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不僅要參考教科書、教參,還要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學生的學情分析,進行多方位的診斷和預設,必要的時候,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變動和調整,把教師的智慧與學生的學情相融合,最終不僅能有效地促使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還能不斷地促使教師專業水平的漸進提升,更能促使學生學習能力的漸進提升,真正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筆者在近日參加一次市級優課評比,在不斷的磨課和理論學習過程中,對執教的內容——人教版“圖形的旋轉”第一課時做了一下微小的調整和變動,并在教師問題和情境的鋪墊下,達成理想的突破,促使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
一、以學定教、注重概念建構的漸進性
旋轉的概念學生并不是太陌生,在他們的生活前概念中有一定的積累,而且學生已經學過平移和軸對稱.為此,筆者就做了不少調整.最初,想借助動態的圖形演示直接由教師給出,發現學生并不能吃透理解概念,其實這里我們在借助動態圖形的引入過程中,無形之中犯了兩大錯誤:(1)剝奪了學生的自我建構權利,筆者將旋轉的圖形以旋轉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視覺的刺激下直接跳躍性的建構一個陌生的概念,以此達成強硬灌輸的情況.(2)完全忽略學生已學的圖形平移和軸對稱的經驗,忽略學生內潛的知識與技能素養,其實學生已有的概念往往會影響其后續的學習,原有的認知模式也會影響知識的建構.進行試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筆者為此對概念導入環節進行微小的調整,最后采用先引導他們回顧圖形的平移與軸對稱變換,通過類比前面兩種圖形變換來引導學生去突破概括旋轉的概念,在類比的引領下,幫助學生對“旋轉概念”進行引入、調整.真正的教學智慧就體現在這些微小調整中,在探究旋轉性質時就有必要先喚醒學生對前兩種圖形變換性質的認知,幫助學生溫故圖形變換性質的研究思路,引導學生運用類比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旋轉的性質,使學生進一步完善圖形變換的知識結構.
二、以生為本、注重難點突破的策略性
教師如果單憑經驗來教學,很多教師認為,學生對旋轉角的理解是順理成章的事,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在建構“旋轉”概念以后,很多學生仍然不會找旋轉角,其本質是對旋轉角的概念理解不到位.為此,筆者隨后改進教學方式,授課前先在黑板上作一個△ABC的旋轉變換,課上請學生在黑板上指出旋轉角,并追問是如何找到旋轉角的,在學生的自主總結的情況下,引導學生自主揭示旋轉角就是對應點到旋轉中心所連線段的夾角,并請學生找出圖中所有的旋轉角,吃透旋轉角的概念,為后面性質的探究及作圖做一個很好的鋪墊.為了更好地在教學過程中突破教學難點,筆者并沒有請學生自己動手畫三角形旋轉,因為在畫圖的過程中,學生目的性不夠強,而作圖不夠嚴謹,為了轉移這一難點,讓學生先掌握相應的方法,再通過訓練將方法與技能融為一體.于是,為了更好地通過作圖來更好地反映旋轉的性質,筆者將白板演示和精確的幾何畫板相結合,利用幾何畫板的功能度量長度與角度來揭示旋轉的性質.在教師的板演下,幫助學生逐漸了解作圖的技巧,而且在教師的演練下,再次展現旋轉圖像的特點,又一次的一舉雙得.在這個環節中,筆者大膽地分析了學生的學情和可能存在的易錯環節,利用現代化的交互式電子白板和幾何畫板進行巧妙而完美的結合,將教學中的難點一一化解,最終促使學生對難點環節的巧妙突破.
三、方法總結,注重方法積累的滲透性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不如與生共漁,其中每節課的課堂小結就是一次非常理想的與生共漁的教學策略.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擯棄籠統、簡單的知識再羅列,概念再闡述,而是通過問題的形式和學生在課堂中的實際表現,進行針對性的發問,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設置的問題如下:
問題1:敘述什么是旋轉?(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把握好旋轉三要素.)
問題2:旋轉的性質是從哪些方面來研究的呢?有哪些性質?(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和局部上分析,從形和數上來分析,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念.)
問題3:到目前為止,共學習了哪些圖形變換?(設計意圖:新舊知識融會貫通.)
在這里,筆者采用“先整體,后局部”的研究思路,不論是平移、軸對稱或旋轉,變換前后的兩個圖形整體全等.因圖形是由點構成,所以還需研究對應點與相應圖形變換要素之間的關系,平移的要素是平移的方向與距離,軸對稱的要素是對稱軸,旋轉的要素是旋轉中心、方向與旋轉角.由此,學生對這些性質的認識將會再上一個臺階,形成一個更為清晰、完整而深刻的認識,同時還能切實領會數學研究的一些基本思路,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念.問題3的改進,讓學生了解本節課知識在初中階段的地位.它是繼平移、軸對稱之后的又一種圖形的全等變換,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旋轉的學習,學生將更加系統地認識圖形變換,同時其也是后繼學習圓的重要基礎.
課堂策略中的變動雖然很微小,但是這些變動都是教師基于學生學習和教材的充分分析而實現的,科學合理的變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還能大大分解教學的難點,有力地促使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突破,促使學生在思維的實踐下,達成實實在在的建構,促使學生學習能力的漸進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