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民 肖冬云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數學學習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和諧統一.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活動課一直被廣大數學教師所重視.通過數學活動,手腦并用,獲得直接經驗,擴大視野,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但因數學活動課沒有固定的模式,很多教師在操作中有意無意將其上成了自學課、閱讀課、輔導課等.所以我們就當前數學活動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談談我們平時教學中對數學活動課的認識與實踐.
一、當前數學活動課教學的現狀
1.活動課的內容過多受課程標準及教材束縛
目前,我們的教育大多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的也僅僅是課本的知識,大部分教師無暇選取那些能夠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學習材料,只把教好數學課本,學生很好地完成課本上的作業作為完成教學任務的唯一目標,而農村學生的知識范圍就更狹窄了,很多孩子感覺數學除了做題還是做題,很枯燥.很難學.
雖然數學活動課是在一定的學科知識基礎上進行學習和活動的,內容受學科知識和教學計劃的限制,但教師也不必因此而拘泥于教材,應以課程標準和教材為基礎,以促進良好的個性發展為目的,盡可能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學“有用”的數學,學“必需”的數學,學“不同”的數學,以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開掘數學發展潛能.而形式多樣的數學活動課能使學生用數學的眼睛來觀察世界,用數學的頭腦來思考生活.
2.時間和空間阻礙影響著數學活動課的開展
學校的數學教育長期以來一直是集體授課的模式,學習的場所基本是在教室之中,最多也只是偶爾在校園之內的活動.其顯著特點是讓全體學生在紙上機械反復地演算,訓練的是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解題技巧”,學生雖然分數成績不錯,但其他的數學素養并沒有得到更好地發展.
而數學活動課卻可以不受教學時空的的限制,不管是在課內課外,還是在校內校外,都可以成為數學活動的美好天地.數學活動課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是廣大師生在數學教育教學改革中塑造自我、拓展自我、提升自我的開放的天地.
3.數學活動課淪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
當前,受應試教育和擇校風的影響,學生們一天到晚埋在作業堆里.來自學校、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當然,教師也是受害者,凡是可以利用的時間就一點也舍不得浪費,整天地重復著批、講、練的教學活動,即使不這樣做的教師和學校,很多也是把數學活動課與課外興趣小組等同起來,開展第二課堂、數學學科競賽,進行一些高難度的解題訓練等,數學活動課成為少數優等生的課余輔導.
數學活動課是數學課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我們既不能把它當作是“雙基”的補課,也不能把它當作是為競賽拔高,而是數學課改中的“生活數學”、“實踐數學”、“探究數學”、“創新數學”等課程,是實現新教育理念、深化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
二、對日常數學活動課教學的認識與具體實施方法
1.數學活動課內容的設計:力求趣味性
數學活動課內容的設計,不但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和創造精神.數學活動課沒有統一的教材,這使教師選取教學內容時有很大的不便,但同時也給教師創造了更廣闊的發揮空間.活動課內容應與學科課程相輔相承,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潛能,共同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目的.因此,教師在選擇內容時應圍繞教學目標,考慮最基本的知識性、科學性、可接受性,同時又不應局限于課標要求,要注意拓寬知識面,擴大學生視野,同時要結合學生實際、突出重點.注重挖掘活動課程自身的優勢,達到常規課程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因此,數學活動課的內容的設計應結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動、好問,求知欲強,因此在選取內容時盡可能使活動題材新穎、奇特、有趣,是為學生所喜聞樂見的,以便充分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既能在知識水平上有所提高,又能感受到心理的愉悅,有成功感,受到激勵.
2.數學活動課過程形式的設計:力求自主性、生活化、多樣性
(1)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數學活動課重視實踐操作,是學生的自主活動,學生自始至終是活動的主體,應讓學生有充分自主的權利.自主活動是數學活動課的主要形式,是活動內容的載體和實現目標的手段,也是數學活動課區別于數學學科課程的主要特點.在活動課中,教師起指導作用,而不是主導作用.教師要根據課的內容、目的、特點,精心設計、因勢利導、組織參與并指導學生的活動,指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問題.數學活動課要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拼一拼,比一比、賽一賽等形式,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參與活動過程的始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探索歸納規律.
在具體實施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正確認識教師的指導作用.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并不是排斥教師的作用.教師指導有方,才是數學活動課成功的關鍵.事實上,各種教學活動都離不開教師的精心組織,都需要教師的適時點撥和適當的幫助.
二是合理把握,因材施教.活動課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此應在面向全體的情況下,實行因材施教.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思維能力、表達水平等有顯著的不同,形成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別差異.因此,對同一班級、同一內容不強求一律.要采取多內容、多形式、多層次的活動,爭取全體學生人人參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層面上均能有所提高.比如,允許基礎不同的同學,掌握程度有差異,發展上不受限制.
(2)數學活動課應注意生活化
生活中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是學生學習的活的教科書,也是學生活動的重要場所,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激活頭腦中的知識儲存,使學生自覺地養成用生活的眼光來觀察生活,逐漸建立生活與數學的自然聯系.但是受以往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影響,數學教學偏離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抽象難學、枯燥無味,對數學產生恐懼感.學生往往對身邊存在或發生的事難以察覺或視而不見,數學活動課應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意識,促進學生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自然聯系,使學生能自覺及時地捕捉生活中的數學信息,從中獲得提示和靈感,并用數學的眼光進行思考,建立數學和生活的聯系.這種活動應盡可能反映現實的需要,使其成為日常生活中具體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的一種嘗試或模擬.應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意識,促進學生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自然聯系.側重指導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例如,在制作統計圖的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門,不僅在繁華地段協助交通,同時還進行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流量統計,回校制成統計圖,孩子們的聰明才智和綜合能力得到發揮,同時對學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習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3)活動課內容形式要多樣化
數學活動課的形式是由目標及活動內容決定的.數學活動課以其開放的內容,較強的實踐性與自主性,構成了其自身與數學學科課程的顯著差異.因此,它的活動形式、活動空間也呈現出多樣性,按活動空間可劃分為兩類.
