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鋒英 劉乙蘅
摘 要: 以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為契機,克拉瑪依逐漸建成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多民族融合的公共文化供給體系和完善的組織保障體系,并從創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和服務方式手段兩個方面實行重點突破,實現了“四個轉變”,探索出資源型城市轉型背景下“政企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的可推廣模式。在這一實踐前提下,克拉瑪依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將采取針對性措施,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與水平。
關鍵詞: 克拉瑪依;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政企共建共享
中圖分類號:G127.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6.04.02
歡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常鋒英,劉乙蘅.克拉瑪依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的實踐探索[J].克拉瑪依學刊,2016(4)16-21.
一、示范區創建工作的基本情況與成效
自2013年成功申報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以來,克拉瑪依市委、市政府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632”城市整體發展戰略,①把為群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作為打造高品質城市的重要抓手。為此,克拉瑪依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牽頭、各區配合、企業協同、社會組織和群眾共同參與的“六位一體”創建領導工作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長效協調機制,建立了政府主導,人大、政協、社會輿論監督和群眾評議相結合的綜合監督體系,形成了專家咨詢制度、公眾參與和征詢制度、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考評制度;同時,將創建工作納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點工作,加大了資金保障力度,2014年和2015年的公共文化財政投入較2013年增幅均達到80%左右。②
創建領導小組圍繞“政企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務、整合全社會資源、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總分館體系建設、公共數字文化體系建設等各項工作,召集專門會議60余次,其中全市性會議7次、大型協調會議13次、論證會議15次,形成會議紀要54份;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構建“政企共建共享”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克拉瑪依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管理辦法》《克拉瑪依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法人治理結構實施方案》等46份重要政策文件和相關制度,落實任務和具體措施,及時解決創建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推進創建規劃高效落實。
堅持示范區創建與制度設計緊密結合。結合自身資源型城市的特點和石油石化企業參與城市建設的歷史傳統以及政企分開后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克拉瑪依確定了“政企共建共享”的建設思路,[1]有針對性地開展制度設計研究和推動制度設計成果轉化,構建了“政企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全方位、多層次、多載體、多角度開展示范區創建宣傳工作。利用新老媒體,在《中國文化報》《文化月刊》等報刊上推出宣傳整版20余個,相關報道1 461篇,其中國家級報刊刊發213篇。推動了全民參與、人人有責、人人共享良好氛圍的形成。通過兩年的創建,全市已建成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多民族融合的公共文化供給體系和完善的組織保障體系,創建規劃任務已完成98.6%。
一是城鄉公共文化設施服務網絡實現了全覆蓋。全市街道(鄉鎮)、社區(村)文化活動設施設置率達100%,市、區文化場館全部達到部頒二級以上水平,文化站全部達到自治區一級水平。全市文體設施總數達1 337個,文體設施總面積達164.4萬平方米,人均占有5.56平方米;體系內所有文體設施向社會開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免費提供,建成了“10-15分鐘文化服務圈”。
二是文圖博事業發展成效顯著。僅以圖書館為例,通過全面整合各學校、企事業單位的圖書資源,全市221個分支場館實現了通借通還。截至目前,全市擁有各類文獻資源總量229萬冊,人均占有藏書7.7冊,人均年增新書1.1冊,人均到館1.6次,服務人次較資源整合前增加了2.1倍。
三是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取得新突破。制定了《克拉瑪依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對全市所有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服務機構實行了統一服務標準、統一管理規范、統一績效考核,其中,重要指標包括人均年均財政支出不低于125元、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人均不低于0.06平方米、基層綜合服務中心室內文體活動面積不低于1 200平方米等。制定了文化低保指標,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得到了有效落實。
