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燕 張俊
摘 要:我國2012年的《刑事訴訟法》明確了辯護律師在偵查階段的辯護人地位,并完善了其會見、通信、閱卷和調(diào)查取證權等相關規(guī)定,但在刑事訴訟制度設計方面就辯護律師履行辯護職責有效性問題而言仍有很大拓展空間,有必要通過法律解釋和法律修正案等方式來確立我國辯護律師秘密信息交流權的本土標準,以強化辯方內(nèi)部的信賴關系,減輕律師刑事辯護實踐中的偽證風險。在辯方關系內(nèi)部,規(guī)定雙向的保密義務以確保證據(jù)核實之能動性,實現(xiàn)辯護律師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間有效信息傳遞和基于理解意義上的溝通與互動。在控辯雙方外部關系上應強調(diào)控方向辯方充分、必要、及時地進行信息披露,使案件信息在控辯雙方分布相對均勢,以實現(xiàn)控辯平衡。
關 鍵 詞:辯護律師;信息披露;秘密交流權;有效辯護
中圖分類號:D91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6)04-0061-14
收稿日期:2016-01-05
作者簡介:汪海燕(1974—),男,安徽安慶人,法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國家“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訴訟法學、司法制度;張俊(1991—)男,湖北巴東人,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學。
基金項目:本文受最高人民檢察院重點項目“《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試行)》修改研究”資助,項目編號:GJ2014B01;受最高人民檢察院重點項目“新刑事訴訟法視野下偵查階段辯護律師權利保障問題研究”資助,項目編號:GLS2013C82;系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課題“刑事訴訟法解釋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2SFB3017;受中國政法大學刑事訴訟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經(jīng)費資助。
2012年的《刑事訴訟法》(以下稱《刑訴法》)對辯護律師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以下統(tǒng)稱被追訴人)等有關規(guī)定進行了完善。通過明確會見的具體程序要件,確保了辯護律師及時會見被追訴人;通過保障辯護律師的閱卷權、申請調(diào)取證據(jù)權以及明確辯護律師自行收集調(diào)取證據(jù)的條件,擴大了辯護律師獲取案件信息的范圍;通過規(guī)定辯護律師會見嫌疑人時不被監(jiān)聽,保障了辯護律師與被追訴人之間的有效交流。然而,新刑訴法在保障辯護律師會見被追訴人的同時也遺留下了許多問題。如新刑訴法規(guī)定了危害國家安全罪、恐怖活動犯罪和特別重大賄賂犯罪這三類犯罪中辯護律師同在押的被追訴人會見時的例外;辯護律師查閱、摘抄、復制案卷材料的時間點被設置在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忽視了辯護律師在偵查階段對案件信息的獲知;規(guī)定了辯護律師向偵訊機關單方面的信息披露義務,對其信息獲取權卻存在保障不足;等等。辯護律師會見問題的實質(zhì)是其與被追訴人之間秘密交流的保障,而我國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均對辯護律師秘密交流權之保障不足,甚至有的辯護律師對此問題也缺乏清醒認識。
一、問題的提出
(一)秘密交流權之內(nèi)涵分析
辯護律師秘密交流權,是指辯護律師與被追訴人之間能夠就案件信息、圍繞被追訴人刑事責任和訴訟權利等問題展開充分交流,并就有關交流事項享有豁免的一項權利。它包含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秘密交流權之“秘密”,也即作為辯護律師與被追訴人之間傳達客體之信息的秘密性和非公開性。從主觀上而言,辯護律師與被追訴人之間交流的內(nèi)容是不希望被看守所和偵訊機關等第三方所了解和知悉的;從客觀上而言,如果這些談話和交流內(nèi)容被第三方知悉將對辯護律師順利履行辯護職責構成妨害,對秘密之內(nèi)容的保護乃是基于確保辯護律師辯護策略有效執(zhí)行之考量。第二,秘密交流權之“交流”,也即在交流上辯護律師與被追訴人之間能夠基于溝通理性,理解性地進行的合作與對話。將辯護活動視為解決被追訴人刑事責任問題的一項專門活動,從而盡可能地減少辯護律師與被追訴人之間心理上的芥蒂,確保交流活動的有效性和溝通的針對性。第三,秘密交流權之“豁免”,也即辯護律師對其與被追訴人交流中所涉及有關事項在一定范圍內(nèi)享有不被追責的特權。刑事辯護活動是控辯雙方圍繞被追訴人刑事責任之解決的專門活動,控辯雙方的力量對比與博弈在訴訟活動的各個階段均有呈現(xiàn)。賦予辯護律師對其與被追訴人相關交流活動之言行在一定范圍內(nèi)的豁免也是基于控辯平衡的考慮,有利于完善辯護律師執(zhí)業(yè)過程中的風險保障,推動刑事辯護行業(yè)的發(fā)展。第四,秘密交流之“權利”,也即辯護律師對案件信息和證據(jù)充分獲取的權利。就證據(jù)的收集而言,辯護律師作為私人調(diào)查者,其能夠運用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是有限的。不同的辯護律師由于其執(zhí)業(yè)經(jīng)驗和辦案水平的差異、掌握社會資源的不同,均會對其獲取案件信息的能力產(chǎn)生層級性差異。而作為控訴方的偵訊機關則擁有強大的國家力量作為后盾,且在被追訴人處于羈押狀態(tài)之下其對案件信息的獲取具有便宜性,某種程度上甚或處于壟斷地位。從博弈論和信息經(jīng)濟學的角度,控辯雙方在信息分布和掌握上是非對稱的,其信息博弈是非均衡的。辯護律師秘密交流權的維度應涵涉對其獲取信息的保障。
(二)秘密交流權之比較法考察
辯護人與被追訴人交流案情或證據(jù)信息,從聯(lián)合國和一些國家或地區(qū)的立法例考察來看基本上是通例。聯(lián)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設定了最低限度,要求各國普遍遵循的標準包括“被指控人有相當?shù)臅r間和便利準備他的辯護”。聯(lián)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明確指出:“‘便利必須包括辯方能夠獲得文件和其他必要的證據(jù),以準備其案件的辯護。”[1]如果部分證據(jù)材料僅能由公訴人當庭提出而不為被追訴人事先知曉,這無異于是侵害了被追訴人辯護權的證據(jù)突襲,顯然違背了聯(lián)合國的相關規(guī)則。英美對抗制訴訟的特點之一就是代表國家的控訴方有義務向被指控人披露其所掌握的證據(jù),以平衡訴訟資源,實現(xiàn)“平等武裝”。[2]《美國聯(lián)邦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十六條規(guī)定證據(jù)開示的權利主體是被告人,根據(jù)被告人請求,政府應當將掌握的有關證據(jù)資料對被告人公開,并供其審查、復制或照相。由于英美刑事訴訟實行傳聞排除規(guī)則,審前證言一般不具備證據(jù)效力,故而其證據(jù)開示規(guī)則就警方庭前獲取的可能出庭的“潛在證人”之陳述及同案犯陳述,未予嚴格要求。
