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芳
研究性學習是生物教學的發展方向,《普通生物課程標準》關于課程的基本理念明確提出: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學習、生活、生產及社會生活中去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去探索、發現和體驗.同時,學會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結合課堂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
課堂是普通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離不開課堂教學,這就要求生物教師必須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落實對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所教內容,創設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根據所學內容主動探究,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去探索、發現和體驗.例如把學生的資料歸納匯集后,篩選出精品,然后讓這些學生在課上展示給學生看、講給學生聽,展示作品時,我要求學生一定要詳細介紹,特別是對學生自己創作出的作品更要多鼓勵,對優秀的作品,讓學生反復參觀,以他們為榜樣,激勵其它學生精心搜集資料.展示作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從他人手中獲取知識,全班60人,每人知道一個問題,即通過作品的展示,每人知道了60個問題,這充分體現了研究性學習互相學習,共享資源的課程體系.
普通新課程生物學科教材與舊教材相比“特色欄目”豐富,增加了科學家訪談、問題探討、本節聚焦、相關信息、思考與討論、科學史話、科學家的故事、本章小結、網站登錄等,這些欄目為新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有利于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如:在教學“必修模塊1”第2章組成細胞的分子、第2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教師巧妙的引導學生把問題討論與一日三餐的食物相結合,理解氨基酸及其種類;運用數學的知識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認識蛋白質的多樣性;在認識蛋白質的多樣性的基礎上理解蛋白質的功能多樣性.課后通過“科學史話”、“科學前沿”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對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培養,特別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歸結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結合日常生活開展研究性學習
生物學科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關注日常生活,會發現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豐富的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資源.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分布、遺傳和變異、進化、生態的科學.我們日常生活都離不開衣、食、住、行,這其中的每一項都是與生物密切相關.由于學校的資金與設備有限,我們可以關注日常生活的課程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例如:每個家庭買回家的食物,其中的雞、鴨、魚等,就是最好的解剖形態學方面的課程資源;每天上學、放學的道路兩旁在一年四季都能觀察到的生物就是最鮮活的生物標本,可以根據其形態進行分類識別;在校園里往往都種有許多的花草樹木,這就是一個自然花園,可以觀察植物的個體發育過程;通過我們的一日三餐聯想衣食的來源,理解人與自然的和協相處,等等;我們的日常生活可以說為我們提供了非常豐富的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資源.
三、結合當地生產實踐與環保工作開展研究性學習
人們所從事的生產勞動為生物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生物科學與農業、生物科學與工業、生物科學與健康、生物科學與環境保護是緊密結合的,迅速發展的現代生物技術已被廣泛地運用到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當然,人類所從事的生產勞動也為我們學習生物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
1.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根據當地的農業生產,根據當地的生產實際確定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當地的農作物栽培技術,繁殖控制技術,主要農作物的病蟲害的防治措施和效果,生態農業與綠色食品等等,都是生動的開展生物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資源.如:在教學“必修模塊1”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第四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教師引導學生了解當地的大棚種植,探究不同顏色的光照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
2.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當地的工業生產,運用哪些生物科學技術,從網絡信息中了解生物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拓展生物開展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從當地的釀酒業了解酵母菌,認識發酵與食品生產;從加酶洗衣粉的生產,認識酶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通過調查了解哪些藥品和疫苗是利用生物工程技術研發的,認識生物工程技術在醫藥、醫療領域的應用等.
3.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認識環境保護中的生物學知識的應用,確定課題開展研究性學習.了解當地的生產環境,識別污染環境的種類,利用所學的生物凈化的原理和方法,討論如何治理整頓環境污染的計劃及作出決策;從生物學角度探索新的生產模式,做到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保持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四、增加興趣,開展研究性學習
在開展生物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如何使學生明確研究性學習目的,增加興趣,提高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關鍵是如何運用好生活環境與生產環境中的課程資源.教材是全國統一的,而不同地理區域的不同學校有著不同的自然環境、不同的人文歷史、不同的生產歷史,僅僅是為教材而教教材是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積極開展生物研究性學習,能不斷提高學生用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的目的.
五、研究性學習帶來的新問題
1.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進一步地鉆研學習科學,既要更新本學科的專業知識,也要彌補其它學科知識的不足,以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和創新能力.
2.研究性學習還要求比較充足的教學設備和課外教育資源,在目前情況下,設備落后有待進一步加強完善;資源不足,有待于進一步開發.
3.在傳統的教學任務還沒有相應改革的情況下,課時不足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突出矛盾.如果有些內容,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只需要十幾分鐘就能解決問題,而用研究性學習的模式,就得需要幾節課的時間,這樣會使教學進度受到影響,因此在現有條件下,只有把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相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發揮作用.
4.并不是所有的教材知識都適應研究性學習這種方式,那種體現事物名稱、概念、事實等方面的陳述知識就不需要學生花時間去探究,僅靠聽講、閱讀等方式就能掌握.那種把整體教材都分解成研究性課題的做法值得商榷.
總之,我們相信,隨著“研究性學習”活動開展的深入,會使生物教學邁入一個新天地,真真正正地使學生的探索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