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冉
摘 要:對現階段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新常態”,要求教師提高自身業務能力,而創新能力的培養又是業務能力之中關鍵點。以文獻法為主要研究方法,通過對“新常態”理念在教育事業中的闡釋及“新常態”背景下對高校體育教師提出的新要求進行分析,總結出培養創新能力的四條途徑即構建知識系統、培養創新意識、突破思維障礙和優化外部環境。
關鍵詞:新常態;創新能力;高校;教師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4.017
“新常態”就是指由過去的狀態向一種新的相對穩定的常態進行轉變,是一個全面、持久、深刻的變化時期,是一個優化、調整、轉型、升級并行的過程。面對當前高校教學現狀,提出新常態下的教師創新能力培養,對于高校體育教師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起到關鍵作用。創新是人自我發展的基本路徑,高校體育教師創新能力培養是主動適應、積極應對教育“新常態”的舉措,對于教師優化教學思路、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有著重要作用。
1 “新常態”的理念闡釋
“新常態”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從教育角度思考是告別過去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思路,提出創新教學的,引導教育事業走向高效化、科學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式教學。不單單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而是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學生的全面成長,健康成長,使教育事業走向一條有著深刻轉變、不斷優化升級的道路。
面對教育事業“新常態”下的理念轉變,對高校體育教師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能夠提高自身能力養成,積極應對理念轉變帶來的各種工作變化。因此,這一系列轉變對于高校體育教師的創新能力培養提出新的標準。
2 “新常態”對高校體育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2.1 擺脫傳統教育模式束縛
一直以來,許多高校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難以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影子”,在教學思路、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手段上“忠于傳承”,偏重教師的教,輕視學生的學。這樣的傳統模式導致的結果是課堂氣氛沉悶、學生主動性差,影響教學效果。在缺乏主動性的體育課程中,學生失去了對知識掌握的主動權,被動接受,抹殺了他們對體育的情感,直接導致“喜歡體育,但不喜歡上體育課”的結果。在“新常態”背景下的高校體育教師應該注重課程內容的選擇,教學目的不能只停留在“教會一項運動技能”層次而是需要讓學生“愛上一項體育運動”,養成體育習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正確高效的方法手段,激發學生熱情,對體育運動產生深刻情感,能夠在課堂中享受體育帶來的樂趣。
2.2 加強對自我形象的優化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要對自我角色有深度認識,要為學生樹立榜樣形象,以人格魅力感染學生。體育教師要有“榜樣意識”,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具有外在美和內在美。外在美,著裝得體,外觀要符合教師職業規格,行為舉止高雅大方,接人待物彬彬有禮。一位始終保持積極陽光、舉止文明的體育教師將會給學生帶來身心的愉悅感,讓學生產生信賴和尊敬。相反,不修邊幅、精神不振的教師形象將會使學生產生倦怠感,久而久之對體育課興趣減弱。內在美,心地善良,有氣質,有內涵。內在美所建立的形象比外在美更強烈、更深刻。德性、思想、性格等都成為教師給學生帶來的感受。一言以蔽之,體育教師要樹立“以德立教、以身為范、嚴于律己、無私奉獻”思想概念,對自我形象進行重新審視,加強優化。
2.3 重視教學技能的提升
教學技能是指教師運用已有的教學理論知識,通過練習而形成的穩固、復雜的教學行為系統。在體育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實踐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稱之為授課能力強,這項能力在體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強化、優化,并逐漸被教師熟練掌握,業已成為獨有的教學技能。體育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首先需要強化自身運動技能,即對所教授動作技術按照要求,有效完成的能力。體育教師在課程中需要進行動作示范,通過直觀感受給學生頭腦中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其次,體育教師需要強化教學藝術性。教學的藝術性要求教師指導語言精確、清晰,學習過程趣味盎然。充分開發多種形式的教學輔具,利用多媒體、體育游戲等充實體育課程內容。此外,體育教師也需要適應環境更新,開拓視野,學習新鮮的理論知識和運動知識,提升自己業務能力。“教學相長”,師生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
3 如何培養高校體育教師創新能力
3.1 構建知識系統