大陸法系各國也對嫌疑人、被告人證據(jù)知悉權予以尊重和保障。《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百七十九條至第二百八十條規(guī)定,辯護律師可以將其取得的預審案卷材料副本復制給嫌疑人、被告人,但當事人不得將此副本透露給第三人;足以證明犯罪的筆錄、書面證言和鑒定報告,其副本應無償發(fā)給每一名被告人和民事當事人;重罪被告人、民事當事人或他們的律師,均可付費取得或派人取得各項訴訟材料的副本。[3]這也即確認了辯護律師對被追訴人的信息披露特權,確保了辯護律師與被追訴人之間交流的有效性和實質(zhì)化。辯護律師可以將其獲取的所有案件信息,包括辯護律師自己收集的證據(jù)材料和通過正當途徑獲取的控方證據(jù)材料及案卷信息告知被追訴人。這一方面確保了被追訴人的知情權,有利于被追訴人及時了解被指控的罪名及證據(jù),案件目前所處的偵查階段和狀態(tài),有利于被追訴人在對比己方證據(jù)材料與偵訊機關證據(jù)材料基礎上,理性分析訴訟成本和個人刑事責任,并在辯護律師幫助下及時準備相應的訴訟策略,在認罪答辯和繼續(xù)訴訟中迅速作出選擇,以節(jié)省司法資源。另一方面也減輕了當事人的訴累。在德國,盡管僅限辯護人享有閱卷權,但是辯護人同其當事人談論卷宗內(nèi)容并不被禁止,甚至可以提供案卷材料副本。[4]德國法通過兩個方面保障了辯護律師的秘密交流權:一是保障辯護律師的閱卷權。辯護律師可以通過閱卷充分了解案件信息和控方已經(jīng)固定的證據(jù),并在分析案卷的基礎上預測控方的意圖和傾向性意見,從而盡可能地擴大辯護律師了解的案件信息范圍。二是辯護律師同被追訴人交流的范圍較寬。辯護律師可以同當事人談論案卷內(nèi)容,甚至為了確保交流有效,還允許辯護律師將案卷材料復印給被追訴人,從而防止交流內(nèi)容泛化和儀式化。通過讓被追人對案卷的了解,可以防止辯護律師單方面對信息的控制和訴訟詐欺,確保了辯護律師對當事人的勤勉和謹慎義務,也使得辯護律師與被追訴人之間的交流落到實處,這也為當事人監(jiān)督律師辯護效果提供了保證。在俄羅斯、意大利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犯罪嫌疑人自己本人就享有閱卷權。[5]比如,《俄羅斯聯(lián)邦刑事訴訟法典》第二百一十七條規(guī)定:偵查終結后,偵查人員應將裝訂成冊并編注頁碼的刑事案件材料交給刑事被告人,物證也應一并提交;根據(jù)刑事被告人的請求還要提交照片、錄音和錄像資料、電影膠片以及其他偵查行為筆錄的附件。刑事被告人有權重復翻閱任何一卷、摘抄任何材料的任何部分、復制文件,包括使用技術手段制作復印件。[6]在我國臺灣地區(qū),辯護人將閱卷所得的卷證復印件交付被告,原則上并不違法。[7]如其在2007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中增加的第三十三條第二項規(guī)定:“無辯護人之被告于審判中得預納費用請求付與卷內(nèi)筆錄之復印件。”這也即確認了被告人對各種筆錄包括人證筆錄的閱卷權(但筆錄外的文書等證物除外,且可因妨礙他案偵查等合理緣由而予以限制)。[8]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立法均規(guī)定了辯護律師和被追訴人的“雙軌制閱卷權”。辯護律師的閱卷可以更好地歸納案件事實和法律爭點,從法律專業(yè)角度去為被追訴人提供專業(yè)分析和判斷。被追訴人自己閱卷則有利于保證被追訴人基于個人理性的價值判斷和程序選擇權,在一個向度內(nèi)也是對被追訴人訴訟主體身份之確認。這一制度設計有利于被追訴人和辯護律師之間在信息交流上的平等,強化了當事人的訴訟角色和參與意識。
然而,在辯護律師與被追訴人之間信息傳遞問題上也并非沒有限制。例如,根據(jù)《德國刑事訴訟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條第七項規(guī)定,如果被告人從卷宗中獲得的信息可能會危害偵查或他人的主要權利,其證據(jù)知悉權應受到限制。《日本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九十九條第二款規(guī)定,檢察官向辯護人提供知悉證人、鑒定人、口譯人或筆譯人的姓名及住居的機會的場合,或者在提供閱覽證據(jù)文書或證物的機會的場合,認為有可能發(fā)生加害證人、鑒定人、口譯人、筆譯人或證據(jù)文書或證物記載其姓名的人及以上人的親屬之身體或財產(chǎn)的行為時,或者有可能發(fā)生使以上的人感到恐怖或難以應付的行為時,除對被告人的防御有必要的以外,可告知辯護人該項意旨并要求其注意不得使關系人(包括被告人)知悉能夠特定以上人的住居、工作場所及其他通常所在場所的事項,以及不得使以上人之安全受到威脅。[9]我國臺灣地區(qū)刑事訴訟實務對辯護人披露閱卷材料的范圍也有所限制,要求辯護人將閱卷所得證據(jù)材料交付被告人時考慮可能產(chǎn)生的負面效果(如被告是否可能威脅或騷擾被害人等,存在該可能時禁止向當事人透露被害人的地址、電話等個人資料)。《臺灣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規(guī)定,辯護人與嫌疑人、被告人的會見與通信,可因有事實足以認定有妨礙證據(jù)或勾串共犯或證人的可能時,予以限制。由此可見,在個別情況下可以禁止辯護人向其當事人泄露某些信息,比如涉及到國家安全、證人相關個人信息需要保密等特殊利益的情況。[10]也即需要為辯護律師秘密交流權劃定相應的界限和范圍。在涉及到國家安全的情形中,基于共同體利益的考量,在國家安全與保障訴訟權利的價值權衡之間,需要相應地對有關個人施以禁止性義務作為規(guī)則賦予權利之例外,在緊急情形消除之后,當對該被禁止的權利予以恢復,這種對權利的臨時性禁止也需要履行相應的手續(xù),遵守相應的程序,如司法令狀約束、司法審查等,對有關瑕疵行為予以補正。
但從我國律師行業(yè)自律性執(zhí)業(yè)規(guī)范和《刑訴法》第三十七條第三款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律師與被追訴人之間在偵查階段只能是被追訴人向律師提供相關的案情信息,而律師不能向當事人透露有關證據(jù)信息。也就是說,辯護律師與其當事人關于案件事實的交流,在偵查階段只是單向維度的。①不難看出,這些規(guī)定的用意非常明顯,就是防止因辯護律師向其當事人核實證據(jù)而產(chǎn)生類似被告人閱卷的消極后果。②然而,在偵查階段完全杜絕律師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透露證據(jù)信息,不合理也不現(xiàn)實。結合司法實踐,律師在偵查階段核實相關證據(jù)的主要理由有以下兩點:第一,辯護人身份的應有之義。新刑訴法將律師介入刑事訴訟的起點提前到了偵查階段,律師作為辯護人享有調(diào)查取證權,在偵查階段也就存在著核實證據(jù)的必要性。第二,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分析案情,提供辯護意見。辯護人在與其當事人溝通的過程中不可能不觸及證據(jù)信息,因此法律應當允許辯護律師向其當事人核實證據(jù)。當然,法律也應明確禁止核實的信息范圍,如可能危及證人、被害人人身安全的信息等等。
