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給我國多民族地區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它的跨界融合特征可以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確保社會長治久安,創新遠程援建模式。但不可否認的是,多民族地區目前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沿海發達地區有所欠缺,少數民族干部群眾的信息化意識和信息化能力尚待提升。多民族地區應從完善信息通訊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干部群眾信息化意識能力入手,大力發展“互聯網+產業發展”之路,并使互聯網在社會治理中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并結合遠程援建模式,共同推進多民族地區的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 互聯網+;民族地區;發展;機遇;挑戰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6.04.07
歡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劉洋.“互聯網+”時代多民族地區發展的挑戰及應對[J].克拉瑪依學刊,2016(4)48-52.
“互聯網+”通過互聯網基礎平臺推動信息通信技術與社會各行各業的跨界融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進而實現產品、業務和模式的創新,使互聯網連接一切成為一種新生態。“互聯網+”時代的六大特征包括“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1]45-62。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我國多民族聚居地區如何利用“互聯網+”時代帶來的重大發展機遇應對“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挑戰,就成為必須予以思考的課題。
一、“互聯網+”時代來臨是多民族地區發展的重大機遇
“互聯網+”時代是推動多民族地區經濟可持續、跨越式發展,豐富社會治理渠道的重大機遇,也是對口援建單位創新援建模式的重要手段。
1.“互聯網+產業發展”有利于民族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互聯網+” 是傳統三次產業飛躍的重要動力因素,主要體現為:首先,在第一產業發展過程中構建“互聯網+智慧農牧業”,即通過互聯網農牧業生產管理體系的建設系統地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特別是構建農牧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互聯網實時監控和回溯系統,滿足對食品安全有較高要求的顧客的個性化定制需求。第二,在第二產業發展中,“互聯網+”是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從宏觀上推動多民族地區制造業、建筑業等第二產業逐步走向信息化、服務化和全球化,實現“工業智造”及工業4.0;從微觀上,“互聯網+”通過整合供應鏈的資源優勢,提供用戶按需定制的平臺進而促進互聯網型企業的茁壯成長。第三,必須認識到,第三產業是很多民族地區當前的核心產業,因此利用“互聯網+”使民族地區的第三產業的發展更具生機是一條必行之路。最后必須指出的是,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產業往往被稱為第四產業,“互聯網+”對于信息產業的影響將會更加直接、更具代表性,使民族地區的產業發展之路更具潛力。
2.“互聯網+公共服務”“互聯網+智慧生活”確保民族地區發展環境的穩定
民族地區的發展離不開穩定的內外部環境,而社會的長治久安是民族地區發展環境的重要構成要素。從這個角度上看,構建“互聯網+公共服務”和“互聯網+智慧生活”是“互聯網+產業發展”實現的先決條件,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因此需要從公共服務和民眾生活兩個方面重點開展相關工作。首先,“互聯網+公共服務”將先進、優質的教育和醫療資源引入民族地區。“互聯網+教育”使少數民族民眾在接受教育時既有了更多的選擇,也從客觀上推動了受教育覆蓋面的擴大和整體水平的提升;“互聯網+醫療”在少數民族民眾求醫問藥時有更為專業和權威的解決方案,同時也將少數民族獨有的例如藏醫、藏藥向內地乃至全球推廣。此外,在“互聯網+”時代,公共服務的主體將更趨于多元化,各公共服務主體的優勢資源在互聯網這個大平臺得以整合,進而提升社會公共服務能力和整體水平。第二,“互聯網+智慧生活”對于少數民族民眾特別是農牧民的生活將會產生明顯影響。例如智能家居系統將使人的生活從電器為核心轉變為以用戶為核心;“智慧出行”將給少數民族城鎮居民和農牧民帶來更多便利的出行選擇;“智慧民生”可實現生活服務信息主動推送、在線預約民生服務等創新性功能;“智慧社區”則在社區網格管理的基礎上更加智能化,使居民能夠享受更為主動、及時、便捷的社區服務。可以預見的是,這些渠道會提升少數民族民眾的生活質量,民眾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得到充分滿足,進而推動民族地區長治久安。
