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石頭 湯燕 李瓊 劉沖麗 李燕 李曉蘭


【摘要】 目的:探討微創玻璃體切割術治療玻璃體視網膜疾病的效果。方法:選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玻璃體視網膜疾病患者60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患者30例,觀察組采用微創玻璃體切割術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的玻璃體切割術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手術治療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都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在手術治療后1天和治療后1周的平均眼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玻璃體視網膜疾病患者實施微創玻璃體切割術治療,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有效率,縮短平均手術治療時間,改善并發癥發生情況,治療效果非常明顯,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微創玻璃體切割術; 玻璃體; 視網膜疾病
中圖分類號 R77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4-0051-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4.029
現階段,玻璃體切割手術已經取得了較快發展,使玻璃體視網膜疾病的預后得到了有效改善。從手術治療角度出發,傳統的玻璃體切割手術在手術治療后會出現較多的并發癥,主要包括手術治療后傷口的滲漏、傷口的裂開、傷口出血、患者的視網膜或者是玻璃體嵌頓到患者的切口上以及患者的視網膜脫離等[1]。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已經不再是治療玻璃體視網膜疾病的主流手術治療方法。目前,微創玻璃體切割術在玻璃體視網膜疾病治療過程中的應用,取得了相對較好的治療效果,微創的玻璃體切割系統手術治療的創傷小,炎癥反應輕[2]。為了探討微創玻璃體切割術治療玻璃體視網膜疾病的效果,本文選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玻璃體視網膜疾病患者60例,并將其作為分析研究的對象進行研究,具體結果報告如下所示。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自于2012年5月-2015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玻璃體視網膜疾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都符合玻璃體視網膜疾病的診斷標準,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觀察組患者30例,共32眼,男16例,共17眼,女14例,共15眼,其中左眼18眼,右眼14眼;年齡41~74歲,平均(53.1±2.7)歲;所有患者中患有玻璃體積血的有15眼,患有黃斑裂孔的有3眼,患有黃斑前膜的有2眼,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且分期為Ⅴ~Ⅵ期的有5眼,患有孔源性的視網膜脫離有7眼。對照組30例,共33眼,男17例,共19眼,女13例,共14眼,其中左眼18眼,右眼15眼;年齡52~73歲,平均(54.0±3.2)歲;所有患者中患有玻璃體積血的有16眼,患有黃斑裂孔的有4眼,患有黃斑前膜的有3眼,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且分期為Ⅴ~Ⅵ期的有4眼,患有孔源性的視網膜脫離有6眼。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對于本研究都知情同意,并已經簽署了相關的知情同意書,經醫院有關委員會審核批準通過。
1.2 診斷標準
對所有患者在手術治療前進行常規的眼部檢查,并對患有白內障的患者實施手術前的眼科生物科學測量,對患有黃斑病的患者實施常規的眼底照相檢查以及視網膜的相干斷層掃描檢查。所有患者中患者的平均視力是0.10±0.06,眼壓12.4~21.3 mm Hg,平均(11.6±1.28)mm Hg。
1.3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的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而給予觀察組患者實施微創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具體操作步驟為在對患者球后注射4 ml的布比卡因以及利多卡因,實施局部麻醉處理后,進行微創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采用23G的鞏膜穿刺刀在患者的顳上位置、顳下位置與鼻上象限距離角鞏膜緣大約3.5 mm位置作三個鞏膜的隧道切口。將穿刺刀以及鞏膜設置一個20°~30°的夾角,并把球結膜以及鞏膜錯位大約1.5 mm,形成自閉形式的鞏膜隧道切口,減少穿刺孔的滲漏現象。手術治療結束之后拔出套管,再利用棉棒正確按摩患者的穿刺孔,有助于切口的閉合。按照患者的實際病情情況實施玻璃體切割手術,并科學利用硅油、空氣、灌注液以及C3F8實施眼內填充。若患者手術切口存在滲漏現象,則需要采用8-0可吸收線把鞏膜切口縫合,以充分閉合患者的切口。在手術結束之后在患者的結膜下有效注射地塞米松,劑量為2 mg。并在手術治療后給予患者糖皮質激素點眼治療以及抗生素滴眼液點眼治療。