二、辯護律師秘密交流權
保障之必要性
(一)維系辯護律師與被追訴人之間的信賴關系
辯護律師是被追訴人行使辯護權的協(xié)助者,而律師進行有效辯護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與被追訴人之間建立并維護良好的信賴關系。基于這種信賴關系律師才能通過被追訴人的暢所欲言歸納和整理案件事實,盡可能充分獲取案件信息并擬定相應的辯護策略。筆者認為,維持這種信賴關系的關鍵在于承認辯護律師的秘密信息交流權。理由如下:
第一,信賴的關鍵在于與之交往過程中本人切身利益之無虞。辯護律師基于委托或指定而成為被追訴人的代理人,其為被追訴人利益而行事過程中的行為選擇勢必會裹挾本人利益的考量,即便是律師職業(yè)倫理要求辯護律師不能積極主動追求個人利益而置當事人的利益于不顧,辯護律師行為的底線也是盡可能使其本人不至于因該行為而陷入事后的某種不利益狀態(tài),以至有危險或威脅之虞。實踐中,不乏存在被追訴人檢舉揭發(fā)辯護律師教唆、幫助偽造或毀滅證據(jù)以及教唆、幫助串供等情形,并通過對辯護律師越軌行為的揭發(fā)而換取立功和寬大處理的案例。由于《刑訴法》第三十七條規(guī)定了“辯護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時不被監(jiān)聽”,被追訴人所揭露的材料所針對的是其在與辯護律師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進行的秘密信息互動,這些舉報材料中在證據(jù)種類上往往屬于供述類的言詞證據(jù),且為很難得到其他證據(jù)印證的孤證,追訴機關憑該材料去認定辯護律師存在偽證等違法行為難免要去“以供循證”,繼續(xù)搜集其他足以印證存在該違法行為的證據(jù)材料。立法上的疏漏和司法實踐中慣常情形相當于賦予被追訴人對辯護律師一種“合法傷害權”,給辯護律師在執(zhí)業(yè)活動中帶上了枷鎖,傷飭了辯護律師與被追訴人之間基于信賴關系而進行的有效秘密溝通活動。
第二,一定程度和范圍內(nèi)的信息共享是維持信賴關系的重要保障。我國《刑訴法》第三十七條第四款規(guī)定:“辯護律師……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實有關證據(jù)。”但該法律條文卻對“核實有關證據(jù)”語焉不詳,這直接影響到律師辯護權的行使效能及其執(zhí)業(yè)責任。司法實務中有可能認為辯護律師向被追訴人核實證據(jù)“僅限于實物類證據(jù),為防止被追訴人翻供,不能將同案被追訴人的供述和證人證言在開庭前告知被追訴人,予以核實。”[11]律師向當事人核實證據(jù)時應當注意維護司法公正,保護其他合法利益而應避免告知某些信息,但被追訴人在庭前知悉與案件相關的證據(jù)信息是其自行辯護的必要條件而屬于其辯護權的當然構成內(nèi)容,辯護律師向被追訴人核實相關證據(jù)信息是有效行使辯護權的需要。如果對這種信息核實加以不當限制甚而對相關核實證據(jù)的行為設置“危險陷阱”,不僅違背了立法原意,也脫離了司法實際,同時也損害被追訴人合法正當?shù)霓q護權。因此,對辯護律師與被追訴人核實證據(jù)的行為應予以肯定和必要的支持,以形成刑事訴訟中信息獲取話語權分布的均勢結構。
第三,維持信賴關系的結果是盡可能地使交往行為向著彼此有利的方向發(fā)展。秘密交流權的核心是一種保密特權,這是對抗制訴訟模式中辯護律師最為重要的權利之一。在對抗制訴訟模式中,保密特權首先是與委托人的權利、受刑事追訴者反對自證其罪權、獲得律師幫助權和公正審判權等憲法權利緊密相關,目前,理論界主要基于功利主義對相關問題展開探討,而缺乏從價值論也即“權利論”的角度對這種保密特權加以審視。辯護律師是被訴人維護個人合法權利的協(xié)助人,對辯護律師權利的限制和剝奪直接指向的將是對被追訴人權利的間接限制,如果僅基于單向度的功利主義的利益平衡則有可能導致被追訴人基本權利被排擠的危險。辯護律師的秘密交流權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在其適用的過程中始終充斥著發(fā)現(xiàn)真實與保障人權之間的博弈。在對抗制訴訟模式下,出于對該秘密交流特權的尊重,辯護律師在面對委托人有作偽證嫌疑時、在控訴方要求辯護律師透露委托人身份和律師費安排以及在其根據(jù)被追訴人提供的信息獲取有罪實物證據(jù)時,均給予辯護律師一定的保密特權。由此體現(xiàn)出,在對抗制訴訟模式下,辯護律師的秘密信息交流權于發(fā)現(xiàn)真實和保障人權博弈中,人權保障價值總是居于上風的。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一方面為被追訴人利益計而積極行事,另一方面辯護律師又是作為獨立的辯護人基于法律和事實而理性行事從而追求最優(yōu)的辯護效果。“我國傳統(tǒng)辯護理論認為,辯護人具有獨立訴訟地位而不受被告人意志左右。但是,絕對的獨立辯護會在被告人和辯護律師之間形成分歧,導致辯護效果自相抵消,破壞控辯平衡,同時強化被告人證據(jù)來源的訴訟角色,使其淪為訴訟程序的客體,破壞現(xiàn)代訴訟構造。”[12]因此,需要為獨立辯護論設置一定的邊界,更多地強調(diào)辯護人獨立于外部的不當干擾而非獨立于當事人,在辯護目標上應尊重被追訴人意志,而在辯護策略選擇上則可適度獨立于當事人并堅持辯護律師的專業(yè)判斷。與此同時,在案件事實問題上應尊重被追訴人的意見,而在法律問題上則應堅持辯護律師之理性思辨和嚴格推理。因此,只有保障辯護律師與被追訴人之間信息溝通的張力和限度,才能使得其相互間的話語互動在交往理性的支配下達到最佳的動態(tài)平衡點,這也即刑事辯護中的“帕累托最優(yōu)”。①
