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巧瓏
課程改革就是要改革舊的教育觀念和推進教學方式及學習方式的轉變,而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研究性學習十分重視學生個體自覺主動地對問題的發現、分析和解決,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科教學中不失時機地滲透研究性學習,從而使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將因此得到真正的張揚和提升.那么,生物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滲透研究性學習呢?
一、生物研究性學習的認識
對于研究性學習,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把它作為一門課程,即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感興趣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選擇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把它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即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活動.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滲透于學生的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的.中學各學科都是開展研究性學習所依托的課程載體,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其知識來源于人類社會、生產和自然科學,其培養目標與學生學習方式、能力、技能和態度有著緊密的聯系,與研究性學習的培養目標和學習方式是相輔相成,交互作用的.生物科研究性學習過程通常以學生主動提出的某個需要研究解決的、主要與生物學緊密相關的實際問題展開,以應用知識、技能、方法解決問題貫穿活動全程,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宗旨,以表達和交流研究成果和獲得親身體驗結束活動.它旨在開發學生的潛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生物科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1.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研究性學習其內容構建與通常的學科課程有顯著的差異,它不再是由專家預先規劃設置的特定知識體系的載體,而是一個師生共同探索新知,共同完成學習內容的選擇、組織和發展的過程.在研究性學習的初期,首先要發現問題.所謂“問題”,是指包括某一學科中的某個問題,涉及多學科的綜合社會生活的問題和科技發展中的一個問題.例如,關于基因工程問題、器官遺植問題、艾滋病等等.“問題”是研究性學習的載體.問題的提出來自于情景.學生通過參觀、訪問、觀察、教師的討論等體驗活動,逐漸在真實的情景中提出問題和提出不同的問題是情景調動了學生思維材料的各種儲備,激發學生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寶貴,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的進步.”學科有相對封閉的知識系統,學生提出問題出自于狹義的知識背景和比較被動的時機;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開放性決定了學生提出問題是基于廣義的生活經驗背景和比較主動的時機.這樣在生物科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能激發學生不斷提出問題,從而可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目的.
2.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拘泥于書本,不迷信權威,不墨守成規.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獨立思考,大膽探索,積極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性學習強調讓學生自主參與類似科學家探索的活動,獲得親身體驗,形成敢于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為以后各種創新活動打下牢固的基礎.如:學生研究“探究種子里含有無機鹽”實驗時,提出如下改進方法即用燃燒匙分別對水稻種子、食鹽進行加熱.水稻種子加熱到一定溫度后便開始燃燒,完全燃燒后余有粉末狀的灰燼.食鹽加熱沒有燃燒現象,但失去水分后成粉末狀.
三、形式多樣的活動課敲開研究性學習的大門
1.從認識身邊的生物開始,調動學習積極性
新教材中安排“認識我們身邊的生物”一節,是一個讓學生去觀察、去發現的機會.在觀察中發現問題并且想辦法解決問題,這不正是進行研究性學習所要具備的嗎?根據我校的校園環境和學生情況,我做了如下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的確定. 認識校園內常見的動植物,了解其生活環境,學習繪制觀察路線圖;通過室外觀察動、植物的形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觀察路線圖的繪制及講解,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觀察校園動植物,培養學生愛自然、愛學校的情感;通過完成繪圖作業培養小組內的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過程的設計.第一課時:以組為單位,按一定路線觀察、認識并記錄校園內動植物及其環境(可以看掛牌、問老師或查資料).第二課時:(1)將記錄的動植物進行簡單歸類,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將其分類,認識生物的多樣性.(2)以組為單位繪制觀察路線圖.第三課時:講評觀察路線圖.每組選一位代表,展示本組的觀察路線圖并講解本組觀察到的動植物種類,介紹某一種生物或生命現象,認識生物與環境的關系.(3)教學效果小結. 這樣的三節課,學生通過主動觀察,在觀察過程中互相交流,分工合作,不僅認識了身邊常見的動植物,而且從校園環境的角度,使學生更加了解、熱愛自己的學校,在以小組為單位觀察、繪圖的過程中,培養了同學間的協作精神,增強了團隊意識;另外我們將各班優秀的觀察路線圖作品在年級展出,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課的熱情.
2.積極參與,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青春期生長發育的特點”一節中,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活動,將大腦功能的完善、心臟功能的增強演繹得淋漓盡致,如一個小組表演3歲、7歲、13歲的孩子買醬油的情景,3歲時是給了錢就走,7歲時知道要找回多少錢,13歲時不僅知道討價還價,而且還表現出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表演,積極性非常高,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的精神,教學效果當然比教師單獨地講要好得多.類似的活動課還有很多,如在“遺傳和變異”這一章中,我們積極創造條件找來圍棋子,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活動了解遺傳規律,把抽象的轉化成具體的,數據一出來,結論一目了然. 活動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這種方式不僅學生們喜聞樂見,積極性特別高,提高了學習生物課的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及多方面能力,為進行研究性學習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