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經濟法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經歷著曲折不易的構建過程,從爭議到認可,再到近年來,其法律地位得到普遍的認同。學界對經濟法的理論和價值均有研究,但即便如此,對經濟法價值的探究卻仍然具有較大爭議,根本原因在于其上位指導理念的缺位。基于此背景,本文通過對經濟法人本位理念、均衡的經濟秩序理念以及社會責任本位理念進行了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探析了經濟法的價值,以期對學界的理論研究略盡綿力。
關鍵詞 經濟法理念 經濟法價值 人本位理念
作者簡介:徐建智,河南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012-02
一、經濟法理念探析
經濟法理念屬于經濟法的上位指導思想,主要指其核心價值指導、基本立法精神與宗旨,是在長期總結、探討及研究的基礎上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影響著經濟立法、經濟政策調整以及司法實踐等。在立法上,主導著國家經濟法律體系的構建;根據市場經濟的實際運行情況,適當調整經濟政策,形成由政府、企業(個體)、消費者參與的穩定市場秩序;在司法上,賦予公平正義的裁量權,發揮司法權在市場經濟中的積極作用,兼具法制基礎和現實意義。學界對經濟法理念的研究較為廣泛,筆者嘗試進行重新梳理,歸納出經濟法理念的精髓所在。
(一)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以人為本”是現代法治社會的一個普遍理念,在各個法律部門均有體現,而經濟法的“人本理念”,主要表現為以消費者為本位,著重在權益保護等方面進行闡述,如《消費者保護法》、《勞動法》、《社會保險法》等;同時兼顧表現企業(個體)的本位理念,但更多的則是從規范性的角度出發,如《公司法》對企業設立進行限制、《食品安全法》對食品標準進行嚴格要求。
1.消費者本位觀:在經濟法“以人為本”的理念背景下,更加側重于消費者的本位觀。消費者作為經濟梯度的基礎支撐,在數量上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出臺的各項政策法規均是圍繞為消費者服務的,對企業(個體)的限制,維持正常市場秩序,同樣也是從側面服務于消費者。在經濟法可以延伸的領域,管理者還應思考將以人為本再具體細化為以消費者為本,市場經濟不可一味強調盈利,以消費者為本位的理念可以促進企業(個體)提高服務質量,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同時充分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2.企業(個體)本位觀:經濟法允許企業(個體)在法律制度的框架范圍內合理經營、適當盈利,但主要為對企業(個體)的規范指引。以《食品安全法》為例,針對近年來被不斷曝光的三聚氰胺、地溝油、塑化劑、蘇丹紅、毒大米等“涉毒”食品事件,使得食品安全備受考驗,為進一步加強對企業(個體)的規范指導,立法上設定了“十倍”賠償性懲罰條款(新《食品安全法》第148條),倒逼商家生產銷售安全食品,一方面表現為對企業(個體)生產銷售的嚴格要求,另一方面也體現在對消費者食品安全的保障上,實現了以消費者為本位的原則。
(二)構建平衡的經濟秩序,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國家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健康的市場秩序,在經濟法構建平衡經濟秩序的理念下,制定了《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為保障市場穩定,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撐。那么,如何構建平衡的經濟秩序呢?
1.經濟安全理念:經濟安全是構建平衡市場秩序的第一要素,影響著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說經濟安全是一切安全之本,既包括宏觀的經濟安全,也包括經濟發展的安全。其中,宏觀經濟安全涉及金融安全、價格安全等,如《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公司法》等。而經濟發展的安全,一方面表現為降低經濟風險和社會風險,防止經濟下滑、通貨膨脹以及經濟危機等消極狀況;另一方面則表現為保障國民經濟穩定、健康的發展。
2.可持續發展理念:構建平衡的市場秩序,方可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兼顧鼓勵經濟自由和維持經濟秩序二者之間的關系。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要注意針對不同行業與性質進行調控,例如在現代化農業發展中運用低碳經濟模式。需要說明的是,經濟法的設立雖然更大層面上是在關注著集體利益,同時也關注個體利益,只是在“調和個別主體或私人間的利害沖突”。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經濟法在保障健康穩定的市場秩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3.世界經濟觀:西南政法大學的李玉虎老師認為經濟發展是物質基礎,社會公平是基本前提,財富共享是最終結果。在當今經濟形勢講究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經濟觀勢必會推動我國經濟的國際化發展,在加入WTO后,我國的經濟發展同樣面臨著國際化的趨勢,形成了獨特的世界經濟觀。
(三)社會責任本位的強制性理念
社會責任本位要求經濟法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責任為最高指導。在對各種經濟關系的調整中,需要根據社會整體發展情況,以大多數人的意志和利益為首要考量因素,對國家和社會負責,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同時注意構建與彼此之間的關系。因而,經濟法在對消費者權益保護、企業結構調整、貨幣管理、食品(產品)質量等方面進行協調時,是以社會群體利益為第一要務的。
和諧發展的理念要求物質文明進步的同時,對生態環境和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重視社會資源的科學分配,尊重自然規律,對高耗能、污染嚴重的企業逐步取締,發展新的經濟能源。