第四,信賴關系的功能在于瓦解互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營造相對穩(wěn)定的秩序架構。風險社會中風險具有不確定性和流動性,而正是這種不可預期和模糊的感知給人們帶來了“流動的恐懼”。目前,我國處于轉型時期,社會矛盾頻仍,道德滑坡和各種越軌行為給社會信用體系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刑訴法》第三十八條和《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稱《刑訴解釋》)第四十七條均規(guī)定了辯護律師“自檢察院對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案卷材料”,并規(guī)定了閱卷可采用“復印、拍照、掃描等方式”,但這僅僅是權利賦予而未提供權利救濟或權利保障渠道。所謂“無救濟則無權利”。該規(guī)定對實踐中有可能存在的不當限制律師閱卷或惡意提高律師閱卷成本的行為之制裁未予規(guī)定,預留了限制律師閱卷的權力空間,這勢必妨礙律師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有效性。《刑訴法》第四十條規(guī)定辯護律師應將其自行收集的“有關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現(xiàn)場、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屬于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的特定種類證據(jù)告知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試行)》(以下稱《高檢規(guī)則》)第五十一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在受到辯護律師特定種類的證據(jù)告知后“應當及時審查”。《刑訴法》第一百八十二條規(guī)定,開庭以前審判人員可以召集控辯雙方就“回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jù)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由此可見,在開庭以前,控辯雙方存在一個在審判人員主持下的意見交涉過程,這一交涉過程中控方是否就其掌握的證據(jù)向辯護律師出示則取決于控方自我選擇,辯護律師在庭前會議中所能做的大多是就一些程序性事項和提交法庭的證據(jù)清單予以概括了解,在缺乏控方對相關證據(jù)材料內(nèi)容實質(zhì)性披露的前提下,辯護律師了解控方證據(jù)并提出意見的有效性是值得懷疑的。加之在偵查程序中辯護律師已就其掌握的特定種類證據(jù)向控方履行了信息披露義務,這等于是辯護律師在對控方證據(jù)陷入“無知之幕”的前提下已經(jīng)提前亮出了自己的底牌。這種信息披露制度的設計目的很大程度上是服務于控方和審判的,應通過體制外辯護律師的信息披露,保障控訴證據(jù)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從而方便控方有針對性地進行“證據(jù)修補”,避免法庭審判過程中遭遇辯方證據(jù)突襲而陷于無措。此外,《刑訴解釋》第九十九條規(guī)定“開庭審理以前,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申請排除非法證據(jù),人民法院經(jīng)審查,對證據(jù)收集合法性有疑問的”,應當召開庭前會議,就非法證據(jù)排除等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作為控方的人民檢察院可以“通過出示有關證據(jù)材料等方式,對證據(jù)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說明”。由此可見,刑訴法制度設計中的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很大程度上僅是在通過對辯方的發(fā)動和控方的審查來幫助控方不斷強化其控訴證據(jù)的證據(jù)力和證明力,而非法證據(jù)排除過程中的價值取向和“成本——收益”是不平衡的,這可能使其淪為一種宣示狀態(tài)。因此,有必要賦予辯護律師秘密交流權并為該權利行使提供必要保障,同時還應輔之以有效的控辯雙方雙向信息披露制度,從而減少訴訟過程中信息流動的不確定性和信息分布的差異,消除被追訴人“囚徒困境”下單方的損人利己策略的選擇,消除彼此間的心理芥蒂,強化辯護律師與被追訴人之間的信賴關系。
(二)有利于辯護律師角色定位
“辯護人在刑事司法體系中擔負著自主性功能”,是“具有自主性之司法單元”。[13]“在被告利益與被告意思沖突時,最能彰顯辯護人獨立于被告意思之外的自助地位……辯護人在不違反其保密義務的前提下,有可能乃至于有必要為被告利益但反于被告之意思進行辯護”。[14]從我國《刑訴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的內(nèi)容看,承認了律師在偵查階段介入案件的身份為辯護人,具有獨立的訴訟參與人地位。辯護律師一方面要盡力為被追訴人爭取最大利益,捍衛(wèi)被追訴人依法享有的各項訴訟權利;另一方面要堅守職業(yè)底線,恪守職業(yè)規(guī)范和倫理,依法依規(guī)開展辯護活動。辯護律師在審前階段便可介入案件并與被追訴人組成辯護共同體,因為身份差異和對法律認知程度不同,兩者在辯護意見上產(chǎn)生差異甚至發(fā)生矛盾的情況是難免的,但審前階段雙方間的意見沖突較為緩和。律師在審前階段的主要職責在于向偵查機關了解案情,會見被追訴人,為其申請變更強制措施,代理申訴、控告并進行相關的調(diào)查取證活動,等等。律師在審前階段主要發(fā)揮的是法律幫助的功能,而且被追訴人在審前程序中也需要求助于律師的專業(yè)技能以爭取各項訴訟權利,因此雙方很少甚至幾乎沒有產(chǎn)生分歧的空間。與此同時,在委托辯護的情形下,被追訴人或其監(jiān)護人、近親屬有求助于律師幫助的強烈愿望并能與律師達成較高的共識,即便辯護律師與委托人之間隨著訴訟程序的推進而出現(xiàn)小的分歧一般也能為雙方所容忍,如果委托人不滿律師的表現(xiàn),甚至可以在審前更換律師。此外,在被追訴人處于被羈押狀態(tài)下且辯護律師會見權不能實現(xiàn)的情況下,雙方在審前階段交流溝通的機會并不多,審前階段的辯護意見分歧也很難發(fā)生。但是,雙方意見分歧在法庭審理階段有可能會逐漸擴大。案件進行到庭審階段,控辯雙方的調(diào)查取證工作結束,被追訴人經(jīng)過長期羈押后有可能對案情和審判產(chǎn)生新的看法,還可能出現(xiàn)新情況。此時,被追訴人在面臨法院作出最終裁決時可能改變原有立場或基于其他利害關系的考慮而作出其他改變。辯護律師與被追訴人之間的分歧或辯護沖突可以概括為四種類型:第一,雙方就是否采取某項辯護策略產(chǎn)生分歧;第二,在被追訴人承認被指控罪名的前提下,辯護律師卻選擇為其做無罪辯護或就其他罪名做罪輕辯護;第三,在被追訴人否認被指控罪名的前提下,辯護律師就被指控罪名或其他罪名做罪輕辯護;第四,辯護律師以犧牲被追訴人的利益為代價,通過代理該案吸引公眾注意而意圖賺取知名度和案件之外的“溢價收入”而進行的“表演性辯護”。[15]筆者認為,辯護律師和被追訴人之間產(chǎn)生上述分歧的關鍵在于辯護律師在信息交流單向維度下意見交流不充分而產(chǎn)生的模糊的自我角色定位,故而有必要保障其秘密信息交流權從而拓寬其進行各項行為選擇時的信息流量。
(三)刑事訴訟目的論的權衡
