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新課程改革日趨深化,改革的目的在于減負增效,更是為了人的發展,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亦是我們施教的對象,為此,我們必須了解初中學生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實施化學教育教學.本文首先分析初中學生的特點,接著就如何立足于學生有效學習化學知識進行分析.
一、初中學生特點分析
每個年齡階段的學生都有其不同的特點,筆者從教育學、心理學視角對初中生的特點進行分析,歸納出如下幾個方面.
1.心理上獨立意識增強,有被尊重的心理需要
初中的學生處于13-16歲的年齡階段,成人感日趨增強,尤其是到了初三即化學學習的發端,學生的依賴感處于最低值,渴望被老師和其他同學尊重和肯定.隨著獨立意識的增強,他們在課堂上都希望通過自身的探究活動和與他人的討論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課堂學習活動的主人意識增強.
2.認知水平處于發展中水平,記憶偏于感興趣的事物
初三學生記憶力、思維品質相比于以前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注意力偏向于有意注意,學生課堂注意的內容更多地轉向學習過程中教材內、外明確的必須完成的學習內容,而且學生的知識記憶也越來越具方法性和策略性,思維正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在學習過程中開始嘗試著運用化學概念來進行判斷和推理,綜合運用各種思維方法來解決問題.
3.交往能力明顯增強,能夠積極互動、傾聽和合作
化學知識應該是學生“學”的,而不應該僅僅是教師“教”的.對于初中化學學習而言,如何“學”好呢?筆者認為化學教學必須堅持學生主體地位,生生合作、先學后教,即化學可以學生“學”好,而不是僅僅是“教”會.那么,這里就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交往,學生的交往能力如何呢?筆者認為初中化學課堂上的交往應該有“聽”、“講”、“議”等幾個方面.所謂“聽講”,就是要先聽后講,先聽懂老師講的或同伴的發言內容,然后再講出你自己不同的見解或補充說明.比如某位同學的發言非常到位,我會說“剛才某某小老師的回答很精彩,誰聽見了,再來把他的回答重復一遍.”這樣的評價能讓回答問題的孩子倍感自豪,也能提醒其他孩子要認真聽同伴發言,有時甚至讓全班孩子跟著“小老師”一起讀一讀、說一說,以此提醒這個知識很重要.
二、立足學生特點組織化學教學的三點建議
1.課堂上有序互動,促進知識內化和應用
初中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到其感興趣的事物上來,借助于這一特點,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精心設計情境,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的疑問,調動學生探知的欲望,在此基礎上實施教學,提高學習的效果.
例如,筆者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微粒在不斷地運動”這一概念時,進行了如下的情境設計.
情境1 將一瓶花露水帶入課堂,上課前在教室講臺周圍噴灑,等一小會兒,學生都沸騰了,都說:“好香啊!”
此時筆者拋出問題:“我明明在講臺上噴的花露水,大家尤其是坐在后面的同學為什么也能夠聞到香味呢?”
這的確是個問題,但是小學科學課上也涉及到過相關內容,學生自然就討論開來,緊接著筆者再設置實驗情景.
情境2 演示實驗1(如圖1所示)
步驟1:燒杯中加入蒸餾水(如圖1中A);
步驟2:接著向燒杯中滴入2-3滴酚酞試液(如圖1中B);
步驟3:繼續慢慢添加濃氨水,學生觀察到現象(如圖1中C)燒杯中的溶液逐漸變為紅色.
學生的興趣上來了,好奇心也被打開:“為什么會變紅色呢?”
討論和總結出結論:“濃氨水可以使無色的酚酞變紅.”在學生這一認知基礎上,繼續實驗.
情境3 演示實驗2(如圖2所示),并未將濃氨水滴入溶液中,C燒杯也變紅了.
學生情緒進一步高漲,思維也被推向了課堂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原因使燒杯 C 中的溶液變為紅色的呢?”學生繼續討論開來,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對“微粒在不斷地運動”有了更加直觀的理解.
我們學習不應該局限于教材,還應該走進生活,為此,進一步拋出問題情景,將學生的思維觸角引向生活.
情境4 生活中還有哪些實例可以證明微粒在不斷地運動?想一想微粒的運動速率與哪些因素有關?并用生活實例加以說明.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通過設置情境充分地發揮了主導性作用,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積極地思維,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識,并最終又能回到生活中現象的解釋,認知、能力和情感均獲得了有效發展.
2.鼓勵學生解題反思,提高思維品質
課堂上的學習需要課后的練習和作業來鞏固,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升華,通過練習可以檢查孩子的學習效果,鞏固課堂學到的知識,加深對知識理解.在完成練習時,我要求孩子們要仔細讀題、規范書寫、獨立思考.當然,在化學練習中,尤其是新授課后的作業,學生有錯誤是難免的,因為初中生的心理和身體發育雖然處于快速的發展期,但是畢竟尚未成熟,思考問題也不夠全面,出錯的機率還是有的,但是如果能夠反思,有很多錯誤是可以自醒的,因此,養成自覺檢驗、評價和反思的習慣很重要.每次做完作業后,我都會讓孩子們進行檢驗,哪怕思考一遍,也要看看兩次分析和結果是否一致,來保證思維的質量.
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我鼓勵孩子們在做完后自我評價,估一估你的答案合理嗎?或者把答案放進題目里面讀一讀,是否符合題目的意思.久而久之,孩子們慢慢養成了解題反思、重新審題的好習慣.現在,我經常會問孩子們:“你怎么知道你這個答案是正確的?”他們自己還能想出很多方法來檢驗,方法越多,也就說明孩子們已經有了檢驗的意識,離“學會學習”也就更近了一步.
3.利用化學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初中學生對知識好奇心較重,動手能力也較強,有實驗課時學生幾乎是歡呼雀躍的.筆者認為抓住這一學科特點,利用化學實驗的直觀性、趣味性、生動性、真實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足書本實驗,多做趣味實驗.初三孩子在實驗過程中玩心較重,教師必須加以引導.演示實驗的規范性不可忽視,課前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不能將實驗課變為熱鬧的課而毫無收獲.
初中化學教學只有立足于學生年齡特點,充分激發化學學習的興趣,因勢利導,鼓勵反思,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最終讓課堂變成“學”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