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法科 許永秋 盧慶弘 覃瑞良 王文權 覃重航

【摘要】 目的:探討后路截骨矯形手術治療陳舊結核性脊柱后凸畸形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07年3月-2014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18例行后路截骨矯形手術的陳舊結核性脊柱后凸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當患者的病癥程度不同時,手術應用的治療方法也不同。當患者的脊柱后凸沿水平豎直線角度<70°時,對患者應用截骨+閉合矯正的治療方法;>70°時,對患者應用截骨+雙軸旋轉矯形+前柱重建的治療方法。結果:手術后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脊柱檢測,觀察患者的脊柱后凸情況和愈合情況,發現患者手術后脊柱后凸有明顯好轉,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1年后的隨訪調查中,觀察到患者的脊髓神經功能和功能障礙指數均有所提升,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對手術治療的滿意率也較高。結論:后路截骨矯形手術治療陳舊結核性脊柱后凸畸形的臨床療效較好。
【關鍵詞】 后路截骨矯形術; 陳舊結核; 脊柱后凸; 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 R529.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4-0109-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4.060
陳舊結核性脊柱后凸是常見的骨科疾病,主要病因為結核桿菌引起患者脊柱的形變導致了脊柱出現后凸的現象,主要表現為頸椎、腰椎的生理前突發生變化,胸椎、胸腰段多以后凸為主要癥狀,脊柱結核的晚期并發癥多以此為常見癥狀,患有該病的人時常會感到腰部、背部疼痛,彎腰時會受到脊柱的限制,脊柱結核程度較大時會使患者的脊髓受到壓迫,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與學習。陳舊結核性脊柱后凸的患者由于其脊柱后凸的情況不一,脊柱矯形的難度也較大,使得手術容易對患者的神經造成損傷。本文根據患者脊柱后凸的情況使用不同的后路截骨矯形手術治療,能夠提高手術治療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3月-2014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18例行后路截骨矯形手術的陳舊結核性脊柱后凸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齡20~57歲,平均(34.0±1.3)歲,在手術結束后1年內對患者進行術后調查。18例患者在手術進行前3個月均使用過保守治療,但并無明顯的脊柱改善,需要經過后路截骨矯形手術來治療。脊柱后凸畸程度:T1~4 2例,T5~8 10例,T9~10 3例,T11~S3 3例。18例患者的脊柱后凸狀況均為2個椎體融合。手術前脊柱后凸角度為(93±30)°,平均脊柱矢狀位為(-16±44)°。脊髓神經功能情況:C級5例,
D級7例,E級6例。
1.2 方法
在手術前使用CT、X線以及磁共振對患者的脊柱后凸情況進行相關檢測,將患者的后凸情況和脊髓神經功能進行分類,對后凸情況不同的患者使用不同的手術治療,對8例脊柱后凸沿水平豎直線角度<70°的患者,采取截骨+閉合矯正的治療方法;對10例脊柱后凸沿水平豎直線角度>70°的患者,采取截骨+雙軸旋轉矯形+前柱重建的治療方法。在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后,護理人員應將患者調整至俯臥體位,將患者的后凸定點作為手術的主切口,進行后正中切口,將患者的后凸脊柱和正常脊柱打開,并在后凸的脊柱中安裝至少2個椎弓根螺釘,在后續的手術中使用臨時固定儀器將脊柱固定,將患者后凸脊柱部分的融合脊柱切除,將融合的脊柱部分打開。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標準
手術結束后觀察比較患者手術前后、術后愈合情況以及1年后檢測患者的脊柱后凸角度、脊柱矢狀位的平衡情況、脊髓的神經功能恢復、功能障礙指數以及患者的滿意程度。通過患者的脊柱愈合情況和患者的滿意程度來判斷手術的療效。文章參考相關文獻[1]制定脊柱矢狀位平衡情況、髓神經功能以及功能障礙的療效評定標準。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的后路截骨矯形手術情況和治療效果
18例陳舊結核性脊柱后凸患者均順利進行了后路截骨矯形手術,患者手術的時間為2.5~8.6 h,平均(4.3±2.1)h?;颊呤中g中的出血量為700~3560 ml,平均(2100±356)ml。手術結束后1年對患者的脊柱恢復情況和腰椎的正常前突情況進行檢查,觀察到患者的情況較手術前明顯改善,與患者在手術前的脊推后凹角度、腰推前凸角度及脊柱矢狀位平衡情況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患者脊髓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和功能障礙指數的評定及對手術治療的滿意度
18例患者在經過后路截骨矯形手術治療后,其脊髓神經功能恢復的情況與手術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對患者的功能障礙指數進行評價,18例患者的功能障礙明顯下降,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治療效果較明顯。在術后1年內對患者進行隨訪調查,患者對手術的滿意情況:非常滿意10例,基本滿意7例,不滿意為1例,患者對手術的滿意率為94.4%。詳見表2。
表1 手術前后脊柱、腰椎角度變化以及脊柱矢狀位平衡情況比較
時間 脊柱后
凸角度(°) 腰椎前
凸角度(°) 脊柱矢狀位平衡情況 例(%)
矢狀位平衡 正失衡 負失衡
術前(n=18) 94.9±27.6 72.6±17.9 8(44.4) 6(33.3) 4(22.2)
術后1年(n=18) 28.0±9.7 49.6±13.7 15(83.3) 2(11.1) 1(5.6)
t/字2值 16.857 9.321 9.897 7.324 6.032