四是公共數字文化體系建設全面啟動。完成了區域性公共文化綜合服務平臺一期工程建設,建成特色資源庫8個,可用圖書數字資源43.58 TB;開發了手機APP、微信平臺等多終端應用,以及遠程和實時在線服務方式和手段,為市民、特別是油田生產一線職工提供了公共數字文化全媒體服務。廣播電視、網絡電視、直播衛星廣播電視“戶戶通”,農村數字電影、數字農家書屋、各級公共電子閱覽室設置率達100%;公共場所閱報欄逐步向電子閱報屏過渡。
五是群眾文化活動系列化、常態化。一是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打造凝聚共識、承載本土記憶、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系列節慶活動平臺。二是以品牌活動為龍頭,推動全民閱讀活動、廣場文體活動、樓宇文化活動、鄉村民俗文化等親民、惠民活動常態化開展。三是加強競賽機制,增強群眾文化活動的趣味性和競爭性,提高關注度和參與度。2015年,全市共開展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13 383場,參與人數達147.2萬人次,參與率為497.63% 。
六是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邁出新步伐。一是在市區范圍全面推行政府主導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企共建共享”模式。二是印發了《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健全了政府購買機制。嘗試公共文化設施的社會化運營,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三是建立了克拉瑪依文化志愿者四級服務組織體系,文化志愿者總人數達2 195人,逐步形成了具有克拉瑪依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務模式。
按照國家示范區西部驗收標準65個指標進行自評,克拉瑪依達標率為98.5%,優秀率為84.6%,自評總分為940分;群眾服務滿意度也從創建初的84.7%提高到目前的92.4%。
二、示范區創建工作的模式創新與突破
作為“先有企業、后有政府”的資源型城市,克拉瑪依既受益于石油石化等大型國有企業直接參與社會建設和公共服務的傳統體制,也在新一輪政企分設改革中面臨著“小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資源不足、機制不活、手段不夠等難題。克拉瑪依在制度設計研究中,抓住主要矛盾,以加強體系化、社會化建設為重點,從創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體制機制和服務方式兩個方面實行重點突破,實現了“四個轉變”。一是將政企不分的傳統體制轉變為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可持續發展新體制;二是將企業隨機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轉變為政府與企業協同合作的常態化新機制;三是由政企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差異轉變為標準統一的新制度;四是由政企各建、條塊分割的服務體系轉變為共建共享、共同服務的公共文化服務新體系。
通過“四個轉變”,厘清了政府和企業在公共文化服務協作過程中的政府主導責任、理順了“政企共建共享”的從屬關系、制定了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引導鼓勵政策、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通過對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整合共享,避免了重復建設和資源閑置浪費,全面實現聯建、共享、雙贏,全市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具體創新實踐包括以下方面:
(一)整合全市國有資源,重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是將市、區兩級政府建設的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綜合體育館、游泳館,射擊館、羽毛球館等大型公共文體設施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向社會提供免費或優惠服務。二是將48家企業職工退休活動站點納入全市文化館服務體系向社會免費開放,與街道和社區文化設施共同構成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單元和網格。三是將109個學校和企事業單位圖書館室納入全市圖書館服務體系,將學校和企業圖書資源整合在全市統一的系統平臺上,實現通借通還。四是將177個石油石化企業體育館(場)、46個學校體育館(場)納入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學校體育館非教學時間向社會免費開放,企業體育館向社會低價開放,以300元年卡實行一卡通用。
由于380個企業、學校文體設施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全市文體設施網點、面積大幅攀升,人均占有面積提升率達26.1%。圖書資源和服務人次均成倍增長,體系化管理運行形成更大合力,使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得到提升。
(二)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長效協調保障機制