開展高校體育面對的教學對象、所要擔負起的教學任務對高校體育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其知識結構具有專業學科的扎實性和多學科的全面性特點(如圖1)。針對高校體育教學,首先教師需要專業基礎知識,屬于核心層次。對于體育教師而言,專業基礎知識涵蓋體育教育學知識、體育心理學知識、運動人體學知識、運動醫學知識、運動訓練學知識、體育教學方法知識等。專業基礎知識為教學提供主要幫助,在教師遇見問題時,能夠立馬匯總體育相關知識,為解決問題輸送方法。其次,教師需要相關輔助性知識,如管理學知識、教育學知識、外語知識、計算機知識等領域。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各領域之間,各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體育教學創新不僅僅只是靠體育的深入就能支撐,需要多個領域的綜合,構建自己的知識樹,為創新能力提供理論知識保障。綜上所述,體育教師構建知識結構需要注重兩點,即專業知識的“深度”和綜合知識的“廣度”,培養寬闊的眼界和深刻的思維能力。
圖1 高校體育教師創新能力知識系統
3.2 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指人們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需要,引起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并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愿望和設想。它是人類意識活動中的一種積極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現形式,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創新意識包括創造動機、創造興趣、創造情感和創造意志。在創新意識培養過程中要注重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在人的認知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問題或者是現象,并且通常會產生疑問、探求的心理狀態。子曰“疑是思之始,學之端”,高校體育教師在工作、生活中要養成多疑問,多思考的習慣。在問題意識的基礎上要注重隨想隨記,創新靈感的來源總是轉瞬即逝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記錄,深層次挖掘探索,尋找促成創新的時機。培養自身認真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絕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與“創新”相遇的機會,把握細節、把握關鍵。
3.3 突破思維障礙
假如將創新比喻成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的話,那么想要達到目的,就需要突破過程的障礙。面對問題出現時,人們總是受線性思維影響,渴望通過傳統方式進行方法的獲取,這樣的思維方式就造成了思維障礙。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創新思維是需要“破壞性”的,是對傳統思維的挑戰,是對規律總結的“不遵從”,人人都羨慕創新成果的出現,但是又都不想成為“規律的破壞者”,沒有人喜歡犯錯,但同時也沒有人能躲避犯錯,敢于突破、敢于挑戰是創新能力的情感培養基礎。正確的答案是創新思維需求的結果,正確答案從錯誤中來,從無數次的挑戰中來,辯證地認識在尋求創新過程中的錯誤,以積極飽滿的情感狀態,迎接創新成果的到來。
3.4 優化外部環境
在教師自身培養之外,也需要對教師所處的外部環境進行優化,促成創新能力培養的良好外部因素。對于外部環境而言,首先需要學校重視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構建教師競爭機制,對于思想陳舊,教學老化的教師提出批評,鼓勵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創新,對于創新者給予支持。其次,教研室需要在教師崗位培訓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引進國內外先進教學理念,先進教學輔具,通過國內外教師學術交流等途徑啟發教師創新思維。除此之外,構建利于高校體育教師創新能力培養的社會環境也十分必要。通過政策引導、經濟導向、文化支持等多途徑優化外部環境。
4 結語
創新能力的培養能夠為教師職業升華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是促進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教師與學生是構成教學活動的關鍵部分,而教師采取怎樣形式開展教學活動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倘若把教學過程中的知識比喻為建筑的磚瓦,那么教師的創新能力則是給予這些固定單調的磚瓦一些創造性的搭配,從而建造出牢固且美觀的高樓。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教師主動創新出更多、更具吸引力的教學手段,對于教學效果的顯現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肖寧.高校體育教師知識結構、能力水平與綜合素質的 培養[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8):98-100.
[2] 龐茂盛.“新常態”背景下體育教學活動要素分析[J].體 育師友,2016,(1):44-45.
[3] 王菊芳.體育教師創新能力培養[J].體育與科學,2005, 26(1):74-75.
[4] 許建生.體育教師素質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10): 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