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萍
分析課堂不良行為是進行課堂診斷的過程,旨在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就該話題進行探討,望能有助于課堂教學實踐.
一、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不良行為分析
1.科學探究創新很時尚,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脫節
新課標提倡探究學習,這是學生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讓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但隨著對課堂研究的深入了解,發現雖然我們的化學課堂教學中確實有了“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探究,但有些教師對這樣的課堂卻表現出了不知所措的情況.有時面對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有些教師不能根據實際情況適時有效地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甚至對此置之不理、執意讓學生必須按預設方案進行:更有甚者或聽之任之、無所作為;或搪塞了事.還有些教師深知探究實驗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知道探究就是為了讓同學體驗科學知識產生的過程,但在實際操作中卻變了味道.
有一次,筆者聽《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這節課,發現了幾個問題:
問題1:教師采用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從表面上看起來課堂十分活躍,但實際參與者常常只是少數幾位愛表現的同學,很多學生只是在附和,而老師就這樣與幾個學生的淺層次交流中,“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
問題2:新制氯水成分分析是一個很具探究價值的教學內容,是這部分的重點和難點,任課教師雖然有了探究教學的理念,但實際教學行為的結果卻因為老師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教師思維的框架中,把原本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分解成了幾個小問題,并且沒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當學生回答了次氯酸時,本可以進一步發散,但老師卻戛然而止了,結果僅僅是完成了一個鹽酸性質的驗證性實驗,這樣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更不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深刻性,這種看起來熱鬧的課堂教學活動,其效果可想而知.
2.小組合作學習很時髦,課堂很混亂
新課程改革以來,合作學習成為了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一個“亮點”,這種教學形式在大部分化學教師的教學設計中都有體現,它雖然能在提高學生自尊心、自信心、培養學生探究合作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每次進入合作學習這一環節時,整個課堂仿佛都“活”了起來,學生六人一組進行著激烈的討論,課堂上呈現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氛圍.然而實際上有的小組就只有兩三人知道討論的內容,因而討論就在這樣的小范圍展開:有的就以小組為掩護開小差吹牛;還有的小組干脆不知所云地亂嚷一氣.由于每節課的時問有限,討論常常還沒得到結論時,老師就會讓學生們戛然而止,簡單的點評小結一下,在這種熱鬧過后,學生往往什么也沒有學到.
例如,有這樣一節課.高一化學《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是鈉的重要化合物,有兩部分教學內容,分別是氧化鈉和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某教師在簡短的內容介紹和學習目標交代之后,將同學分為了六個小組,并給出了明確的任務:一、二、三組研究氧化鈉和過氧化鈉,四、五、六組研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于是各組按照課本要求以及教師發至每一位同學的工作單開始了實驗.在這實驗過程中老師漫無目的的穿梭于教室,偶爾對學生實驗進行指導,有些學生乘此機會東拉西扯.二十分鐘之后,各組派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了自己看到的實驗現象及得到的結論,教師然后結合實驗對相關知識點進行了講解,這一內容的學習結束了.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嗎?在這課堂上,多數學生都沒有觀察到實驗現象,有的連實驗儀器都沒有看見,僅僅是聽同學的描述,就等于自己完成了實驗.這不是我們一直強烈批判的“講實驗”嗎?有所不同的是學生確實動手進行了實驗,但真正參與的只是其中的少數幾個同學,其它的都是聽別同學講來的,對實驗的原理、操作、現象都沒有直觀的認識.這樣的教和學的行為,連最基本的任務都不能完成.
二、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不良行為對策思考
1.立足于課題,充分發揮教學材料的優勢
教師進行授課時需要實時地觀察班上學生的學習情緒,適時地加以調控,以此讓學生更快地進入狀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具體調控時,可以立足于教學課題,充分發揮教學材料的優勢,讓學生融入其中,感受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此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幽默處理”.
2.多層次調控
從心理學內容可知,人的智能操作水平和情緒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一個快樂高興的人往往其智能操作水平也相對更高,基于上述理論,教師在授課時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調控學生的情緒,從而讓更多的學生學到知識,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例如在講授溶液稀釋這部分內容時,可以指引學生尋找規律、發現規律,比如在常溫條件下,在加水稀釋溶液的過程中,若出現溶液的pH約等于水的pH這種情況時,兩者(水與溶液)的密度就接近了,然后只需一句古語“君子之交”即可讓學生恍然大悟,這樣就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在調控情緒的同時又教授了知識.
3.學習情感喚醒和學習動機調控
(1)對學生的認知期望、評價進行調控.
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課程教授之前,老師向學生闡述本課程和后續課程的關聯,描述該內容對于以往知識的鞏固加強作用,闡述對于實際生活的價值,并且讓學生對于課程的重難點有個大致了解,指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正確的評價,在心理上合理估計該內容的學習效果,防止學生過于恐懼或輕視,教師在具體講授課程時可以在各個章節給予學生一定的提示.
(2)創造勝任感方法.
著名學者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動力是勝任感和好奇心,這兩者的推動作用遠比競爭、獎賞等更有效,那么什么是勝任感呢?在課堂上通過對知識的學習成功解決問題這就是勝任感,比如學習了鹽類水解的知識后,為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所學知識并能靈活應用,可設計以下問題,首先問AlCl3溶液顯什么性?寫出其水解的化學方程式.接著問如果將氯化鋁溶液持續加熱直至干燥最終能得到什么?
(3)提高好奇心方法.
當問題的結果與學生從原有知識結構導出的結果相矛盾時,就會造成認知不協調,因而產生困惑,由困惑而產生急于求解的心理,教師可以把這種心理的產生機制應用于學習情緒的激發.
中學化學課堂教學行為調控的有效技巧,做為課堂教學教育管理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不但可以保證提高教學效率,還能促進他們人格完善和個性發展;不但能改善學生的不良學習行為,也可以逐步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