1.4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情況。療效判定標準如下:視力穩定為手術前視力大于0.1的患者,手術后視力變化情況在兩行之內;有效為患者的視力提高了兩行或者是兩行以上;無效為患者的視力下降了兩行或者是兩行以上。對于手術前視力小于0.1的患者來說,視力提高0.04為有效,而視力下降了0.04為無效。治療有效率=(穩定眼數+有效眼數)/總眼數[3]。(2)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時間情況,并做好詳細記錄與對比比較。(3)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后1 d以及手術治療后1周的平均眼壓情況。(4)觀察兩組患者在手術治療后的并發癥情況主要包括低眼壓、玻璃體出血癥狀以及眼內炎。
1.5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8.0軟件實施統計學分析研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是96.8%,對照組為84.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6.847,P<0.05),見表1。
2.2 兩組手術治療時間對比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后平均眼壓比較
兩組患者在手術治療后1 d與手術治療后1周的平均眼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后并發癥情況比較
經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是15.1%,而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是3.1%,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975,P<0.05),見表4。
3 討論
近年來,傳統的玻璃體手術經過長時間發展已經獲得了較大的突破,逐漸向微創化的方向發展,被廣泛用在各類玻璃體視網膜疾病的治療過程中。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對患有玻璃體視網膜疾病的患者實施微創玻璃體切割術治療的效果顯著[4]。具體來說,微創玻璃體切割術在手術器械方面具有良好的剛性,手術操作相對靈活,可以使鞏膜穿刺口形成自閉,在進出玻璃體腔的時候,器械均通過套管,有效防止了對患者鞏膜以及睫狀體的不必要損傷[5]。其次,不斷擴大了微創玻璃體切割手術的適應證,不僅僅是局限在黃斑疾病以及一些相對簡單的玻璃體積血疾病的手術治療中,可以處理部分相對復雜的玻璃體視網膜手術,例如嚴重的PDR-Ⅴ期與Ⅳ期手術等[6]。手術治療結束的時候鞏膜切口僅僅需要縫合1針或者是不縫合,有效縮短了手術治療過程中的切口關閉時間。此外,患者鞏膜穿刺口有結膜覆蓋以及患者鞏膜隧道的板層切口具有良好的自閉性,從而有助于術后患者切口的愈合,治療效果顯著[7]。
本研究中,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都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在手術治療后1 d和治療后1周的平均眼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玻璃體視網膜疾病患者實施微創玻璃體切割術治療,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縮短平均手術治療時間、改善并發癥發生情況,治療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孫敏,陳春麗,宋宗明,等.微創玻璃體視網膜手術治療視網膜大動脈瘤性玻璃體積血[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2,30(2):198-201.
[2]劉豪杰,周明,胥利平,等.23G微創玻璃體切割術聯合視網膜內界膜剝除治療特發性黃斑裂孔[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3,31(12):1599-1601.
[3]鄒玉凌,游志鵬.23G玻璃體切割術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性玻璃體積血[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4,32(3):297-300.
[4]郝風芹.Lucentis在玻璃體術中治療增殖性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影響研究[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5,33(1):30-32.
[5]蔡文泉,鄭志,李濤,等.23-G與20-G玻璃體切割術對視網膜脫離的臨床療效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2(2):151-154.
[6]劉三梅,鐘捷,樊映川,等.20-G與23-G玻璃體切割術治療視網膜脫離的對比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3,10(2):113-115.
[7]謝陽,盧國華,毛平安,等.23-G高速微創玻璃體切割系統在玻璃體視網膜疾病的應用[J].國際眼科雜志,2012,12(12):2371-2372.
(收稿日期: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