3.“互聯網+援建”思路將實地援建與遠程援建兩種模式予以有機結合
對口援建是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區發展重要的推動力之一。例如在對口援藏實施20余年中,各批次援藏干部深入西藏各地,為西藏高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習近平主席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中的講話指出,“要搞好對口支援西藏工作,優化援藏干部人才結構,把優秀人才選派到條件艱苦和情況復雜地區去磨煉意志、增長才干”[2]。由此可以看出,對口援建工作依舊是中央及各地市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堅持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 “互聯網+”為實現實地援建與遠程援建“雙結合”的創新模式提供了必備的技術條件。這首先體現為通過民族地區“互聯網+”的建設,民族地區與外界之間網絡互聯程度不斷提升,這樣對口援建單位不僅可以實現遠程對援助干部的監督與考核,更可以使一大批未能前往民族地區受援地工作的本地干部通過遠程援助系統為民族地區的發展提供建議。同時,干部在工作中如果遇到需要原單位配合解決的問題,或者根據受援地需要向原工作所在地區發布一些招商引資等信息,遠程援建系統是最好的解決途徑。從另一個角度上看,民族地區本土的干部群眾可以通過遠程援建系統的在線培訓模塊,提升自身工作素質,進而從長遠上使各受援地的發展更具彈力。總體上講,遠程援建模式使參與到援建工作中的人員數量明顯提高的同時,援建人力資源成本的增加卻得到控制,從而進一步扎實保障援建的總體效益。
二、“互聯網+”時代來臨給民族地區帶來的挑戰
“互聯網+”的定位應該是民族地區發展的“戰略性武器”,但從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省份多年以來推行電子政務的進程可以發現,大多數地方政府只是把互聯網、電子政務視為解決政府外部事務公開、內部事務辦公自動化的策略式外嵌工具,政府的業務流程依舊大量保留傳統政務的特征。從這個意義上看,它們只是發展了“+互聯網”而非“互聯網+”。客觀地講,大部分民族地區信息化建設相對于沿海地區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跳出“+互聯網”的固有思維,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合理的成本在民族地區實現“互聯網+”時代所提出的信息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硬件需求,以及互聯網意識培養、互聯網人才隊伍儲備等軟性要求,則是“互聯網+”時代來臨給民族地區帶來的挑戰。
1.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仍需加強,“互聯網+”在民族地區的根基尚未搭建牢固
信息化基礎設施是“互聯網+”的根基和硬件保障,是一切信息化工作的出發點。民族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給信息化基礎設施的鋪設帶來了相對較高的成本以及難度。近年來,隨著中央及各對口援建單位的支持和幫助,各級自治區政府對信息化的高度重視,民族地區的信息化基礎設施覆蓋面已大為提高,信息通訊能力顯著增強。但需要客觀認識到,民族地區的信息化發展水平與東部沿海地區的數據鴻溝依然存在,而且隨著東部沿海地區信息化步伐日益加快,這種數據鴻溝時刻面臨增大的危險。在信息化基礎設施方面,主要體現為民族聚居區內不同地區的信息化基礎設施覆蓋程度參差不齊,以西藏為例,“城鎮與農牧區之間的差距尤其明顯”[3]77-80,以拉薩為代表的西藏城鎮的信息化水平已與內地城市差距不大,但一部分農牧區依舊處于“不能、不會、不想”使用信息化的狀態,其中“不能”是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就是農牧區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在此基礎上,部分地區和行業雖然建設了信息化基礎設施,但設施落后、功能缺失。
2.少數民族民眾信息化意識培養加速與傳統文化保護間的再平衡有一定難度