一是成立了由市政府領導、各相關部門和石油石化企業共同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組,制定了《議事規則》和《協調機制工作方案》,協調組成員可根據階段性工作內容,臨時組成具體項目工作組,負責推進工作。在高效統籌協調下,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社會共建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了政府與社會協同合作的新常態。二是堅持政府主導,制定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引導政策和扶持措施。由政府統一保障企業、學校設施向社會開放的基本服務設備,由政府以購買公益性崗位方式保障企業增設專職文化服務人員。設立企業文體設施開展公共文化服務補助資金,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全免費的企業離退休職工活動站和非教學時間向社會免費開放的學校體育館給予資金補助;設立公共文化服務優秀項目扶持資金,對企業、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優秀項目進行補助扶持。獨山子區政府還實施了對企業投資文化服務、企業投資建設大眾娛樂場所和文化體育公司的補貼政策。三是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嘗試公共文化設施的社會化運營,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克拉瑪依區新文化館委托老年協會組織,成功融合了文化志愿服務方式運行管理;獨山子博物館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企業管理,并以設立“服務質量保證金”方式保障服務效能;獨山子區文化中心將經營管理、消防維保等服務實行分類招標、分類托管;克拉瑪依區通過購買服務,委托文化類社會組織實施了校園少兒藝術培訓基地建設。
(三)加強體系化建設,創建體育、閱讀、文化服務總分館體系的“克拉瑪依模式”
一是以區為單位,建立各區總分館服務體系,搭建區館為總館、街道鄉鎮文化站為分館、社區(村)文化服務中心為支館的三級總分館服務體系基礎。二是對380個學校和石油石化企業的文體設施進行專業化評估,按照其功能和規模及所屬轄區分別并入各區體育、閱讀、文化總分館服務體系的分館和支館層級,從而完成具有社會力量加盟特點的區級總分館服務體系建設。三是在全市范圍內建成以市級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為總控管理中心,各區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總分館體系為分支單元的大體系格局,體系內所有設施向社會開放,依據等級職能劃分服務覆蓋范圍,實現體系內通借通還、互聯互通、一卡通用。四是建立統一的服務標準和業務規范體系。在《克拉瑪依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基礎上制定全市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服務標準和服務規范,明確中心館、總館、分館、支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標,實現服務標準統一、服務規范統一。五是建立總分館體系的統籌協調機制和管理運行機制。制定了《文化館、圖書館聯建共享總分館體系運行管理辦法》等制度性文件,試點建立了市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法人治理結構,按照聯建共享、集中管理的原則,協商決策、明確職責、優化服務流程和管理運行模式,統籌中心館、總館、分館、支館各種文化資源調配和服務協同,實現一體化運行,保障統籌有力、運轉有效。
(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一是實施“文化低保”政策。將油田一線企業職工、外來務工人員、殘疾人、生活困難群眾、農牧民、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七大群體”列為公共文化服務重點保障人群,確立了公共文化服務低保標準,針對不同低保群體設計了不同保障性項目,采取特殊措施予以保障。二是實施公共文化服務城鄉一體化建設。統一城鄉設施建設標準和設備配置;實行文化活動組織一體化;實行對農村文化的扶持政策,提高鄉村文化自我生產能力,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三是實施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制定項目和“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務實施計劃,打造外來務工者“親情第二故鄉”,以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基地的方式開展有針對性和常態的化服務,通過開展文化培訓、志愿服務和建立新市民藝術團隊,引導外來務工人員參與文化活動,促進公共文化事業均等化發展。
兩年來,克拉瑪依市開展文化下基層服務項目82項,流動文化服務項目120項,城市援助農村項目12項、受益人數超過6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0%以上。
(五)調動全社會力量,合力構建“全民閱讀”書香油城
通過全民閱讀活動一體化部署,將政府、企事業單位、書店納入全民閱讀實施計劃責任主體,共同打造閱讀品牌活動,合力推動全民閱讀活動長效性、常態化開展。
由政府、企業和媒體共同舉辦的“書香油城”系列活動,整合三方宣傳平臺,通過常態化宣傳和系列實體活動,以開放的態度吸引熱衷讀書和公益的社會各界參與到活動組織中,創造了持續全年的全民閱讀記錄。由市委宣傳部、團市委和石油企業聯合舉辦的“智在必得”讀書電視競賽活動,在閱讀活動中加入競賽機制,將讀書學習和電視娛樂相結合,通過晉級爭霸的形式,吸引全民關注,成為全市矚目的熱點讀書活動。由報社、區政府聯合舉辦的“準噶爾大講堂”以舉辦公益性、常態化的講座為目的,采取市民點題、專家開講、企業贊助、各方共贏的模式,講座課題內容涉及廣泛,師資遍及全國,服務人數眾多,受到各族群眾的高度贊譽。
在閱讀品牌活動的帶動下,以調動全民參與為目的的各類讀書、講座活動推陳出新,營造了全社會學習、閱讀的濃厚氛圍。
(六)將石油工業遺產和非遺資源納入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
克拉瑪依市伴隨著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而誕生,是中國石油工業遺產的代表,也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因各地文化匯集而形成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次克拉瑪依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為契機,將石油工業遺產和非遺資源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擴大了公共文化服務載體。