二、經濟法價值研究
經濟法理念和價值相輔相成,正如學者指出,法的價值導向是以法理念為基礎的,法的全部價值都滲透著或貫徹法理念。從法理學的視角對法的價值進行分析,大致有三種價值:其一,法的目的價值;其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準;其三,法的形式價值。當前經濟法的價值主要表現為追求實質正義原則、社會高效經濟原則、經濟自由以及市場秩序的平衡。
研究經濟法的價值,首先需要明確經濟法可以調控的范圍,實現法律價值與調整對象的整合,在明確范圍的基礎上進行探究,反之,可能“導致經濟法價值體系的紊亂與不當,進而反過來影響或波及經濟法自身體系的構筑”。
(一)追求實質公平公正,兼顧經濟效率高速發展
經濟法在關注集體利益的基礎上兼顧關注個體利益,其主要著手點還是要實現整個社會的實質公平。就公平本身而言,其一,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公正;其二,成為經濟主體的機會相同,不在起跑線上落后;其三,對分配形式進行調整,實現實質公正;其四,結果公正。
分配形式在《憲法》的指導綱要下,結合行業特點,進行多種分配制度。實現最大化的公平分配,是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穩定的前提。主要關注的是“如何將權利、權力、義務和責任分配給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成員問題”。經濟法的實質公平公正體現為對弱者的保護、對市場秩序的保護,為了維持相對的和平和穩定,人類需要分配上的公平正義。
(二)維持經濟秩序,促進社會和諧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全體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標,而和諧社會的建立需要以穩定的經濟秩序為前提。
1.自由、競爭、秩序、效率:經濟法的理念中有涉及經濟秩序的指導思想,在價值中則體現為自由、競爭、秩序、效率等。市場經濟時常涉及行業間的競爭,這也是市場自我篩選、不斷發展的過程。首先,對競爭雙方在法律適用上保障公平性,盡可能做到市場經濟競爭主體間的法律地位平等,不因規模、財務狀況等區別化的適用法律(當然,法律明確闡述按照梯度等級分別處理的除外)。根據《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經濟主體不得通過不正當的手段進行競爭,在必要的時候,市場監管部門要及時介入,根據政策經濟法規,對不合規格的經濟主體予以取締。再者,從立法上對經濟主體的經濟承受能力予以綜合考慮,盡量少設置經濟限制,在法律規章的范圍內,允許各經濟主體自由經營。
2.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在經濟法的體系中,不可忽視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市場兩者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關系,應當實現二者的耦合。政府作為管理者和監督者,具有“有形的手”,但是這只手不可伸得太長,十八屆三中全承諾簡政放權,“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減少行政審批權,減少對市場準入條件的限制,鼓勵經濟發展,主要表現為“堅持制度管權、事和人,權力由人民監督”,經濟體制的改革核心就是協調好政府與市場二者之間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突顯主導作用,政府則發揮督導作用,切實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維持宏觀經濟的穩定,保護承受力差的社會階層。經濟發展要求政府和市場生成良性互動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從而實現社會群體利益的整體最大化,否則,“就會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或導致社會財富浪費(破壞)”。
(三)經濟法的科學構造觀
經濟法不是獨立存在的,與民商事法律關系銜接廣泛,具有較強的互通性。民法是商品經濟的產物,經濟法則是商品經濟高級階段的產物。民法和商法主要是針對與公民個人和企業之間的關系的協調管理,主要側重于人身關系的管理。就商法與民法的表現形式上來說,其發展都是由相關的一些細小的條例組成,基本法律條例在內容上有所不同。具體來說,經濟法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可以細分為包括財政法,稅法能法律,而民法和商法從管理方面上來說可以具體分為調整歸屬權、債權等涉及到家庭以及繼承關系的方面。因此,經濟法與民法和商法的適用范圍有時會有所重疊。
三、結語
經濟法的理念和價值是經濟法的基本范疇,對經濟法研究路徑的選取以及研究方法的適用都要強調科學性,只有堅持科學的方法,經濟法的理念才能被有效運用,實現經濟法的價值。經濟法的價值是以經濟法的理念為基礎的,其價值又滲透著經濟法的理念,二者相輔相成。本文從“人本理念”、“平衡協調”、社會本位的視角凝練了經濟法的理念精髓,并在此基礎上挖掘出了經濟法追求實質公正、兼顧效率,促進社會和諧以及科學構造的價值要點,對經濟法的理念和價值進行了再思考,以期我國經濟高效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玉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法理念的轉變.經濟法論壇.2013(1).
[2]魯籬、蘇明.經濟法價值新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
[3]聶臻.論經濟法理念下的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兼論行政審批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研究導刊.2015(21).
[4]徐孟洲.耦合經濟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藥恩情.廣告業發展的制度制約及經濟法對策.法制與社會.2014(9).
[6]朱丹、牛越懿.論經濟法的社會本位觀.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7]王君超.淺析民法與商法及經濟法之間的關系.社會與法制.2015(5).