如果說信息化基礎設施是民族地區應對“互聯網+”時代在硬件方面挑戰的話,互聯網意識的培養及其對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沖擊就成為民族地區應對“互聯網+”時代在軟件方面的挑戰。少數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內容多元,擁有鮮明的文化特質,在少數民族民眾間代代相傳,民族文化也對少數民族民眾的生產生活方式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互聯網+”時代對于民眾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互聯網+”能否在民族地區順利實施,當地干部群眾的信息化意識和互聯網思維的培養是必經之路。但目前一部分民眾,尤其是生活在偏遠農牧區的民眾對于互聯網的應用還處于較低的層次水平之中,更多將互聯網作為娛樂工具,而不是深入生產及生活各個領域的重要戰略工具。出現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就是他們“不想”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去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生活方式。而由于“不想”又將直接導致主觀上不去學習互聯網應用技術,最終導致“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在普及和應用方面的不平衡”[4]50。必須強調的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以傳承和保護,如何尋求一條“互聯網+傳統文化”的生產生活方式,則是需要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3.“互聯網+”給民族地區各級政府工作人員的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意味著政府、企業、公民等各社會領域都需要更多、更頻繁地與互聯網打交道。作為信息化戰略的領航者,民族地區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自身的信息化能力就顯得極為重要。信息化能力不僅僅代表學會使用計算機、學會上網,還需要根據不同的職能分工分別具備以下能力:第一,“互聯網+”應用系統開發能力。雖然當今政府業務有外包的空間,但如果在政府部門內部擁有一支可以自行開發“互聯網+”應用系統的隊伍,無疑是縮減信息化成本的最為有力途徑。第二,“互聯網+”應用系統運維能力。保障系統正常運行、維修臨時或應急故障。第三,“互聯網+”應用系統使用能力。這是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員都必須掌握的能力。第四,“互聯網+”應用系統推廣能力。通過政府工作人員的典型示范和教育行為,使各族民眾能夠同時擁有信息化意識和信息化能力。第五,跨部門、跨領域溝通協調能力。“互聯網+”跨界融合的特征要求政府工作人員對于所有涉及的領域業務、責任相關部門的業務都有所了解,以便協調跨界工作。因此,“互聯網+”時代對民族地區各級政府工作人員的信息化能力有較高的要求。但以西藏為例,“機關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學歷文化偏低,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西藏自治區從事這一工作的人群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19%,其中還有5.56%的文盲/半文盲”[5]48-50。民族地區各級政府工作人員的信息化能力提高工作任重而道遠。
三、民族地區應對“互聯網+”時代機遇和挑戰的對策
盡管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民族地區勢必應該把握住“一帶一路”戰略下“互聯網+”時代帶來的發展機遇,通過有效的政策制定和實施,將民族地區信息化發展的滯后之處轉化為信息化跨越式發展的潛力所在。
1.完善信息通訊基礎設施建設,使少數民族民眾切身體會“互聯網+”的魅力所在
互聯網意識培養及互聯網能力的提升,要從“有形”和“無形”兩個角度入手。“有形的手”是指建設信息通訊基礎設施,使其覆蓋面在民族地區全境無死角,特別是當前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要向偏遠地區農牧民居住點傾斜,區內城鄉間數字鴻溝要逐步縮小。在此基礎之上,要提升信息通訊基礎設施提供信息服務的質量。“無形的手”是指各級政府工作人員應從自身做起,提升信息化素養,并擔任少數民族民眾信息化意識和能力提升的典型示范者、技術幫扶傳教者,使少數民族民眾切身體會到“互聯網+”的魅力所在。“有形的手”是“無形的手”實現的基礎保障,“無形的手”則是“有形的手”提升效益的必經之路。
2.制定民族地區信息化發展戰略,引導“互聯網+”進入產業發展之路
