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偉 朱新華 陳華
【摘要】 目的:對膀胱尿路上皮癌伴發前列腺腺癌臨床病理進行探討。方法:收集筆者所在醫院確診的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伴發前列腺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對患者的臨床病理進行分析和總結。結果: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發病年齡為54~78歲,平均(63.8±5.3)歲。6例患者出現過血尿的情況;3例患者出現過尿頻、尿急及尿不盡等情況;2例患者出現過排尿困難的情況。4例患者有長期吸煙歷史。通過顯微鏡觀察發現,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形狀為乳頭狀,并能夠發現多個乳頭狀的融合以及多個不同大小的實性癌巢結構。前列腺腺癌的形狀無規則,大小也不相同,在腺上皮細胞中能夠發現核仁分裂和核分裂的現象。結論:由于膀胱尿路上皮癌伴發前列腺腺癌出現的概率比較少,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漏診。如果已經確診的患者患有膀胱尿路上皮癌或者患有前列腺腺癌時,應當考慮到兩種疾病同時存在的情況,并進行相關的檢查,使治療達到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 膀胱尿路上皮癌; 前列腺腺癌; 病理
中圖分類號 R73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4-0057-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4.032
膀胱尿路上皮癌與前列腺腺癌在老年男性患者中比較常見,并且在近年來出現的概率上升。膀胱尿路上皮癌伴發前列腺腺癌疾病出現的概率卻比較小,在臨床上比較罕見,在全國范圍內以及在國外所出現的情況均較少。正是由于膀胱尿路上皮癌伴發前列腺腺癌出現的概率比較少,臨床特征不明顯,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漏診的情況,對患者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所以需要加強對其臨床特征的研究,從而及時發現和治療這一疾病。本文對收集筆者所在醫院確診的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伴發前列腺腺癌患者的病理特征進行回顧,并通過回顧進行分析和總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筆者所在門診確診的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伴發前列腺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膀胱尿路上皮癌伴發前列腺腺癌的診斷標準[1]。年齡54~78歲,平均(63.8±5.3)歲。其中,初診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患者4例,年齡56~76歲,平均(63.2±4.2)歲,4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均出現過無痛性肉眼血尿的情況,全過程為15 d~5個月,并且出現這種情況的時間為間歇性發作,在這4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現過尿頻、尿急及尿不盡等情況,時間分別為4個月、1年8個月、4年10個月,有2例患者有長期吸煙歷史。另外有2例初診為前列腺腺癌患者,年齡54~78歲,平均(64.1±5.3)歲,2例患者均出現過排尿困難和間歇性的無痛肉眼血尿的情況,2例患者均有長期吸煙歷史。直腸指診發現有1例為前列腺Ⅰ度增生,2例為前列腺Ⅱ度增生,3例為前列腺Ⅲ度增生。
1.2 方法
通過手術切除標本,并使用10%甲醛將標本固定,然后用石蠟將標本包埋,使用常規方法進行切片,進行HE染色,對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伴發前列腺腺癌患者均使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的方法,并按照說明選用抗體。在手術完成之后的2年內,每3個月進行隨訪一次,對患者進行胸部X線片的復查以及骨掃描等檢查。
1.3 觀察指標
對膀胱尿路上皮癌伴發前列腺腺癌患者的病理特征進行研究,觀察患者的大體情況,通過顯微鏡對患者的癌組織進行觀察和分析,并觀察患者癌組織的化學染色特征。
2 結果
2.1 癌組織的大體情況
患者的膀胱尿路上皮腫塊直徑大小為0.6~3.4 cm,其切面為實性,顏色呈灰白色,質地較脆,通過在膀胱壁上浸潤性的方式生長。患者前列腺腫塊直徑大小為(2.0 cm×3.5 cm×4.5 cm)~
(3.0 cm×4.5 cm×5.0 cm),其表面較為粗糙,切面為實性,表面清晰可見有較多孔,質地堅韌,顏色呈灰黃色,也有棕褐色,還存在著少部分的灰白色,未出現壞死的情況,也未見明顯出血。
2.2 通過顯微鏡觀察的結果
通過顯微鏡檢查發現,2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癌組織的形狀均為乳頭狀,在癌組織中,所有乳頭狀結構彼此粘連,而且癌組織中的細胞層次也出現增多的情況,癌組織內的核排列比較緊密,具有明顯的異型性,能夠清晰發現核出現分裂的現象。另外2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癌組織的形狀也為乳頭狀,另外能夠發現其中有許多不等的實性癌巢結構,所有癌組織內的細胞大小不同,癌細胞的排列無規則,比較紊亂,形狀不一、大小不一、癌組織內的核較大,染色體顏色較深,還可以發現在較大的癌細胞中存在大量的核分裂現象。其生長方式為通過在平滑肌內浸潤性的方式生長。2例前列腺腺癌患者的癌組織中,所有腺體的形狀均無規則,腺體的大小不相同,排列紊亂,并且較為擁擠,腺體被平滑肌所分隔,癌組織內細胞核出現增大情況,并未出現明顯的異型性,未發現核仁分裂的現象,核分裂的現象也較少,癌組織生長方式為向周圍通過浸潤性的方式生長。在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伴發前列腺腺癌患者中,可以發現癌組織的形狀為實性,排列方式為條索狀。癌組織內癌細胞核出現增大的現象,并且有明顯的異型性,核仁分裂和核分裂的情況出現較多,癌組織的生長方式為通過向周圍浸潤的方式生長,通過顯微鏡可以發現,癌組織存在向神經叢侵犯的現象。
