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媛媛


【摘要】 目的:研究并探討實時超聲彈性成像(RTE)對肝纖維化疾病的診斷價值。方法: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82例患者進行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檢查,對超聲彈性圖像進行評分,將實時超聲彈性成像的評分結果與病理活檢結果以及實驗室檢驗結果(天門冬氨酸氨基轉換酶、血小板比值指數、APRI)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就實時超聲彈性成像的評分結果與實驗室檢驗結果的相關性而言,實時超聲彈性成像的評分結果與病理活檢分期的相關性更高。以S≥2期作為肝纖維化診斷標準,實時超聲彈性成像評分的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下面積大于實驗室檢驗結果的面積。結論: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應用于肝纖維化的臨床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為肝纖維化疾病的無創診斷提供了新的手段。
【關鍵詞】 肝纖維化疾病; 實時超聲彈性成像; 病理活檢; 實驗室檢查
中圖分類號 R44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4-0064-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4.036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入侵引起的一種炎癥感染,其肝臟逐漸出現纖維化病變,最終發展為肝硬化[1]。因此,對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臟纖維化程度進行鑒別診斷,對疾病的臨床治療方法和時機的選擇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特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82例患者進行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檢查,并將檢查結果與病理活檢結果、實驗室檢驗結果相對比,以探討實時超聲彈性成像對肝纖維化疾病的診斷價值,為肝纖維化疾病的鑒別診斷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進行了病理活檢和實驗室生化學檢驗,被確診為慢性病毒性肝炎。82例患者中,男52例,女30例,年齡15~67歲,平均(39.71±12.41)歲。
1.2 病理分期
根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可將慢性肝病的纖維化程度分為S0~S4期:S0期,即肝臟未出現纖維化病變;S1期,即肝臟匯管區及周圍出現局部纖維化病變;S2期,即肝臟形成纖維間隔,肝小葉結構基本未被破壞;S3期,即肝臟形成大量的纖維間隔,肝小葉的結構被破壞,尚未出現肝硬化;S4期,即出現肝硬化[2]。
1.3 檢查方法
在患者進行肝臟穿刺活檢前2 d,對患者的肝功能、血常規等實驗室指標進行檢測,主要包括天門冬氨酸氨基轉換酶(AST)、血小板(PLT),計算這兩項指標的比值,并計算比值指數(APRI),APRI=(AST檢測值/AST正常范圍上限值)×100/PLT(×109/L),AST的正常范圍上限為34 IU/ml[3]。
在肝臟穿刺活檢后1 d,對82例患者進行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檢查。儀器為日立公司生產的HV-900超聲檢測儀,探頭頻率為4~12 MHz。患者保持平臥位,雙臂向上舉起。探頭掃查部位與穿刺活檢部位一致,探查范圍直徑為2~3 cm,深度約為5.0~6.5 cm。掃查時,患者應屏息,每個探查部位應獲取至少10幅超聲彈性圖像。由至少2名超聲診斷經驗豐富的醫師對超聲彈性圖像進行評分,根據圖像中顏色的不同(圖1和圖2),進行0~4分的評估,紅綠相間為0分,綠色為主及少許紅色為1分,綠色為2分,藍綠相間為3分,藍色為4分,分值越高,表示硬度越高[4]。將實時超聲彈性成像的評分結果與病理活檢結果以及實驗室檢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將所有研究數據均錄入至SPSS 19.0軟件中進行統計學處理。將實時超聲彈性成像評分結果與病理活檢分期、實驗室檢驗結果進行corr秩和相關性檢驗,對相關系數(r)進行計算,r為正數,說明其為正相關;r為負數,說明其為負相關;r的絕對值<0.3,則說明其為無直線相關;當0.3≤r的絕對值<0.5時,則說明其為低度相關;當0.5≤r的絕對值<0.8時,則說明其為顯著相關;r的絕對值為0.8或0.8以上,則說明其為高度相關。以S≥2期作為肝纖維化診斷標準,繪制實時超聲彈性成像評分和實驗室檢驗結果的ROC曲線,計算ROC曲線下面積。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實時超聲彈性成像與病理分期、實驗室檢驗結果的相關性對比
實時超聲彈性成像與病理分期呈高度正相關,與實驗室檢驗結果呈顯著正相關。就實時超聲彈性成像的評分結果與實驗室檢驗結果的相關性而言,實時超聲彈性成像的評分結果與病理分期的相關性更高,詳見表1和表2。
2.2 ROC曲線下面積對比
以病理分期S≥2期作為肝纖維化疾病的診斷標準,實時超聲彈性成像評分的ROC曲線下面積大于實驗室檢驗結果的面積,詳見圖3。
