現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的有效疏導。
(二)市場網絡輿情疏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結合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實現有效疏導效應。首先是管理部門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握市場網絡輿情的特點、趨勢和規律,利用傳統思想政治手段和理論,因勢利導,化解情緒,從而使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中的負面影響得到有效疏導。其次是主動占領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建立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網站來對新生代市場網絡行為和網絡輿情進行引導,積極主動地占領網絡宣傳的陣地,把握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的動向和導向。最后是加強新生代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網絡管理的技能和素養,通過培養一批了解和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人員或教師實現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的實時監控,把握網絡環境下的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特點和規律,實現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的有效疏導和監測。
(三)市場網絡輿情疏導中的管理機制建設
除了新生代自身心理因素和外部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之外,管理機制的完善也是實現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疏導的有效措施。首先,需要對當前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管理的部分分割進行整合,把黨委宣傳部門下的網絡輿情監督部門與行政管理體系下的網絡輿情監督部門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單獨機構,受黨委宣傳部門統一領導,并對該機構進行職能界定,從而在組織機構實現有效的市場網絡輿情管理。其次,建立起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預警機制,對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匯集機制、研判分析機制、預防監控機制和輿情干預機制以及輿情追蹤反饋機制進行全方面的構建,借助于網絡管理部門實現多功能聯動進行有效的市場網絡輿情監測和疏導。最后,建立立體性的市場輿情監測網絡,實現新生代市場網絡輿情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以及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現實世界的全方位監控,并及時采取有效的疏導對策。
參考文獻:
[1] 陳姣娥.基于扎根理論的網民公共政策態度形成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0,(3):89-96.
[2] 楊文嬌.大學生網絡成癮類型及其人格特征的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39-42.
[3] 譚麗華,李林紅,董毅明.互聯網上涌現的群體智能及其對政府決策的影響[J].公共管理學報,2009,(4):89-97.
[4] 李秀敏.大學生上網行為與人格特質相關性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1):34-37.
[5] 曾潤喜.網絡輿情突發事件預警指標體系構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3):77-80.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