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東艷
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就是我們身處一個功利主義,更確切地說是短期功利主義的大環境中.無論做研究還是學習,人們總喜歡先問“有用”“無用”.“有用”指的是立竿見影式的馬上有用.初中生物就是那種所謂的無用的知識,我們一線的生物學教師應該守住自己的陣地,更多地關注課堂,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學法的指導,讓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獲取知識,讓學生成為“好學”的學生.
從時代發展的潮流看,“好學生”不再是“學得好”學生,至少說主要不是.一個好學生,首先是一個“好學的”學生. “學好”與“好學”是兩種不同“學”的境界:“學好”是學習中被動的接受,而“好學”則是學習中主動的探索;“學好”是今天學習的一個結果,而“好學”則是今后學習的一種習慣;“學好”只是對學習已有知識的一種度量,而“好學”則是對學習未來知識的一種態度;“學好”是為了掌握知識,而“好學”是為了探索問題;“學好”得到的是答案,而“好學”追求的是真理. “好學”遠比“學好”更重要.在我看來,“好學”有五個要素,我稱為“五好”,分別是“好奇”、“好問”、“好讀”、“好思”、“好言”.
第一,好奇.我把好奇放在首位.好奇是科技創新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始推動力.四位物理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到清華理學院與清華學生座談.當問到什么是科學發明最重要的要素時,他們沒有選擇基礎扎實、數學好,甚至沒有選擇勤奮、努力,而是不約而同地說到了好奇心.我認為,好學的第一要素是好奇,好學源于好奇.在學習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時我讓同學自己講父母和自己眼皮的情況.很多同學就困惑了,為什么父母是雙眼皮兒他是單眼皮呢?他和爸爸一樣是雙眼皮,是不是沒有遺傳到媽媽的眼皮基因呢?學生的好奇心全部激發了,不再被老師牽著鼻子走了,學習效果相當不錯.
第二,好問.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好奇往往導致好問,而好問是質疑既有知識,探求未知的起點.但是我們面臨的情況是,學生不好問,也沒有激勵去問.在“探究陽光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時,書本上有現成的實驗方法,但是學生對每個步驟設計的意圖不是很明白.我讓學生分成兩個小組,一個小組找你對實驗的步驟的設計有什么疑惑,另外一個小組想每一步的設計意圖是什么.然后兩個小組一問一答,學生就對整個探究實驗非常明確,甚至能提出更好的見解.
第三,好讀.提到閱讀,人們往往容易與語文等文科知識的學習聯系起來,其實學習生物也是可以閱讀的.生物閱讀是指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課外書籍與生物學知識相關的背景資料等獲取生物學知識、方法,搜集整理信息的過程.生物學閱讀要求相對高一些,它要用生物學的觀念來接觸理解信息,要建立在學生的主動性、主體性的基礎上,建立在邏輯思維上,建立在學生的心智的高度投入上.蘇科版教材增加了信息庫板塊、輔助板塊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理解生物學知識的能力,提高分析資料的能力.在學習有關反射的概念時候,有的學生想到了《三國演義》中曹操的望梅止渴,有的想到了《楊家將》中蠻牛陣破敵法,有的想到《阿凡提》故事中小毛驢會看書,我想學生對條件反射與非條件反射的區別應該一定能掌握了.在學習有關人類活動對食物鏈的影響時,學生要學從資料中想到人類應當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第四,好思.好學的核心是好思.一般的中小學教育,是以接受知識為主;要變為以思考為主.愛因斯坦就是這樣認為的,他說:“不是學習很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去思考.”好思應該是學生的第一要務.蘇科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有三大板塊構成的,問題解決板塊、信息庫板塊、輔助板塊.信息庫與問題解決板塊分開編寫,克服了過去教材在活動后直接呈現活動答案,限制了學生思考的缺陷.比如在學到血管的特點時,我問學生我們打點滴掛水時,一般是哪種血管?為什么呢?在講授植物蒸騰作用的意義時,我給每位學生分發酒精棉球,在手上涂抹酒精,會有什么感覺?為什么?我給每位學生分發給半杯橙汁和吸管,我們用塑料管喝飲料時,如果嘴不用力吸,飲料能進入到口中嗎?為什么?我們喝飲料時,吸入的僅僅是水嗎?學生有了體驗稍作思考就能得到答案.
第五,好言.好言是好學的一部分,我們不能不言.言就是溝通,就是傳播.言的本領,就是傳播的本領.只有言,別人才能知道你的觀點和想法,也只有言,才能引發與他人的爭辯,而真理往往是在爭辯中產生.在課堂上,我們要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去展示自己的想法、作業、才華.有些簡單的知識點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講,有些易錯題可以采用兵教兵的辦法.學完光合作用意義時,讓學生討論:假如地球表面沒有了綠色植物,世界將會怎樣?根據溫度這個生態因素能夠影響動物的形態,讓學生討論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動物在體形大小和外部形態方面應有哪些差異?通過諸如此類的爭辯,會讓學生自由發揮,對的地方老師適時給予肯定,使其他學生記得更牢,說得不對之處,往往會引發一場針鋒相對的唇槍舌劍,觀戰者在這場爭論中多數能把正確和錯誤區別開來(教師亦可適當加以點撥或糾正).其結果不僅有助于知識的深化理解,而且易使學生獲得無窮的樂趣.
“好奇、好問、好讀、好思、好言”——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好學”的五個要素.具備這“五好”,就為好學打開了窗戶,開辟了道路.具備這“五好”,學生就能主動地學會各種知識,我們的課堂也會日臻生動活潑,學生的思維會空前活躍,莘莘學子一定會很期待生物課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