“互聯網+”對民族地區發展的作用,最直觀地體現在對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推動上面,而經濟發展又可以從產業發展的角度進行評測。“互聯網+”的跨界融合功能使傳統三次產業和信息化產業有了前所未有的動力和機遇,“互聯網+智慧農業”“互聯網+工業智造”“互聯網+智慧商業和旅游業”的前景喜人。各級民族自治政府應制定本地區信息化發展戰略,明確“十三五”期間信息化發展的方向、指導思想、具體路徑。應大力鼓勵電子商務的發展,特別是有民族特色的農牧產品、旅游產品的產業化和在線直銷,解決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物流運輸壁壘,甚至在資金和人才充裕的情況下組建和開拓自有物流渠道;應大力鼓勵農牧民生產使用智能化設備,通過基層農牧業生產單位組團示范效應,逐步推動農牧業生產現代化、農牧業產品商業化、農牧業產品銷售網絡化;應大力鼓勵工業企業引進智能化生產設備,從生產運作、供銷商維護、商品銷售、企業管理等多個方面實現智能化;應大力提倡各旅游景區在線宣傳、展示,通過專有的旅游網站平臺為旅游者提供實用信息,實現賓館、景點門票、租車等旅游配套資源的在線預約及支付。
3.建設互動型電子行政,政府在社會多元網絡化治理中起到表率作用
在“互聯網+公共服務”和“互聯網+智慧生活”中,社會網絡化治理呈現主體多元性特征。政府在社會網絡化治理和公共服務提供僅扮演表率、服務導航、質量監督角色,更多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讓渡給有資質的社會團體、公民組織、社區及非政府組織來提供。在“互聯網+”時代,政府的社會治理工作范圍雖然有所減少,但工作的復雜程度、工作的質量要求卻在提高,特別是如何在政府與多元社會治理主體間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有力的監管及反饋機制,電子行政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電子行政主要體現為政府內部業務流程梳理與優化,以及政府對外公共服務范式創新,其突出特征是互動性。通過電子行政的G2G(政府與政府間)、G2B(政府與企業間)、G2C(政府與公民間)、G2S(政府與社會間)模式的構建,使多元網絡化社會治理可以在一個一站式網絡平臺上完成。特別指出的是,利用電子行政中的地理信息系統,可以使社會治理中的交通疏導、災害防護、資源協調、社區管理等功能更為直觀化和即時化。
4.與對口援建省區聯動,在實地援建基礎上構建遠程援建模式
在繼續實施實地對口援建基礎上,利用“互聯網+”的發展機遇,創新一條新型遠程援建模式,有利于讓更多的內地省市干部群眾投入到援建工作中來,有利于在不明顯增加援建成本的前提下,提升援建工作的實效。從具體實施層面上, “互聯網+對口援建”平臺的建設是遠程援建模式實施的起點,應由中央相關部門統籌規劃,建設一個國家級遠程援建系統,從人員、組織機構和功能上將各對口省市部門和受援地區包含其中,這有利于統一管理,也有利于定期橫向對遠程援建績效的測評,更有利于降低遠程援建平臺的開發成本。從具體功能層面看,在平臺內要進行基于援建關系、援建領域的細分,既要保證援建單位與受援單位間援建專有資源的在線對接,也要保障在一定援建領域內資源可被全區按需使用。從運作模式層面看,既要鼓勵實地援建干部通過平臺與工作單位密切聯動,也要提倡內地援建單位工作人員遠程向受援地提供在線協助,還要促使本地干部群眾通過平臺獲取在線培訓,甚至可以通過該平臺面向非援建單位的廣大群眾征集援建志愿者并進行審核篩選。
總之,“互聯網+”時代給民族地區帶來的機遇是遠大于挑戰的。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6]35進入2016年以來,無論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重要講話,還是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多次提及發展“互聯網+”的重要意義。我們要牢牢把握國家大力推行“互聯網+”的機遇,結合“一帶一路”戰略,將民族地區的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社會長治久安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馬化騰等.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
[2]新華網.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習近平發表講話[EB/OL].http://finance.chinanews.com/gn/2015/08-25/7488714.shtml,2015-08-25.
[3]楊曉波.西藏信息化現狀及對策研究[J].西藏發展論壇,2013(6).
[4]吳江等.觀念環境——公務員和公民的信息化意識和能力[J].電子政務,2004(Z2).
[5]靳薇.西藏:援助與發展[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
[6]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