一是校園生活中的數學活動:它是在完成了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內容,學生已具備相應的數學知識和一定的數學能力的條件下,圍繞一個專門的知識疑點、重點、難點,或解疑、或化難、或加深拓寬,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答一些數學問題.是開放拓寬知識課.①比如在教學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后,設計“數圖形”的活動課,旨在強化各種平面圖形的特征,以及有序地觀察和數出這些圖形的能力,并為學習組合圖形打下基礎.②進行數學游戲 .數學游戲既富趣味性,又可強化數學知識,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是一種較好的數學活動.不但硬幣、撲克、魔方、火柴可作為游戲的道具,連自己的身體器官(如手指)等也可以擔任重要角色.形式主要有:唱數字歌曲、猜數學迷語、對數字對聯、英語數學趣題、填數字成語、等,但同時要注意不要被形式所累而忽略了活動的內容,要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之余掌握知識和技能.③開展數學知識擂臺賽.整個擂臺賽設計始終貫穿以實現學生自我價值為核心的理念.大賽前期,組委會向全體參賽同學發出邀請,采用教師出題與學生出題的相結合的形式,從中精心挑選題目作為初賽或擂臺賽試題.初賽面向全員全體,每個學生都是參賽選手.活動設計由易到難,層層把關,從中選拔出優秀的成員進入到下一輪挑戰.最終的擂臺賽借助電視節目“天才之道”的活動規則,從初賽選手中再挑出3~4名精英“擂手”,其他同學則作為“親友團”成員加入到活動中來.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賽事設計,為學生提供許多展現自我、挑戰大腦、一比高下的機會.
從我校數學組十幾年堅持舉辦的歷屆數學擂臺賽來看,此活動受到同學們和教師們的一致歡迎和好評.每一次賽后,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都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在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增強了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是生活中的數學活動:教學實踐就是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思路、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素材,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美與和諧.“七年級陽光數學大賽”、“八年級數學聯賽”、“每周數學英雄榜”、“數學挑戰王選拔賽”等系列活動的設計就是一種創新、一種實踐,把大型的比賽與常規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活動,獲得認可,實現自我,成就夢想.
3.數學活動課的最終目標: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數學活動的開展,必須讓學生通過活動,明白一個道理,悟出一種思想,掌握一種方法,進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九年級的“測量物體的高度”一節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啟發學生如何利用普通的測量工具,去比較準確、簡單地測出建筑物的高度,通過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學生總結出巧用太陽平行光線,化測量為相似三角形的方法. 再比如學概率時,根據生活現象設計的“轉盤中獎游戲”和“游戲公平嗎”為題材的數學活動課,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擬的轉盤、摸球開始,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去揭密,使學生明白了這些游戲中隱含的數學知識,學生不僅學習和運用了數學知識,還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一下課,同學們高興地說:這節課學的知識讓自己變聰明了許多!
數學活動課要結合數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從數與形的角度觀察周圍事物,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數量關系,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走向自然、深入社會.比如,在教學了軸對稱圖形后,搜集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軸對稱圖形,進行展示;在教學了統計圖表后,要求學生調查自己家所在居民樓各戶半年的用水量,制成統計圖或統計表,并作簡要分析;在教學了相似形后,讓學生繪制視力表等等,
“室外數學活動課”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嘗試.帶著學生走出課堂,到室外去測量“學校旗桿的高度、裕達國貿的高度、金水河的寬度、汽車對角線的長度”,完成“太陽離我們有多遠,怎么樣目測目標物離我們大概距離”等等實踐內容,使“應用數學”思想得以充分體現.在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不迷信自己和課本,更不迷信資料,真正做學問,重應用.學生的情感在認知中得以發揮,創新的魅力在想象中煥發;學生在行動中提升了能力,在實踐中收獲了真知.使學生發現自己學習的是有價值的數學,學到的數學知識能夠幫助自己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感受到數學知識應用的廣泛性.
通過數學活動課的開展,使得數學學習少了一些抽象,多了一份具體,不再是遠離生活的“計算模式”,學生可以真實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數學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越來越多的學生對數學學習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積極性,因為那些現實的、有趣的、研究性的課外活動給他們提供了思考、探索、合作、實踐和創新的機會.在活動中、在生活里,學生不但會“思考數學”,而且會“數學地思考”.同時,數學活動課還可以讓更多的教師投身到“生活數學”、“實踐數學”、“探究數學”、“創新數學”的教學活動中去.
三、對數學活動課要有正確的認識
數學活動課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數學學科課程相輔相輔成,功能互補,共同構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數學課程體系,它既能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促進學生發展,增強了數學課程的整體功能,又有利于全面落實中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目標,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既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又是學生的對話者、合作者,他們在參與中更新著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且,通過對數學活動課程的開發和數學活動的設計給廣大教師一個數學教育的研究與創新的平臺,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素質的提升.
數學活動課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以活動為形式,通過現實生活中應用數學體驗,獲得直接經驗的課程.數學活動課的設置,是社會發展對數學教學的要求,也是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實踐證明,數學活動課能彌補學科課程的不足,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能擴展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提高技能和學習能力;能啟發學生思維,學習用數學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等.因此,每一位數學教師,都應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數學活動課,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