3 討論
膀胱尿路上皮癌與前列腺腺癌均是惡性腫瘤,在老年男性患者中比較常見,而且在臨床上具有比較相似的特征,兩種疾病均可能出現尿急、尿痛等癥狀[2-4]。膀胱尿路上皮癌發生的概率比較多,發病率也比較高,前列腺腺癌所出現的情況也比較常見,但是膀胱尿路上皮癌伴發前列腺腺癌出現的概率卻比較少,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漏診的情況,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存在很大的風險。對于膀胱尿路上皮癌伴發前列腺腺癌的鑒別和診斷,通過膀胱鏡活檢即能夠診斷出,因此并不困難,所以在初診為膀胱尿路上皮癌或者前列腺腺癌時,應當考慮到膀胱尿路上皮癌伴發前列腺腺癌的可能性,并進行進一步的診斷,避免出現漏診的情況。根據有關資料了解到,在我國范圍內初診為膀胱尿路上皮癌之后診斷患者并發前列腺腺癌的病例占總病例的13.7%,在國外初診為前列腺腺癌之后診斷患者并發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例占總病例的12.4%。所以,在已經確診為其中任何一種疾病時均應當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并要進行定期的隨訪,避免出現漏診情況,當患者患有并發癥時能夠及時的進行診斷并治療。在對膀胱尿路上皮癌并發前列腺腺癌患者進行治療時,要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等實際情況來確定正確的治療方式使患者的壽命能夠延長,并減輕患者的身體痛苦和心理壓力[5]。如果患者的病情惡化或者身體情況較差,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正確方法進行治療。
病理學組織形態:膀胱尿路上皮癌根據細胞核間變的程度和組織學結構的異常情況可以分為低級別和高級別兩種。低級別的主要特征為膀胱尿路上皮癌呈乳頭結構狀,并且乳頭之間相互粘接,有明顯的異型性,能夠很容易的發現核分裂的現象;高級別的主要特征除了上述的乳頭狀結構以外,還存在一定量的實性癌巢結構,癌細胞的分布不規律,形狀大小不一、規則不一,并且發現癌組織向平滑肌內呈浸潤性增長[6]。
本組研究對膀胱尿路上皮癌并發前列腺腺癌患者臨床病理進行研究,在搜集的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伴發前列腺腺癌患者中,3例患者出現過尿頻、尿急及尿不盡等情況,2例患者出現過排尿困難的情況,4例患者有長期的吸煙歷史。通過顯微鏡進行觀察發現,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形狀為乳頭狀,并能夠發現多個乳頭狀的融合以及多個不同大小的實性癌巢結構[7]。前列腺腺癌的形狀無規則,大小也不相同,在腺上皮細胞中能夠發現核仁分裂和核分裂的現象。提示膀胱尿路上皮癌和前列腺腺癌兩種疾病在臨床上具有比較相似的特征,并具有相同的癥狀,膀胱鏡能夠有效診斷膀胱尿路上皮癌,但是對于伴發前列腺癌在診斷過程中容易出現漏診的情況,所以必須在初診為膀胱尿路上皮癌或者前列腺腺癌時考慮到膀胱尿路上皮癌伴發前列腺腺癌的可能性,并進行進一步的診斷,必要時可以借助免疫組織進行化學鑒別[8-9]。
綜上所述,膀胱尿路上皮癌和前列腺腺癌兩種疾病在臨床上具有比較相似的特征,并具有相同的癥狀,初步的診斷漏診率和誤診率較高,對患者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需要及時的觀察,進一步的研究。觀察結果在臨床上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由于本組對膀胱尿路上皮癌伴發前列腺腺癌的研究時間和研究對象均有限,所以關于膀胱尿路上皮癌伴發前列腺腺癌的臨床病理研究,還需要再進一步的分析和討論。
參考文獻
[1]鄒蘭英,竺紅宇,夏波,等.膀胱尿路上皮癌伴發前列腺腺癌臨床病理分析[J].醫學研究雜志,2013,42(3):156-158.
[2]蘇宇,王曉民,楊德君,等.膀胱尿路上皮癌并發前列腺腺癌1例[J].廣東醫學,2010,31(18):2468.
[3]張慧芝,王朝夫.偶發性前列腺癌5例臨床病理分析[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2,28(2):144-146.
[4]黃驥.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及前列腺癌中的臨床研究[D].江西:南昌大學醫學院,2010.
[5]陳懇,郝宗耀,周駿,等.Beclin1和LC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達及意義[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4,11(9):1302-1304.
[6]穆大為,何志嵩,虞巍,等.年輕前列腺腺癌的臨床診治經驗:10例報告[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44(4):568-570.
[7]杜然,鄭莉,黃文濤,等.抑癌基因p53結合蛋白1基因突變與前列腺腺癌的關系[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1,40(7):449-453.
[8]唐慶來,姚茂銀,薛君,等.PSMA、PSA在前列腺腺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與腺癌臨床分期的相關性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29(1):65-69.
[9]劉久敏,林富祥,李東,等.前列腺腺癌基因組啟動子超甲基化譜研究[J].廣州醫藥,2014,45(6):4-8.
(收稿日期:201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