在刑事訴訟目的論中存在著實體真實主義與正當程序主義二分法,以及解決糾紛和政策實施之間的分野。“政策實施型程序致力于在每一個案件中找出真相,或者說它是不折不扣地尋求準確的信息。”[16]發(fā)現(xiàn)實體真實在政策實施型司法程序中可能是國家司法政策的體現(xiàn),而確保正當程序和尊重個人權利與自由在糾紛解決型司法程序中往往是一致的。“一方面,訴訟活動追求真實須受到法律程序的限制;另一方面,法律程序是保障實體真實實現(xiàn)的重要條件。脫離了法律程序,在實體上通常難以達到真實,即便實現(xiàn)真實,也只可能是個別的真實,而它所破壞的則是普遍的真實;同樣,脫離了實體真實,法律程序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17]無論是實體真實主義還是正當程序主義并不被視為必罰主義與人權主義的對立。積極的真實主義重視發(fā)現(xiàn)真實,而消極的真實主義則重視發(fā)現(xiàn)真實的“方法”是否合法和正當,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實體真實主義本身也內(nèi)含了一些人權保障因素。刑事司法實踐中,在對待辯護律師與被追訴人之間的分歧問題上,既要兼顧辯護過程對案件真實情況的發(fā)掘功能,又要確保程序正當,尊重當事人和訴訟參與人的權利和自由。在辯護律師與被追訴人信息交流問題上則要面臨實體真實與正當程序、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間的目的權衡,如果將發(fā)現(xiàn)實體真實和懲罰犯罪置于優(yōu)位而對被追訴人檢舉揭發(fā)律師相關行為缺乏理性認識則有減損律師刑事辯護積極性的危險,長此以往不利于被追訴人辯護權的保障。在極端情形下,如果控方為了將被追訴人有效定罪而通過“做被追訴人工作”、與被追訴人單方面“合謀”的控訴協(xié)商策略對程序正義將是一種極大的傷害,這種違背訴訟規(guī)律的真實發(fā)現(xiàn)不利于訴訟真實的發(fā)現(xiàn)而容易陷入“真實的制造”。因此,保障辯護律師秘密信息交流權是刑事訴訟中基于訴訟認識論基礎上對發(fā)現(xiàn)真實的一種權衡,也是國家力量介入律師與被追訴人結成的“辯護共同體”之中的一種必要限度,符合程序正義的要求和控辯平衡的價值選擇。
(四)注意辯護效果優(yōu)化
辯護律師在審前向被追訴人核實各種證據(jù)主要基于三個方面的考量:一是法律授權。核實證據(jù)是依法行使訴訟權利和積極履行辯護職能的要求;二是辯護的需要。律師需要通過核實證據(jù)的可靠性而有效準備辯護,以此來幫助被追訴人;三是因目前刑事案件一審實踐中的法庭調(diào)查階段,公訴人舉證及辯護方質(zhì)證往往采取成組舉證和系統(tǒng)質(zhì)證的法庭審判方式,如果被追訴人僅靠公訴人法庭舉證而獲取相關信息并作出質(zhì)證反應,將可能因準備不足而對所接觸的大量信息難以有效反應,由于被追訴人無法全面知悉相關信息尤其是難以獲悉對其有利的信息(公訴人基于控訴目的往往不會在法庭上主動、全面地開示此類信息),控方在這種情況下的證據(jù)突襲對被追訴人而言顯然是不公正的,這對辯方質(zhì)證權的有效行使也是一種極大的妨害。“為了保證辯護方的質(zhì)證權,同時保證訴訟效率,各地法院普遍認可被告人通過辯護律師全面了解證據(jù)信息。”[18]在司法實踐中,對辯護律師通過在案件審查起訴以后與被追訴人之間“核實證據(jù)”進行信息交流的做法逐漸予以認可。在重大、疑難、復雜和證據(jù)繁多的案件中,庭前讓被追訴人對公訴人在法庭上可能舉證之證據(jù)內(nèi)容有所知悉有助于提高庭審效率,方便控辯雙方質(zhì)證實質(zhì)化之有效進行,符合庭審實質(zhì)化的要求。“在庭前會議中,法官不僅不會禁止律師向當事人告知證據(jù)信息,有時還會要求辯護律師這樣做,由此保證在庭審時,將更多的時間用于質(zhì)證,即發(fā)表對證據(jù)的不同意見,而不過多地費時于公訴人在法庭上宣讀證據(jù),以及被告人在法庭上審閱證據(jù)。”[19]實踐中,公訴人在出庭的實務操作上均采取成組舉證方式,存在“將其辯護提綱交給辯方,讓辯方包括被告人事先準備,法庭上檢察官可采取列舉證據(jù)和重點證據(jù)說明的方式舉證,不再詳細說明各項證據(jù)內(nèi)容。”[20]這既減輕了控方的舉證負擔,也有利于案件的實質(zhì)審理,相對調(diào)和了控辯雙方對信息控制的力量對比,并能使被追訴人在刑事訴訟中從單純地信息來源方成為信息的獲取方和加工方,強化了被追訴人的訴訟主體地位。因此,應保障辯護律師傳遞信息之秘密信息交流權,提高其在刑事辯護中的參與度,以實現(xiàn)有效辯護。
三、辯護律師秘密交流權
保障之路徑
(一)合理定位偵辯、訴辯和審辯關系
主張限制辯護律師秘密交流權的初衷在于通過限制律師對案件信息的傳遞而間接限制被追訴人對案件事實的掌握,一方面可以防止被追訴人對案件信息掌握過多而基于“理性經(jīng)濟人”的權衡進行反偵查策略謀劃,加大偵訊機關進一步查清事實的難度(尤其是在系列案件、有組織犯罪案件、團伙作案等案件類型中,合理地運用審訊心理學和偵查謀略可以達到良好的“偵查博弈”效果,通過對被追訴人心理防線的各個擊破而“順藤摸瓜”找出其他共犯、上下線等等,從而強化偵查收益,進一步打擊和控制犯罪);另一方面是為了防止被追訴人知悉案件信息過多,與辯護律師之間互動頻仍而強化“辯護共同體”的對抗性,防止被追訴人在庭審中翻供。但這種理由與目前的“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和庭審實質(zhì)化要求是相背離的。“以審判為中心”的關鍵在于庭審實質(zhì)化,而要實現(xiàn)庭審實質(zhì)化則必須讓控辯雙方有備而來,從而實現(xiàn)庭審中的有效舉證、質(zhì)證,使庭審成為認定案件實施和證據(jù)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一些地方的司法實踐中,逮捕‘綁架審判,審理方式以審查案卷筆錄為主……法庭審理僅以定罪為中心,均在一定程度上虛置刑事審判程序,使其流于形式。”[21]為此,在建構庭審中心裁判機制時,要著力消除庭審虛化的成因,在縱向的訴訟結構上構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結構,在庭審方式上實現(xiàn)直接言詞原則,在庭審內(nèi)容上從定罪中心轉變到定罪量刑并重,保障被追訴人對程序事實和部分案件實體事實的知情權,在訴訟制度上實現(xiàn)我國刑事審判程序的實質(zhì)化。否則,如果被追訴人不事先知悉與辯護有關的信息,其在庭審過程中就成了舉證和質(zhì)證活動的“局外人”,在這一意義上,庭審就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某種程度的“虛化”“異化”和“儀式性”。