圖3 當S≥2期時,實時超聲彈性成像與實驗室檢驗的ROC曲線下面積
3 討論
慢性肝臟疾病患者的肝臟通常會出現肝纖維化病變,肝纖維化逐漸會發展為肝硬化,因此,肝纖維化又被稱為“早期肝硬化”。當肝臟細胞中的膠原纖維出現大面積的沉積,肝臟容易出現纖維化病變。早期纖維化時期的肝臟病變尚具有可逆性,如纖維化繼續發展,會演變為不可逆的肝小葉結構損壞,最終發展為肝硬化[5]。因此,對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臟纖維化程度進行鑒別診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能夠為病情的評估、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參考價值的依據。
目前,在臨床上,診斷肝纖維化疾病的公認金標準為肝組織活檢,但其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肝組織活檢時需要對患者進行經皮肝臟穿刺取樣,對患者的皮下組織和肝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在穿刺過程中,還可能會使血管破裂;另外,肝組織穿刺活檢不適合反復進行,無法對肝臟的纖維化病變進行動態觀察[6]。近年來,在肝臟纖維化病變程度的鑒別診斷中,越來越重視無創診斷,且出現關于肝臟纖維化程度無創診斷的相關報道,但由于診斷技術不夠先進,診斷準確性會受到部分客觀因素的影響[7]。
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是一種新型的無創診斷方法,其診斷過程具有無創性,診斷結果基本不會受到客觀因素的干擾。在掃查過程中,患者屏住呼吸,通過心臟和動脈的自然搏動,可對反復發生位移的肝臟進行動態的觀察,并根據圖像的回聲強度進行圖像處理,使圖像以彩色編碼的形式進行展示,通過對不同顏色進行觀察,可以了解肝組織的硬度[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隨著肝臟纖維化分期的增加,實時超聲彈性成像的評分增高,與病理分期呈高度正相關,說明實時超聲彈性成像的評分能夠較好的鑒別肝纖維化的程度。而對于實驗室檢驗結果而言,實時超聲彈性成像的ROC曲線下面積更大,說明實時超聲彈性成像的診斷準確性更高,其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但實時超聲彈性成像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掃查過程中,患者必須屏住呼吸;探查過深,掃查范圍不夠全面。
綜上所述,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應用于肝纖維化的臨床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為肝纖維化疾病的無創診斷提供了新的渠道。
參考文獻
[1]陳曦,解麗梅,廣旸,等.實時超聲彈性成像診斷肝纖維化的探討[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2,28(2):157-159.
[2]杜陽春,廖新紅,楊紅,等.實時超聲彈性成像評價肝纖維化程度的初步探討[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2,28(2):154-156.
[3]鄭劍,劉勇,鄭榮琴,等.實時二維剪切波彈性成像與實時組織彈性成像評估慢性肝病肝纖維化的比較研究[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4,23(11):944-947.
[4]陳曦,解麗梅,董穎慧,等.實時超聲彈性成像診斷慢性肝病肝纖維化[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2,28(1):129-132.
[5]凌文武,盧強,馬琳,等.實時超聲彈性成像在肝臟檢查的方法學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44(2):295-299.
[6]申志揚,郭琦,秦志平,等.肝纖維化超聲實時組織彈性成像定量分析研究[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4,30(3):235-238.
[7]裴書芳,叢淑珍,馮占武,等.實時組織彈性成像診斷肝纖維化[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0,26(5):893-895.
[8] Sasso M,Beaugrand M,de Ledinghen V,et al.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 (CAP): a novel VCTE guided ultrasonic attenuation measurement for the evaluation of hepatic steatosis: preliminary study and validation in a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from various causes[J].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2010,36(11):1825-1835.
(收稿日期:201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