一是設立工業遺產保護區,創建工業遺產分類體系,將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13處石油工業遺產資源向社會免費開放。二是將石油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相結合,與科技手段融合,創建了“掌上博物館”和博物館系列微刊,推出了“回到克拉瑪依最初的地方”等工業遺產專題,設計了“父輩們的勞動工具”手游。三是實施了石油工業舊金屬雕塑創作工程,通過金屬焊接藝術,使工業廢舊金屬成為石油工業城市的文化風景,形成新的文化資源。四是文化、教育部門聯合民間非遺協會推動“非遺進校園、進課堂”工程,在9所小學建立了非遺項目傳承基地,開設了18個試點課堂,每年1 152課時,有效推動了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五是在各街道文化站成立非遺項目興趣小組和群眾團隊,定期舉辦非遺培訓,豐富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七)創造“我們的節日”,搭建全民參與大舞臺
克拉瑪依是一座只有60年歷史的戈壁新城,沒有專屬的傳統節日。創辦克拉瑪依“水節”是為紀念克拉瑪依找水引水歷程,它凝聚了克拉瑪依人民共同的情感,是油城人民的精神盛會,也是克拉瑪依文化成果展示的廣闊舞臺。以克拉瑪依“水節”為代表,由政府主導舉辦旅游文化節、藝術節、青少年科技節、美食節、民俗文化節、金絲玉節等文化節慶活動,創造“我們的節日”,搭建全民參與的豐富載體,帶動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民族文化、鄉村文化的蓬勃開展,使群眾文化活動場次、參與人次逐年攀升,得到了廣大群眾的高度認同。
(八)創建廣場活動“九個統一”通盤管理模式
克拉瑪依市將廣場舞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群眾體育事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以區為單位,建立政府主導、分工明確、統籌有力、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由各區文化、公安、行政執法、環保、街道、社區和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聯手,對廣場舞活動進行全方位指導、監督、巡查和管理,創新實施“九個統一”通盤管理模式:統一勘定活動場地,統一配置音響設備,統一安排領舞人員,統一編創制作曲目,統一編創廣場舞蹈,統一規定舞蹈時間,統一規定音響分貝,統一配備保安值勤,統一實施責任考核。在“九個統一”的管理模式下,全市100多個廣場舞活動場地實現了標準化管理,保障廣場舞活動持續健康有序發展。
(九)拓展公共文化服務,打造青少年服務平臺
根據青少年渴望知識、熱愛文藝的需求和學業繁重、工作繁忙的特點,創新服務手段和內容,開展有針對性的特色服務。一是開辦青年夜校,實行按需培訓的點單式服務,提供公共文化錯時服務。二是打造當代青年俱樂部“螞蟻劇場”,搭建以演藝、培訓、講堂、聚吧等為主要內容的青年綜合文化服務平臺,滿足了青少年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三是多種方式建設少兒文化活動園地。通過政府購買方式建設學校少兒藝術培訓基地和社區兒童文化活動中心;通過志愿者服務打造暑期假日學校。在各種舉措推動下,強化了對青少年的公共文化服務,推進了全民藝術普及和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
克拉瑪依的示范區創建是整合社會資源、引入社會力量的實踐過程,是推動公共文化社會化發展的探索和嘗試,以希冀為全國其他城市,特別是與克拉瑪依類似的資源型城市提供一些有益的經驗。
三、示范區創建工作的后續思路與任務
示范區創建周期雖然只有短短兩年,但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建設永無止境,克拉瑪依將繼續保持創建工作熱情,不斷鞏固和提升創建成果,以全局的眼光謀劃未來,認真落實示范區創建后續工作,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一步推進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可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行保障能力。按照制度設計研究總體思路,完善“政企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機制建設,不斷創新和優化社會化發展管理模式,強化總分館體系運行,健全相關政策和制度,細化措施方案,確定時間和路徑,加強資金、人員、制度和組織保障。
二是實施“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提升工程”。完成《克拉瑪依市區域性公共文化綜合服務平臺數字化建設》二期工程,建立本地數字資源人才隊伍,完善實體互動空間建設、特色資源庫群建設,健全遠程培訓網絡,優化管理信息系統,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升級。
三是完善面向效能的公共文化服務考評體系。建立科學有效的考評工作機制,組建第三方考評機構,將群眾滿意度納入重要考評指標,實現指標體系統一化、組織機構權威化、公眾參與制度化、第三方評估規范化。
四是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統籌全社會文體設施開展標準化公共文化服務,不斷完善委托社會組織管理運營機制,加強文化類社會組織培育,扶持民辦公益文化項目,大力推進文化志愿服務。
注釋:
①“632”城市整體發展戰略是指克拉瑪依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確立的打造“世界石油城”的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即建設油氣生產、煉油化工、技術服務、機械制造、石油儲備、工程教育六大基地;突出培育金融產業、信息產業、旅游產業三大產業;全力打造高品質城市、最安全城市兩個平臺。
②文中數據源自作者調研。
參考文獻:
[1]劉乙蘅,劉煥.新疆克拉瑪依:一個“政企共建共享”公共文化的生動樣本[N].中國文化報,2015-10-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