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斌

【摘要】 目的:探討在支氣管哮喘患者中聯用孟魯斯特與沙美特羅特卡松治療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通過隨機對照試驗的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單純予沙美特羅特卡松用藥,觀察組給予孟魯斯特+沙美特羅特卡松方案治療,針對兩組的總體用藥情況作評估。結果:觀察組用藥后的總控制率是95.0%,相比對照組的80.0%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對對照組而言,觀察組的FEV1和PEF指標值也均有明顯高,1年內發作頻次明顯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用藥期間均無患者出現不適事件。結論:選擇孟魯斯特+沙美特羅特卡松方案對支氣管哮喘患者進行聯合治療,總體療效更加理想、安全,更利于患者肺功能的改善,值得加強推廣。
【關鍵詞】 支氣管哮喘; 孟魯斯特; 沙美特羅特卡松; 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 R56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4-0047-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4.027
支氣管哮喘是現代西醫學對一種慢性呼吸系統病的統稱,其急性發作期往往有咳嗽、喘息和氣促諸癥,個別甚至有胸痛反應,對患者的身心均非常不利。一項國際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長期對本病的不規范治療,可能增加肺氣腫或肺心病等重癥的發生率,約10年后有可能成為導致患者病死的第三大病因[1]。目前醫院對本病的治療主要依賴于藥物改善,孟魯斯特、沙美特羅特卡松是近年普遍用于治療本病的兩種藥物,療效頗得好評。本文聯合此兩種藥物對40例相關病例進行治療并作比較,總體用藥情況較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均與《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的判斷標準吻合[1]。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21~72歲,平均(46.7±4.7)歲;病程9個月~8年,平均(2.8±0.2)年。研究前,所有患者均已簽署相關知情文件,無合并嚴重心內科疾病、認知異常、過敏體質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病等情況,通過隨機對照試驗的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據常規內科標準,向兩組患者提供鼻部插管供氧、祛痰、保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和對癥處理等系列措施治療。在此前提下,對照組40例單純給予沙美特羅特卡松(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90241,規格:50 μg/250 μg)治療,每日經準納器吸取1泡,早晚各用藥1次。觀察組40例選擇沙美特羅特卡松+孟魯斯特(山東魯南貝特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83372,規格:10 mg/片)方案治療,前者用法用量同對照組,后者每次劑量取10 mg,1次/d,于臨睡前口服。兩組療程同為3個月。
1.3 療效判定標準
通過美國胸科學會制定的哮喘控制測試表(ACT)估測療效,總分為25分,同時觀察兩組用藥期間的1 s用力呼氣容積(FEV1)、最大呼氣流速峰值(PEF),通過電話隨訪統計1年內患者的發病次數,觀察不適事件的發生情況。若評分為25分,表示患者哮喘癥狀完全緩解或有偶爾發作,但可自行緩解,呼氣峰流速變異率小于20%,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超過80%,視為完全控制;若ACT評分20~24分,患者哮喘發作與治療前相比有明顯好轉,呼氣峰流速與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70%左右,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變異率在25%左右,視為部分控制;若ACT評分<20分,患者哮喘癥狀與治療前后無改善,PEF和FEV1占預計值70%左右,變異率>30%時,則視為未控制[2]。總控制=完全控制+部分控制。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用藥情況比較
觀察組用藥后的總控制率高達95.0%,相比對照組的80.0%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肺功能控制與隨訪情況比較
在相應治療方案用藥后,觀察組的FEV1、PEF指標值相比對照組均有明顯增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在1年內哮喘發作頻次上,相對對照組而言,觀察組也明顯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兩組用藥安全情況比較
用藥期間,兩組均無患者出現嚴重不適事件。僅個別患者用藥后有輕微食欲不振和惡心癥狀,但停藥后癥狀均可消除,對研究基本無影響。