P值 <0.01 <0.05 <0.05 <0.05 <0.05
表2 患者手術前后功能障礙系數和脊髓神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時間 功能障礙系數 脊髓神經功能情況 例(%)
C級 D級 E級
術前(n=18) 19.9±7.6 5(15.1) 7(43.0) 6(42.1)
術后1年(n=18) 8.0±3.7 1(2.9) 5(24.0) 12(75.3)
字2值 6.857 5.897 5.314 7.032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討論
正常脊柱生理后凸的角度為50°以下,與腰椎前突形成了身體的平衡,當正常的脊柱被結核桿菌感染而形成了脊柱后凸的情況時,患者的身體平衡受到影響。陳舊結核性脊柱后凸患者會由于脊柱的后凸同時由于結核桿菌的增殖產生脊椎形變以及脊椎骨壞死的現象,加上脊椎本身需要承擔患者的體重支撐,會使得脊椎中的單個椎體或多個椎體出現壓陷的情況,使得患者的脊柱出現后凸的現象[2]。當患者的脊柱后凸角度超過60°時,脊柱后凸會導致脊椎的壓迫增加以及背部劇烈的疼痛,脊柱出現功能型障礙,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學習受到嚴重的影響,癥狀嚴重的患者可能出現截癱,因此對于陳舊結核性脊柱后凸情況需要盡早進行脊柱矯正治療[3]。
陳舊結核性脊柱后凸的程度與患者患病的病期、年齡、過往病史等有關,長期患有該病的患者會導致脊柱的后凸角度過大且脊柱較僵硬,進行脊柱矯形的難度也會增加[4]。目前我國骨科中關于治療陳舊結核性脊柱后凸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后路截骨矯形手術的應用最為廣泛,其具有操作性強、效果明顯且安全可靠的特點,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脊柱后凸情況,對患者結核脊柱進行矯形;但是在面對脊柱后凸情況比較嚴重以及脊柱融合的患者治療時,其矯形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本文通過對陳舊結核性脊柱后凸患者進行后凸情況的分類,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患者的脊柱后凸角度<70°時,對患者應用截骨+閉合矯正的治療方法;>70°時,對患者應用截骨+雙軸旋轉矯形+前柱重建的治療方法),通過區分患者的脊柱后凸情況進行不同手術的選擇,能夠有針對性的對患者脊柱后凸進行相對應的治療,顯著改善患者的脊柱后凸情況,矯正患者的突出脊柱,且在手術結束1年后對患者進行相關的隨訪調查發現患者的脊柱情況和脊髓神經功能恢復比較理想,患者的生活障礙系數也得到明顯的提高,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5]。
當患者的結核性脊柱后凸程度比較嚴重且后凸頂點的脊柱融合時,融合部分的脊柱會對后路截骨矯形手術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當患者受到垂直方向的壓力時會使得內固定位移,導致截骨矯形手術治療效果受到影響[6]。所以,要對患者的融合脊柱進行重建以及加強內固定,在截骨矯形的過程中,將椎間鈦網植入患者的脊柱中,能夠加強內固定的受力情況,使得患者在受到垂直方向的壓力時不會出現位移或松動的情況[7]。除此之外,在對后凸部分的脊柱進行矯形及固定后還需要對截骨部分植入對應的連接棒,來幫助患者脊柱愈合,維持脊椎的平衡[8-10]。
脊髓損傷是常見的陳舊結核性脊柱后凸的并發癥狀,其中胸段脊柱融合矯形的難度最大,由于胸段脊柱的供血渠道單一,進行截骨后可能導致胸段脊柱的供血不足,導致脊髓供血性障礙,因此,在對胸段出現結核性脊柱后凸的矯形手術中要特別注意,主要減輕胸段的壓迫和矯形,減小胸段需要截骨的部分,提高患者的手術安全,保障截骨矯形手術的治療效果。
總之,在治療陳舊結核性脊柱后凸中,使用后路截骨矯形手術的治療效果比較明顯,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患者的脊柱情況和腰椎的正常前凸得到明顯的改善,脊髓神經功能恢復的情況和生活障礙系數指數均有明顯的提高,且手術的并發癥較少,患者手術后的愈合情況較好較高。
參考文獻
[1]曾巖,陳仲強,郭昭慶.陳舊結核性脊柱后凸的后路手術治療[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4):23-27.
[2]蔡希強,董偉杰.后路截骨矯形手術治療陳舊結核性脊柱后凸的可行性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6):51-53.
[3]曾巖,陳仲強,郭昭慶.強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后路截骨矯形術及療效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4,18(16):1234-1237.
[4]黎俊豪,蔡維山.老年陳舊性與新鮮性壓縮骨折行椎體成形術的對照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34):5-6.
[5]王江南.前后路手術治療胸腰椎爆裂骨折臨床療效比較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1,9(34):4-5.
[6]杜志勇.三種前路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1):23-24.
[7]王賢松.前后路矯形融合術治療下頸椎骨折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6):50-52.
[8]曾祥永.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損傷的手術治療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0,7(27):25-27.
[9]史亞民,吳葉,李利,等.進展期結核性脊柱后凸的外科治療[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 2008,7(2):104-107.
[10]陳漢文,李民,高書明,等.后路截骨矯形手術治療陳舊結核性脊柱后凸29例效果觀察[J].海南醫學,2014,26(23):3530-3532.
(收稿日期:2015-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