我國《刑訴法》第七條僅規(guī)定了公檢法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關系原則,而對公檢法三機關與辯護律師之間的關系缺乏規(guī)定。司法實踐中存在的“逮捕中心主義”“卷宗中心主義”“口供中心主義”和“偵查中心主義”等現(xiàn)象,更多地反映了公檢法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的“流水線式”的線性關系結構和對訴訟階段論的認識,強調(diào)的是三機關之間在追訴犯罪上的合作與配合,而對權力制約和監(jiān)督規(guī)定則不夠充分。因此,“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需要強化對辯方的角色認識,通過反思訴訟目的重新理解辯方與公檢法三機關之間的關系。“訴訟目的是既保障人權又發(fā)現(xiàn)真實……應當對以實現(xiàn)刑法為前提的死板的實體真實主義進行反省,通過當事人主義來發(fā)現(xiàn)真實與刑法的要求并不矛盾。應當構建的刑事司法體系是……根據(jù)當事人主義使更多的關系人參加程序……在這種刑事司法中,被告人的自己決定權問題和被害人的參與程序問題,也是國民參加司法的問題。刑事司法的正義如果不被人們所接受,就失去了意義。”[22]實體真實主義的概念是相對的,也可以說是“相對的實體真實主義”,“這種靈活的相對實體真實主義論與把實現(xiàn)實體刑法作為最高訴訟目的的傳統(tǒng)訴訟目的論……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后者把用創(chuàng)造法的社會秩序來解決刑事案件作為訴訟目的”。[23]筆者認為,在刑事訴訟中要兼顧實體真實與程序正當,通過保障程序性權利彰顯“看得見的正義”。理想的訴訟構造是控辯平等、審判中立、控辯合作、共同發(fā)現(xiàn)案件事實的“合作型司法程序”。①在偵查和審查起訴階段,檢警機關根據(jù)辦理案件的進度,在偵查終結和相關控訴證據(jù)收集完畢后適時與辯護律師進行溝通,作為控方機關應主動向辯護律師披露相關信息并允許辯護律師將部分信息向被追訴人進行傳達(涉密和威脅國家安全、辦案安全而不宜披露的除外),辯方也應對控方的披露積極發(fā)表意見,通過控辯雙方的溝通而使案件事實和爭點固定、明確,通過審前的有效互動,進一步推動程序分流和庭審的實質(zhì)性、效率性。在審判階段,法官也應通過庭前會議推動控辯雙方進行證據(jù)開示,進一步整理爭點和歸納庭審要點。通過保障辯護律師的秘密信息交流權而保障被追訴人的知情權、自主性辯護權、[24]庭審質(zhì)證權,等等,營造理性和諧的偵辯、訴辯和審辯關系。
(二)探索相應的程序性制裁措施
在司法實踐中,辯護律師秘密信息交流權最大的制度隱憂在于被追訴人為了獲取寬大處理,面對偵控機關的暗示、引誘,可能不惜通過檢舉律師教唆其作偽證來爭取所謂的“立功”,而現(xiàn)行刑事相關法對被追訴人的這種“檢舉”行為并未禁止。在以往的司法實踐中,被追訴人在“檢舉”成功的情況下一般也會被認為立功或認罪態(tài)度良好而獲得從輕或減輕處罰。可以肯定的是,辯護律師無論是教唆被追訴人作偽證還是幫助其串供,在客觀上都會妨礙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對律師此類違法犯罪行為予以處理不僅合理,而且必要,然而這并不一定意味著這種理解具有可操作性、符合訴訟法理。筆者認為,為了辯護權的有效行使,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能對辯護律師此類行為予以追究。否則,刑事辯護制度就會因為被追訴人的這種舉報行為而動搖,不利于我國刑事法治的運行和發(fā)展。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對被追訴人的這種“檢舉行為”應具體分析,如果檢舉不當,則應規(guī)定相應的程序性制裁措施:第一,被追訴人及其近親屬等的檢舉行為在規(guī)范分析上不構成立功。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立功的司法解釋,在共同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只有檢舉、揭發(fā)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經(jīng)查證屬實的,才構成立功。②但辯護律師教唆被追訴人毀滅、偽造證據(jù),引誘證人作偽證,被追訴人與其辯護人在構成要件的違法性層次上,構成共同犯罪。故辯護律師與其當事人在律師偽證這一問題上屬于同案犯,被追訴人當然不構成立功,即使其親友代為檢舉、揭發(fā)辯護律師,根據(jù)最高法院于2010年出臺的司法解釋,也不屬于立功。③根據(jù)上述司法解釋,立功必須是被追訴人本人親自實施的行為,他人不能代為之。第二,被追訴人對辯護律師的舉報材料在證據(jù)學分析上屬于“一對一的證據(jù)”和供述類言詞證據(jù),在得不到其他證據(jù)補強的情況下存在“孤證不能定案”的證據(jù)鏈薄弱之虞。不難理解,被追訴人所言之“律師教唆偽證或串供的場合”,只能在是辯護律師與被追訴人會見或通信的時候,因為在刑事訴訟中被追訴人通常處于被辦案機關羈押的狀態(tài)。為了保障辯護律師的訴訟權,尤其是被告人的辯護權的有效行使,大多數(shù)國家刑事訴訟法律都規(guī)定辯護人會見時不被監(jiān)聽,我國《刑訴法》等規(guī)定之內(nèi)容也同樣如此。因而,對辯護律師行使會見權時作出了相關偽證行為的指控,除了其當事人的舉報,沒有其他任何證據(jù)線索證明辯護人實施了上述行為。即使辦案機關采取了竊聽手段并獲取了相關證據(jù),這種證據(jù)也不具有合法性,而應當依照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予以排除。如此,即使被追訴人具有《刑法》第三百零六條的證人資格,在辯護律師對偽證行為予以否認的情況下,也最多是“一對一”的證據(jù)。對于被追訴人該證言的真實性,因無法核實而形成“孤證”,故不能認定辯護律師存在相關偽證的行為。但是,在特殊的情況下,辯護律師如果采用言詞教唆以外的形式,如通信,或將嫌疑人親友帶進看守所幫助串供,等等。根據(jù)相關規(guī)定,看守所可以對信件進行檢查或對談話進行監(jiān)聽。若發(fā)現(xiàn)辯護律師參與串供或有其他偽證行為,則應當追究辯護律師偽證的刑事責任。第三,從法治發(fā)展的角度上看,被追訴人的“檢舉”行為不利于辯護事業(yè)的良性發(fā)展。我國《刑訴法》和《律師法》都規(guī)定了辯護律師對當事人的保密義務,但卻沒有規(guī)定當事人對辯護律師的保密義務。這種單方面的保密義務不符合權利義務對等性和復合性,無助于雙方建立一種真正的互信關系,致使辯護律師在執(zhí)業(yè)過程中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怕自己的當事人出賣自己以換取寬大處理。因此,筆者認為,辯護律師對被追訴人的談話,在一般情況下被追訴人也應予以保密。辯護律師是為了維護被追訴人的利益而參與到刑事訴訟中來的,由于絕大多數(shù)刑事案件的被追訴人并不具備相應的辯護技能,對自己的合法權利也缺乏清晰認知,“基于文明和法文化的共性考慮,削弱刑事訴訟中的強職權主義因素、增強權利因素是一種趨向,并具有可行性。”[25]“當法律規(guī)定和根深蒂固的態(tài)度或信念之間展開鴻溝時,法律就不能改變?nèi)藗兊男袨椤R?guī)范和行為的沖突的結果危及社會;至少法律不能造成變化。”[26]我國刑事訴訟模式[27]之演變是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為訴訟客體向訴訟主體地位轉化而逐漸呈現(xiàn)出來的。如果因為被告方的辯護降低了偵控機關的訴訟效率和懲罰犯罪的有效性,特別是在作為職業(yè)辯護人的律師介入之后難免會加大辦案機關打擊犯罪的難度而對辯護律師的秘密信息交流權予以限制是沒有說服力的。