3 討論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發病于呼吸道的慢性炎癥,屬于多種細胞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其病因通常是T淋巴細胞、嗜酸粒細胞等多種炎癥介質相互作用的結果,與氣道高反應性相關,通常出現廣泛而多變的可逆性氣流受限,導致反復發作的喘息、氣促、胸悶和/或咳嗽等癥狀,多在夜間和/或清晨發作、加劇,多數患者可自行緩解或經治療緩解。目前該病在全球范圍內的患病例數呈逐年增加趨勢,對社會各層人民的生理健康均構成了極大危害。有資料統計,在全球范圍內,支氣管哮喘的患病人口已接近1億人,而我國支氣管哮喘患者約有1000萬人,其中低齡患者占0.5%~2.0%,部分城鄉則達到5.0%[3-4]。及早規范的臨床施治,對于防治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顯得尤其關鍵。
沙美特羅特卡松是由沙美特羅與丙酸氟替卡松調配而成的一種復合藥劑,用于可逆性阻塞性氣道疾病的常規治療,其中丙酸氟替卡松屬于強效糖皮質激素之一,對炎性反應、變態反應等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吸入后可直接作用于氣道,從而發揮清除炎癥因子、降低氣道高反應的作用。而沙美特羅屬于長效β2-受體激動劑,可通過與平滑肌細胞結合,促使支氣管保持舒張狀態,讓藥物迅速抵達靶細胞,增強丙酸氟替卡松對炎性介質的高敏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本品有任何成分過敏的患者禁用,活動期或靜止期肺結核患者慎用,且本品不單獨用于治療急性哮喘癥狀。因患者可能存在腎上腺反應不足的情況,當患者口服皮質激素轉為吸入皮質激素時,應慎重用藥,并定期檢測腎上腺皮質激素功能。孟魯斯特是近年研制成的一種新型半胱氨酸白三烯受體拮抗劑,主要成分為孟魯司特鈉,[R-(E)]-1-ff[1-[3-[2-[7-氯-2-喹啉)乙烯基]苯基-3-[2-(1-羥基-1-甲基乙基)苯基]丙基]硫]甲基]環丙烷乙酸鈉。適用于預防白天和夜間的哮喘癥狀,其藥理作用在于拮抗氣道內部的白三烯,使其與相關受體的親和力降低,從而發揮解除氣道平滑肌痙攣、減輕炎癥反應的功效。孟魯斯特一般耐受性良好,不良反應輕微,通常不需要終止治療,但也要注重本品不應用于治療急性哮喘發作,對于本品有過敏反應的患者禁用。近年有多項臨床實踐和研究聯合此兩種藥物治療支氣管哮喘病,均對其療效表示認同。
國內有學者對60例應用上述兩種藥物治療的病例進行報道,表示該聯合方案的療效要優于單一用藥組,高達93.33%,且對患者的肺功能也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5]。羅藝等[6]研究學者稱,孟魯斯特與沙美特羅替卡松聯合用藥,有利于對減少支氣管哮喘的發作次數,促進患者病情的早日改善,具有理想的普及意義。另外,聯合用藥也可降低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劑量[7-8]。
本組研究中,筆者通過聯合上述兩種藥物對觀察組進行治療,研究發現,觀察組用藥后的總控制率相比對照組單純給予沙美特羅特卡松治療后的總控制率更高,達到95.0%,且相對而言,觀察組患者的FEV1和以及PEF指標值與對照組相比也均明顯增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1年內發作頻次數與對照組相比減少顯著,總體療效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優化,與上述報道基本相符。本研究認為,孟魯斯特聯合沙美特羅特卡松治療支氣管哮喘患者在用藥期間,雖有輕微食欲不振、惡心的情況,但癥狀少而輕微,在安全性上同樣具有保障性。
綜上所述,沙美特羅特卡松對于治療支氣管哮喘有一定的作用,但單獨用藥總控制率較低,治療后哮喘發作頻次較高。而選擇孟魯斯特+沙美特羅特卡松方案對支氣管哮喘患者進行聯合治療,總體療效更加理想、安全,更利于患者肺功能的改善,值得加強推廣。
參考文獻
[1]陳鑫.孟魯司特聯合沙美特羅替卡松治療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效果觀察[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15,22(10):7-8.
[2]吳萍.孟魯斯特聯合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療效[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10(10):59-60.
[3]韓雪.孟魯斯特鈉聯合沙美特羅、氟替卡松治療咳嗽變異型哮喘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工程,2015,23(2):146.
[4]錢潔,李維.108例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臨床護理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4):87.
[5]魯永東,王學葉.孟魯司特聯合沙美特羅替卡松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21):25-26.
[6]羅藝,張滸.孟魯斯特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1,8(16):87-89.
[7]張建玲,任偉,徐凌忠,等.孟魯斯特聯合霧化吸入治療支氣管哮喘療效觀察[J].中外醫療,2011,30(33):7-8.
[8]張向東.舒利迭治療支氣管哮喘的68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4):52-53.
(收稿日期:201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