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燕

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學習”的基本理念,本文就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動”模塊在教學中如何設計如何組織教學談幾點筆者的思考,望能有助于課堂教學實踐.
一、教材中“活動”的教學設計原則
1.與新課程標準一致性原則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的實踐活動.”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在設計教材中“活動”的時候,遵循這一理念.只有在新課標指導下,設計的“活動”,才是有意義的.
2.實踐性原則
地理教師在設計教材中“活動”過程中,注意千萬不能讓“活動”流于形式,“活動”應該是學生們真正去完成的.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動”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里的正文內容,并獲得基本的地理知識與規律,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材中“活動”的過程中,不能脫離實際,應該考慮到設計的可行性和實踐性.因此,教師應該多采用地理實驗、考察等,讓學生自身“動”起來,從“做中學”,去實踐中發現地理問題,探索地理規律,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3.主體性原則
新課程改革以來,強調學生地位的改變,“學生在教學中是占主體地位的”.“一切為了學生”,這要求地理教師設計教材中“活動”時,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從設計“活動”的環節、內容以及形式等方面,都應該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針對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興趣及愛好以及智力發展水平等.這樣設計出來的“活動”,才適合學生學生的發展水平,以便讓教材中的“活動”價值最大化.
4.有效性原則
只有設計出有效的“活動”,才能體現出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動”的價值.教師對于設計出來的“活動”,其能體現多大的價值,有效性究竟是多大,這是地理教師在設計前,必須衡量的.
二、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動”的設計思路
新課程背景下,合作學習成為了主流方式,在教學中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不僅能夠增添學生的學習樂趣,讓學生學會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且能夠培養學生與人合作意識和提高與人溝通能力.鑒于此,筆者認為地理教師對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動”的設計,應當包涵以下內容和步驟:
1.確定目標:教師根據教材中“活動”的內容和對學情的分析,從課程標準要求的三維目標來確定該“活動”的目標,讓學生明白該“活動”通過合作學習方式,達到怎樣的教學要求.
2.方法指導:教師先將學生分為若干組,一般情況可按照座位分組(方便討論),確定分組細則后,指定各小組組長來配合協助教師完成合作學習.與此同時,教師需要對學生合作學習進行詳細地方法指導.
3.小組討論:教師安排小組長領導小組成員,對老師布置的要求和任務進行小組討論并及時記錄.
4.匯報成果:在教師和小組長共同努力下,學生們討論結束,各小組分別派出代表匯報本小組的討論成果,其他各小組進行補充.
5.教師評價: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以及補充情況,對知識]進行重點小結,幫助學生完成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們在討論過程中表現,給予充分肯定,也需指出不足. 而上述幾個環節應該是師生相互作用的結果,具體思路如圖1所示.
三、教學案例
選自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教科書——必修 1(人教版)2008 版本,第 63 頁“活動” ,該活動是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中“水資源與人類社會”這一知識點中補充材料部分.眾所周知,人類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數量以及水資源的質量影響都很大,說明在人與水關系中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然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于解決人水矛盾有重要意義.該活動材料就是人類利用水資源的成功案例,說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開發利用水資源能力不斷提高.活動通過三個問題,要求利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任務.
1.確定目標
教師:之前,我們學習了人類社會和水資源的關系,人類利用科技使淡水資源增加.接下來,我們用小組討論的形式“以色列水資源的利用”.我們要通過“活動”材料中的三個問題,認識到盡管水資源是有限的,但是人類可以通過科技的進步開發利用水資源的.
2.方法指導
教師:下面我將同學們分組,每6個人一小組,共6組.每組同學指定一名小組長,在討論過程中,每位同學輪流發表自己的觀點,小組長做好記錄,并最后整理匯報你們小組討論的結果.
給同學們10分鐘時間,討論“活動”中三個問題.第1, 2兩組討論第一個問題,第3, 4兩組討論第二個問題,第5, 6兩組討論討論第三個問題.
3.小組討論
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
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注意觀察,適時提出可供參考的有關材料以及做必要的引導,同時也需與學生多交流并觀察學生的合作狀態如何,便于后期對其進行評價.
4.匯報成果
學生:6組小組長分別匯報各自小組的討論成果,其他小組同學及時補充自己看法.
這個環節,完全放手給學生展示、匯報、交流和討論.
5.教師評價
師生:通過剛才各小組長匯報來看,能夠較為完整的回答了教材中三個問題.以色列的地理位置決定著降水量少,蒸發量大,這里的自然環境并不適合需水量很大的農業的生產,但是以色列采取了各種措施,如北水南調工程、海水淡化、推廣滴灌技術等,使得水資源由少變多.給我們的啟示有,加大資金投入和運用科學技術來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在這里老師想強調一下,以色列的措施我們可以歸納為兩點:第一“開源”如咸水、海水淡化措施;第二“節流”如推廣滴灌技術.同時在對我們啟示中的注意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時,要得當、適度地改造我們所生活的地理環境,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