正是辯護制度的存在,才能有效地保證案件質(zhì)量并防止冤假錯案的出現(xiàn),而對辯護律師權利的尊重也體現(xiàn)了對于刑事訴訟中弱勢一方——被追訴人的人權的尊重。通過限制律師辯護權利來意圖辯護效果不但違背了辯護制度設立的初衷,也違背了古老的正義觀,對司法機關所象征的司法權威和司法公信力也是一種極大的傷害。對立功制度的適用不能純粹的以功利主義為其理論基石,也應考慮到社會倫理和正義的底線,否則就會使該制度異化進而摧毀整個刑事辯護事業(yè)。綜上,對于刑事訴訟中辯護律師與被追訴人之間的信息溝通應予以充分保障,并通過賦予溝通雙方以雙向保密義務達到權利義務的統(tǒng)一,被追訴人違反保密義務的相關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非正當性,對辯護律師正常履行辯護職責而進行的溝通應予以“除罪化”,對被追訴人的相關“檢舉”材料以及公安機關違法收集的與此相關的證據(jù)應予以相應的程序性制裁,否定其可采性和證據(jù)資格,從而保障刑事辯護事業(yè)的發(fā)展,捍衛(wèi)刑事司法文明和程序法治。
(三)完善律師職業(yè)倫理和執(zhí)業(yè)規(guī)范
辯護律師的秘密信息交流權被視為對抗制訴訟模式的基石,在對抗制訴訟文化之下,秘密信息交流權之權利主體包括律師和委托人,“從產(chǎn)生歷史上看,特權屬于律師。委托人不得援引特權保護他與律師之間的交流。由于保密是律師宣誓的義務,故而法院推定特權是律師的權利。”[28]隨著功利主義的濫觴,人們轉而認為律師秘密交流權是委托人的權利。“律師——當事人特免權屬于當事人,而不屬于律師。”“受委托的律師只能代表當事人的利益主張該特免權。”[29]這是因為律師行使該權利維護的是委托人的利益。然而筆者認為,律師秘密交流權作為律師的權利在一定情形下應為委托人和律師所共享。理由是:第一,就律師與委托人之間的關系而言,為委托人保密是律師的義務,只有從委托人的利益角度考慮,方能更清楚地認識該權利使用過程中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之間的矛盾沖突。但是,在與國家追訴權對抗的維度上,律師行使秘密交流權具有現(xiàn)實意義。在訴訟實踐中,只有切實地對該權利加以保障,才能發(fā)揮其對抗國家追訴權的功能,也才能使這種對抗更具實效。第二,秘密交流權存在的理由在于鼓勵被追訴人向辯護律師透露案件詳情,確保其獲得律師幫助權的實現(xiàn)。被追訴人的意志決定著秘密交流權的行使或放棄,保守執(zhí)業(yè)活動中知悉的秘密是辯護律師對委托人的義務,也即律師在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過程中享有拒絕作證的權利,同時,該權利在沒有被追訴人等委托人的授權時不得放棄。“律師的這種權利同時又是其必須履行的義務,一個律師有義務不泄露他通過履行職務而獲知的不利于其當事人的事實,如果他違反這一義務,法律也不允許法院采納他的違反保密義務而進行的陳述作為證據(jù),這是由現(xiàn)代刑事訴訟職能原理決定的。”[30]辯護律師的秘密交流權同時又是其對被追訴人等委托人之義務,該權利之適用與放棄要關注被追訴人的權利并將被追訴人的權利作為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此乃辯護律師秘密交流權的必要限度。第三,辯護律師的秘密交流權最初僅為證據(jù)規(guī)則之一種。由于該權利對維護公民獲得律師幫助權、反對自證其罪權、公正審判權等基本權利以及維護人的尊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逐漸成為值得特別保護的重要人權。對該權利的保護也逐漸為《保護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監(jiān)禁的人的原則》《關于律師作用的基本原則》《關于刑事訴訟中人權問題的決議》等國際人權公約所認可,成為受刑事追究者底線性的不可克減的基本人權,對該權利的限制較少并且僅限于“犯罪——欺詐例外”,[31]侵犯律師保密特權所獲得的證據(jù)構成非法證據(jù),不得在刑事訴訟中使用。
因此,我國有必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經(jīng)驗與做法,確立我國律師秘密交流權之本土標準,通過保障律師秘密交流權,維護刑事辯護事業(yè)的發(fā)展,進而保障被追訴人的人權。在秘密交流權中要涵涉辯護律師和被追訴人雙向的保密義務,強化律師對被追訴人等委托人在倫理上、委托合同上的義務,通過律師職業(yè)倫理和執(zhí)業(yè)規(guī)范對律師行使秘密交流權予以規(guī)范,逐步構建起職業(yè)道德要求、行業(yè)性紀律約束、行政制裁和刑事追究于一體的多元化懲戒機制,確保律師在正當行使秘密交流權時有充分保障,在不當行使該權利時罰當其罪。構建律師秘密交流權的核心應放在“維護律師——委托人”之間的信賴關系上,免除律師在履行辯護職責時對其與被追訴人等委托人結成的辯護共同體內(nèi)部之“信息獲取和傳遞交流”活動而互負的作證義務(除非該信息交流活動嚴重違法)。在外部關系上則要求偵控機關在審前適時向辯護律師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積極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確保控辯之間必要的信息溝通和掌握信息的平衡,進而保障被追訴人的知情權(涉及到打擊報復證人等信息除外)和參與權,確保辯護共同體交流的有效性和程序選擇權(如果辯方對案件信息及辯護策略理性交流后,在符合條件情況下且控辯之間爭議不大時可選擇適用簡易程序和速裁程序實現(xiàn)程序分流),最終提高庭審的效率性和實質(zhì)化,實現(xiàn)有效辯護,①助力“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歸根結底就是通過議論反復尋找權利共識的動態(tài)……議論中呈現(xiàn)出來的互動關系形態(tài)決定了各種法律制度的運行。”[32]保障辯護律師秘密交流權有助于辯方內(nèi)部通過信息交流和傳遞尋求權利共識,也能在外部關系上促進控辯雙方在刑事訴訟中的充分、有效互動。“通過主觀與主觀之間(主觀間性)的可以互相溝通并達成共識的方式,把多種多樣的體驗可能性綜合起來”,從而使得自己可以有意識地、切實地預期到他者的預期(而所謂“預期的預期”則是復雜系統(tǒng)理論和社會博弈理論之核心觀點)。[33]辯護律師秘密交流權的實際效果乃是通過對信息量分布的配置提高了彼此溝通過程中的可預期性,從而強化了辯方內(nèi)部的信賴關系。對該權利的保障,也建構了一種訴訟各方之間溝通、交往中介,“中介意味著個別之物通過政治的、實踐的調(diào)解以及法律程序中的溝通行為等互動關系而實現(xiàn)不斷變化的各種因素的動態(tài)均衡”,“無論中介還是動態(tài)均衡,并非指回避對立、提倡無我、強調(diào)歸一的片面化、絕對化和整體性的‘和諧,而是以對立的存在為前提的。因為沒有真正的對立和張力,中介就會流于形式,法治理念也就會失去立足之地,抗辯的話語空間也就無從構建。”[34]該中介維系了訴訟中辯方內(nèi)部和控辯雙方間的動態(tài)均衡,是各方通向理性交涉公共空間之張力。凱爾森說過:“法律體系的各個規(guī)范并不是能從根本規(guī)范合乎邏輯地演繹出來的,而必須由特別的制訂行為加以設定。這樣的制訂行為不是出于思考,而是出于意志。”[35]由此可見,法律的解釋和適用側重決定的內(nèi)容正當性以及論證根據(jù)的自洽性,并不特別需要經(jīng)驗性事實的檢驗和科學的確證。我國《刑訴法》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辯護律師之秘密交流權保障并不充分,雖然沒有足夠的經(jīng)驗事實和數(shù)據(jù)支持去建構該項權利,但通過對我國《刑訴法》等法律法規(guī)內(nèi)容的分析、解釋,以及對刑事司法實踐中辯方訴訟權利保障現(xiàn)狀的闡釋,考慮到近期修改法律的不現(xiàn)實性和法律修訂工作的復雜性、系統(tǒng)性、程序嚴格性等,筆者認為,通過法律解釋、法律修正案等方式在《刑事訴訟法》中構建辯護律師秘密交流權具有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從法社會學中具有代表性的“日常生活中的法律研究”看來,微觀層面的支配與抵抗活動對于秩序的塑造作用,個人行為與社會結構之間的互動關系對制度、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具有影響。[36]保障辯護律師秘密信息交流權有助于控辯平衡和對抗的實質(zhì)性,對落實刑事訴訟人權保障、提高訴訟效率、實現(xiàn)刑事庭審實質(zhì)化具有重要影響,是在“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背景下合理建構訴訟秩序和訴訟關系的必要努力。
【參考文獻】
[1](奧)曼弗雷德·諾瓦克.民權公約評注——聯(lián)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M].畢小青等譯.三聯(lián)書店,2003.252.
[2](英)約翰·斯普萊克.英國刑事訴訟程序(第九版)[M].徐美君等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168;(美)約書亞·德雷斯勒等.美國刑事訴訟法精解[M].魏曉娜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39.
[3]法國刑事訴訟法典[M].羅結珍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112,227-229.
[4](德)托馬斯·魏根特.德國刑事訴訟程序[M].岳禮玲,溫小潔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65.
[5]田文昌,陳瑞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律師建議稿與論證[M].法律出版社,2007.256.
[6]俄羅斯聯(lián)邦刑事訴訟法典(新版)[M].黃道秀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195-197.
[7]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71.
[8]王兆鵬.刑事訴訟法[M].元照出版公司,2010.465-468.
[9]日本刑事訴訟法[M].宋英輝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68-69.
[10]汪海燕.律師偽證刑事責任問題研究[J].中國法學,2011,(06).
[11][18][19][20]龍宗智.辯護律師有權向當事人核實人證[J].法學,2015,(06).
[12]陳虎.獨立辯護論的限度[J].政法論壇,2013,(04).
[13][14]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61,161.
[15]李奮飛.論“表演性辯護”——中國律師法庭辯護功能的異化及其矯正[J].政法論壇,2015,(03).
[16](美)米爾伊安·R·達馬什卡.司法和國家權力的多維面孔[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239.
[17]李心鑒.刑事訴訟構造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141.
[21]汪海燕.論刑事庭審實質(zhì)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5,(02).
[22][23](日)田口守一.刑事訴訟的目的[M].張凌,于秀峰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66,68-86.
[24]陳瑞華.論被告人的自主性辯護權——以“被告人會見權”為切入分析[J].法學家,2013,(06).
[25]汪海燕.法文化共性、相異性與我國刑事訴訟模式轉型[J].政法論壇,2005,(05).
[26](美)亨利·埃爾曼.比較法律文化[M].賀衛(wèi)方等譯.三聯(lián)書店,1990.279.轉引自汪海燕.法文化共性、相異性與我國刑事訴訟模式轉型[J].政法論壇,2005,(05).
[27]汪海燕.刑事訴訟模式的演進[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28]John Henry Wigmore,Evidence in Trials at Common Law§2290,McNaughton Rev,1961,p.544-555.
[29]Michael·H·Graham,《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west group,1999,p.158.
[30]陳光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專家擬制稿(條文、釋義與論證)[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198.
[31]Ronald.J.Desiatnik:《Legal Professional Privilege in Australia》,second edition, LexisNexis Butterworths Australia ,p.2.
[32][34][36]季衛(wèi)東.法律議論的社會科學研究新范式[J].中國法學,2015,(06).
[33](德)尼可拉斯·盧曼.法社會學[M].賓凱,趙春燕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93-97.
[35](奧)漢斯·凱爾森.純粹法理論[M].張書友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82.
(責任編輯: 王秀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